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层团组织建设是高校团组织工作的落脚点和重要抓手。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基层团组织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团员青年的活力需要激发。本文立足于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基层团组织工作,总结了当前中国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普遍性问题,提出了一些解決问题的方式。
关键词 高校 基层团组织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151-02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一支非常重要的青年力量,它拥有十分庞大的团员数量,拥有优秀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组织目标,拥有遍及全国的基层团组织,是一个非常大的团体。高等院校的团组织一直以来都是优秀人才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也是各团组织中最有青春活力,最有发展潜力,最有希望的。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历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并领导的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始终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列,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1922年5月5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标志着中国共青团正式成立。1936年,为了满足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为了更广泛地发动青年加入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中来,中共中央决定改造共青团,建立了一批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
1949年国内局势稳定后,中共中央正式颁布了《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决议》,在全国开始了普遍重建青年团的工作。
作为优秀青年的聚集地,高等学府成为了重建青年团工作的重点。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党团组织,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在中共中央、各级党委、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的团组织建设很快完成,并形成了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良好氛围。高校基层团组织很好地将广大优秀的青年学生团结起来,从最基础开始,为新中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另外,许多先进的青年也通过各级团组织表现出了自己的能力和激情,通过在团组织内部的锻炼,不断成长成熟为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并在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基层团组织建设现状
目前,A大学R学院本科阶段由五个专业组成,共有28个班级即28个团支部。这28个团支部分属于五个团总支管理,主要工作是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活动,完成团费收缴、团员证注册等常规工作,带领团员青年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主题团日”活动让广大团员青年加强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团支部的组织和建设一直以来都是R学院团委的工作对象和工作重点,学院大力支持团支部组织活动,对团支部主要的优秀学生干部给予奖励,积极推动学校“百个先锋支部培育工程”,希望能从最基层调动团员青年的创造力和活力,更好地达到服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目标。
在院团委的坚持努力下,学院已连续三年获得了校“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开展的家乡风采秀、人文达人秀、模拟导游大赛、演讲征文比赛等等活动得到了学院甚至是全校学生的喜爱。在组织建构方面,将各系团总支纳入到学院团委的部门之中,由学院团委副书记直接领导,加强了基层团支部与学院团委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基层团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团员青年的组织意识淡薄,对基层团组织认识不够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员应该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一批青年,但是在当代中国,入团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的,高校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拥有团员身份。这对于共青团的壮大有一定好处,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团员青年们丧失组织意识,从而会造成基层团组织缺乏号召力和执行力。
在国内高校中,班团一体是最主要的基层团支部建构模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利用班级资源,也有利于基层团组织开展活动。但是,在如今的高校当中,团支部的概念越来越弱化,许多人对于班级的认识都仅仅停留在班级,而没有意识到它还是一个团支部,对于团支部的性质和职能以及主要团干部的分工也都不明确。
(二)基层团组织的学生干部队伍缺乏培训,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高校基层团组织的主要学生干部大多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且多属于魅力领导型。但是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却在下降,学生干部中拥有良好组织和领导能力的人偏少。一方面是由于团员青年整体的先进性不够,对团的知识了解甚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目前高校的团工作主要集中在为学生开展各类活动,服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而忽视了对基层团干部的培训。班内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不了解工作内容和要求,导致了基层团组织活力不够,工作困难。而且学生干部属于兼职团干部,对于团的工作也没办法投入太多精力。
基层团组织的学生干部是整个基层团组织的核心,如果干部队伍没有创新性,没有目标性不能对团组织有明确的认识,那么普通的团员青年也很难做到正确认识团组织,这对团组织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三)基层团组织较为松散,活动开展困难
高校基层团组织大多依托班级建立,缺乏健全的团学组织管理制度。团组织的作用大多只有在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发展党员推优、支部换届等工作时才能体现出来,缺少自己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缺少明确的组织目标,没有一套完整的组织建设方案,导致基层团组织过于松散,凝聚力不强。 另外,大多时候团支部的工作都与上级下达的任务有关,政治性和严肃性相对较强,自主性较差,难以引起当代学生的兴趣,许多人甚至是基层团干部都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完成组織工作。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基层团组织活动的开展困难,大大降低基层团组织的号召力和领导力。
(四)缺乏资源扶持,基层团组织力量薄弱
基层团组织数量多,人数少,在资源的拥有量上难以与院级、校级团组织相提并论。缺少资金来源,没有长期的共建单位,缺少固定的时间安排成为了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的难点。
组织的发展是受到现存资源的限制的,组织获取资源的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的性质及目标。高校基层团组织作为一个较小型的学生组织,很难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在获取外部资源的时候难度较大。
三、基层团组织建设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增强团组织意识
当前,在青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多元、个体和群体差异愈加明显的情况下,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对于加强团员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基层团支部的活力,加强团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种可行的方式就是有意识地通过各类基层团组织活动向团员青年宣传团的知识,让广大团员青年在轻松的活动过程中了解团组织,增强团员意识,提高对基层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建立队伍支撑,改进工作作风
加强对基层学生团干部的培训,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个基层团支部间进行交流、开展活动创建评比等途径,拓宽学生干部的视野,提高学生干部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以及个人素养。要根据基层团干部的流动性特点,坚持不懈地推进团干部培训工作,将队伍建设的工作标准化,将培训常态化,尽量保持基层团组织工作的连续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另外,要特别注意对基层团干部创新性的培养,鼓励他们创新活动方式和团组织建设方式,充分利用新时期大学生们的活力推动基层团组织更好更快发展,给更多团员青年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
(三)提供资源支持组织建设,激发基层团组织潜力
基层团组织外部资源匮乏,组织本身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也不够充分,开展活动困难。要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就需要坚持工作资源向基层倾斜,重视基层团组织工作,大力扶持基层团组织开展活动。可以通过经验交流、优秀班级团支部评选等活动,推广优秀典型的做法和经验,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激发基层团组织潜力,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组织为团员青年服务的能力。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中共中央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貌。作为高校的基层团组织,更应该响应党的号召,通过自我反省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加强组织建设,完善组织制度,团结团员青年,始终将青年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作为团组织的奋斗目标,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龙春,仝雪.关于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2]包俊.关于新时期高校团支部建设的思考.云南高教研究.2000(4).
[3]杨俊峰,霍琨.高校基层团支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北京教育.2011(6).
[4]舒艳.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高校团员意识教育的思考.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2).
[5]覃红燕,宗智慧.高校班级团学建设创新机制研究.邵阳学院学报.2010(2).
[6]叶建国.高校基层班团组织建设的探讨.高教与经济.2007(3).
关键词 高校 基层团组织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151-02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一支非常重要的青年力量,它拥有十分庞大的团员数量,拥有优秀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组织目标,拥有遍及全国的基层团组织,是一个非常大的团体。高等院校的团组织一直以来都是优秀人才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也是各团组织中最有青春活力,最有发展潜力,最有希望的。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历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并领导的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始终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列,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1922年5月5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标志着中国共青团正式成立。1936年,为了满足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为了更广泛地发动青年加入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中来,中共中央决定改造共青团,建立了一批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
1949年国内局势稳定后,中共中央正式颁布了《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决议》,在全国开始了普遍重建青年团的工作。
作为优秀青年的聚集地,高等学府成为了重建青年团工作的重点。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党团组织,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在中共中央、各级党委、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的团组织建设很快完成,并形成了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良好氛围。高校基层团组织很好地将广大优秀的青年学生团结起来,从最基础开始,为新中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另外,许多先进的青年也通过各级团组织表现出了自己的能力和激情,通过在团组织内部的锻炼,不断成长成熟为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并在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基层团组织建设现状
目前,A大学R学院本科阶段由五个专业组成,共有28个班级即28个团支部。这28个团支部分属于五个团总支管理,主要工作是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活动,完成团费收缴、团员证注册等常规工作,带领团员青年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主题团日”活动让广大团员青年加强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团支部的组织和建设一直以来都是R学院团委的工作对象和工作重点,学院大力支持团支部组织活动,对团支部主要的优秀学生干部给予奖励,积极推动学校“百个先锋支部培育工程”,希望能从最基层调动团员青年的创造力和活力,更好地达到服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目标。
在院团委的坚持努力下,学院已连续三年获得了校“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开展的家乡风采秀、人文达人秀、模拟导游大赛、演讲征文比赛等等活动得到了学院甚至是全校学生的喜爱。在组织建构方面,将各系团总支纳入到学院团委的部门之中,由学院团委副书记直接领导,加强了基层团支部与学院团委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基层团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团员青年的组织意识淡薄,对基层团组织认识不够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员应该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一批青年,但是在当代中国,入团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的,高校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拥有团员身份。这对于共青团的壮大有一定好处,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团员青年们丧失组织意识,从而会造成基层团组织缺乏号召力和执行力。
在国内高校中,班团一体是最主要的基层团支部建构模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利用班级资源,也有利于基层团组织开展活动。但是,在如今的高校当中,团支部的概念越来越弱化,许多人对于班级的认识都仅仅停留在班级,而没有意识到它还是一个团支部,对于团支部的性质和职能以及主要团干部的分工也都不明确。
(二)基层团组织的学生干部队伍缺乏培训,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高校基层团组织的主要学生干部大多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且多属于魅力领导型。但是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却在下降,学生干部中拥有良好组织和领导能力的人偏少。一方面是由于团员青年整体的先进性不够,对团的知识了解甚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目前高校的团工作主要集中在为学生开展各类活动,服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而忽视了对基层团干部的培训。班内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不了解工作内容和要求,导致了基层团组织活力不够,工作困难。而且学生干部属于兼职团干部,对于团的工作也没办法投入太多精力。
基层团组织的学生干部是整个基层团组织的核心,如果干部队伍没有创新性,没有目标性不能对团组织有明确的认识,那么普通的团员青年也很难做到正确认识团组织,这对团组织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三)基层团组织较为松散,活动开展困难
高校基层团组织大多依托班级建立,缺乏健全的团学组织管理制度。团组织的作用大多只有在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发展党员推优、支部换届等工作时才能体现出来,缺少自己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缺少明确的组织目标,没有一套完整的组织建设方案,导致基层团组织过于松散,凝聚力不强。 另外,大多时候团支部的工作都与上级下达的任务有关,政治性和严肃性相对较强,自主性较差,难以引起当代学生的兴趣,许多人甚至是基层团干部都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完成组織工作。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基层团组织活动的开展困难,大大降低基层团组织的号召力和领导力。
(四)缺乏资源扶持,基层团组织力量薄弱
基层团组织数量多,人数少,在资源的拥有量上难以与院级、校级团组织相提并论。缺少资金来源,没有长期的共建单位,缺少固定的时间安排成为了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的难点。
组织的发展是受到现存资源的限制的,组织获取资源的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的性质及目标。高校基层团组织作为一个较小型的学生组织,很难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在获取外部资源的时候难度较大。
三、基层团组织建设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增强团组织意识
当前,在青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多元、个体和群体差异愈加明显的情况下,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对于加强团员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基层团支部的活力,加强团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种可行的方式就是有意识地通过各类基层团组织活动向团员青年宣传团的知识,让广大团员青年在轻松的活动过程中了解团组织,增强团员意识,提高对基层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建立队伍支撑,改进工作作风
加强对基层学生团干部的培训,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个基层团支部间进行交流、开展活动创建评比等途径,拓宽学生干部的视野,提高学生干部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以及个人素养。要根据基层团干部的流动性特点,坚持不懈地推进团干部培训工作,将队伍建设的工作标准化,将培训常态化,尽量保持基层团组织工作的连续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另外,要特别注意对基层团干部创新性的培养,鼓励他们创新活动方式和团组织建设方式,充分利用新时期大学生们的活力推动基层团组织更好更快发展,给更多团员青年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
(三)提供资源支持组织建设,激发基层团组织潜力
基层团组织外部资源匮乏,组织本身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也不够充分,开展活动困难。要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就需要坚持工作资源向基层倾斜,重视基层团组织工作,大力扶持基层团组织开展活动。可以通过经验交流、优秀班级团支部评选等活动,推广优秀典型的做法和经验,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激发基层团组织潜力,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组织为团员青年服务的能力。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中共中央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貌。作为高校的基层团组织,更应该响应党的号召,通过自我反省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加强组织建设,完善组织制度,团结团员青年,始终将青年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作为团组织的奋斗目标,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龙春,仝雪.关于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2]包俊.关于新时期高校团支部建设的思考.云南高教研究.2000(4).
[3]杨俊峰,霍琨.高校基层团支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北京教育.2011(6).
[4]舒艳.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高校团员意识教育的思考.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2).
[5]覃红燕,宗智慧.高校班级团学建设创新机制研究.邵阳学院学报.2010(2).
[6]叶建国.高校基层班团组织建设的探讨.高教与经济.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