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对文艺作品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性”之说,所谓“观赏性”其实就是老百姓要求的“好看”。好看与否,是普通读者对一部小说基本的要求。池莉深谙此道,把“好看”作为她小说创作孜孜以求的目标。她说:“小说的好看从古到今都很重要。一个艺术品,不好看算什么?……读者……对于小说的语言、文本的结构和小说的内容包括小说散发的气息,都有要求,口感不对,他会中止阅读,说不好看。”。池莉从小说语言、结构安排、叙述内容多方着力,力求小说能够牢牢吸引读者。
池莉以诗人身份登上文坛,后来改弦易辙创作小说,可是诗人的气质始终氤氲在字里行间,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清新、明丽、雅致、优美。其早期代表作品“《月儿好》很像一帧想象丰富、格调清新、构思精巧、色彩淡雅、优美动人的中国画。”。在池莉早期小说中,足见她对诗情画意的戛戛独造。《烦恼人生》阶段池莉的小说语言发生了嬗变,即“由空灵入平实,由雅致入质朴”,简洁干脆,素净朴实,通俗流畅,毫不拖泥带水,生动地传达人情物理,具有客观再现的逼真效果。试看《烦恼人生》中的一段:“洗衣服。晾衣服。关掉电视。把在椅子上睡着的儿子弄到折叠床上,替他脱衣服而又不把他搬醒,鉴于今天凌晨的教训给折叠床边靠上一排椅子。轻轻的,悄悄的,慢慢的,不要惊醒了老婆,憋得他吭哧吭哧一头细汗。”短促的句式,快速的节奏,生动地传达了印加厚繁忙琐碎的生活。不仅《烦恼人生》如此,此时期池莉的小说着力于还对象以原生态,将原初经验置于客观地位,作品中充斥着大量人物具体动作的描述和大段对白,生动地描摹出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最大限度地呈现出小说的写实风格,90年代中期新写实主义退潮之后,池莉的创作也改变了零度叙述的策略,将浓重的主观情绪流布在字里行间。诸如《小姐你早》:“男的,男的,男的。戚润物心疼地想:男的男的男的。在戚润物四十五年的人生过程中,她突然地遭遇了一个问题,在一九九七年的春天,这个问题就是:男的。”“现在的男人除了怀里揣着大把的钞票外,他们没有了挺直的脊梁,没有了堂堂正正的仪表和神态,没有了对女性最基本的爱惜、尊重和礼貌。没有了责任、信诺和豪气。他们既没有从前男人的勇猛、忠诚、淳朴和强劲的生命力,也没有现代男人的文化、优雅、含蓄和永不消逝的青春感觉。……”不论是前者疾风暴雨般的短句,还是后者咄咄逼人的长句,都裹挟着叙述者和人物强烈的主观感情,甚至不惜犯下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过激倾向。当然,这样的例子终究只是个案,池莉更经常地是将主观感情经过理性的过滤之后融化在叙述中,使文字情感丰沛又不至于湿透纸背。如《来来往往》中没有几句抒情的句子,但康伟业的那份疲惫与落魄是很动人心弦的。特别是《乌鸦之歌》、《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作品中弥漫的那种忧伤而又哀婉、绵邈而又飘忽的气息,仿佛寂静的秋夜里空气中弥漫的桂子的清香,悄无声息地笼罩在人的心坎上。总起来说,池莉小说的语言明白流畅,宛如淙淙流水,絮絮云烟;又仿佛出水芙蓉,自然天成,提供给读者美不胜收的阅读快感。
池莉小说读者甚众的另外一个原因得力于她成功地塑造了一大群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她早期的小说意在展现蕴藏在普通人身上的美好人性,这些人物是作家被理念笼罩的产物,略显单薄、虚弱,似乎总与人隔着一层。为池莉赢得盛名的“人生三部曲”更侧重于人物生活情状的展现,人物的刻画显然不是作家着力的重点。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是平面化的,缺乏多方开掘和纵向钻探。从历史小说创作始,池莉试图用她执过手术刀的手剀切人物形容之下的内心欲望,凸现人物丰繁复杂的精神世界。其人物血肉丰满,形神俱现,妍媸并举,美丑相融,而且人物性格表现出变化发展和成长成熟的过程,是立体化多面体的了。
池莉小说在情节布局上鲜明地呈现出从稚嫩到成熟、从笨拙到老练的艺术求索过程。“她的早期小说大多致力于讲述完整的故事,虽然不失初涉此途的女性作者的真纯之气,但毕竟让人觉着有过于老实做小说的味道,从头到尾把故事说干道尽”,如《有土地,就会有足迹》详尽地记叙了五个“末代知青”在乡间的生活、爱情和工作,按自然时间顺序从头道来,收束而去,平淡寡味。自《月儿好》始,池莉的小说创作渐入佳境,技法日益娴熟老到。这篇小说现实和过去交错,时空转换迅速,在不长的篇幅中涵容了二十多年的人事沧桑,不愧是一个精致轻灵的短篇小说。《恰恰》记叙湖窝窝中的农村女孩两次上省城的经历,笔致疏阔,空灵娟秀,善于藏笔,深得中国画“布白”的神韵。《烦恼人生》阶段池莉的小说基本采用线性记叙方法,但疏密有致,张弛有度,内涵着生活的肌质和旋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应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为文之道,然而却看不出作家刻意经营的痕迹。新写实之后,池莉在小说情节上追求传奇效果,在作品中巧设悬念,前呼后应,大开大合,跌宕起伏。如《云破处》故事情节在白天和黑夜两个时空展开,白天是一如既往的平静生活,夜晚则是惊心动魄的斗志斗勇,时间是交错的,情节是逆行的。正是在两相对照之间,生活的诡秘与人性的复杂昭然若揭。《惊世之作》颇有侦探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味道,开篇设了一个悬念,吸引着读者揭开疑结。《乌鸦之歌》的情节弱化了,作家倾心的是对物事进行精雕细刻,宛如一个精益求精的匠人一丝不苟地打磨一件传世器具,它散发出悠远的气息和时间的质感。《致无尽岁月》、《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小说在情节上更加灵活,仿佛风行水上,舒展自如;又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生活秀》以来双扬的活动贯穿始终,时间流程仍然是线性的,但作家努力拓展横截面,追求一种开放式的效果,展示了来双扬生活的各个侧面。《看麦娘》则按叙述者的意念流程来讲叙易明莉寻觅失踪养女郑容容的过程。“小说在寻觅的氛围中如波浪涌动般地依次浮现出众多的人物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而‘看麦娘’这一意象多次出现,使小说具有了一层象征的意味。” 池莉在故事情节上的孜孜以求,推陈出新,使她的小说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貌,使她那些略显老套和重复的故事呈现出变化,也时常给读者耳目一新的刺激,因而常读常新,常新常美,常读不厌。
参考文献
[1]程永新:《小说只能在俗世获得生命——池莉访谈录》,《文汇报》2001年1月3日第9版
[2]池莉:《恰恰》,《池莉文集》第3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第3卷
[3]於可顺:《渐入佳境:在平实中透着空灵——池莉小说艺术论》,《芳草》1992年第2期
[4]池莉:《烦恼人生》,《池莉文集》第2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第2卷
[5]池莉:《小姐你早》,《收获》1998年第4期
[6]於可顺:《渐入佳境:在平实中透着空灵——池莉小说艺术论》,《芳草》1992年第2期
[7]王一川:《乡愁如流水——〈看麦娘〉与市民情调》,《南开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
池莉以诗人身份登上文坛,后来改弦易辙创作小说,可是诗人的气质始终氤氲在字里行间,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清新、明丽、雅致、优美。其早期代表作品“《月儿好》很像一帧想象丰富、格调清新、构思精巧、色彩淡雅、优美动人的中国画。”。在池莉早期小说中,足见她对诗情画意的戛戛独造。《烦恼人生》阶段池莉的小说语言发生了嬗变,即“由空灵入平实,由雅致入质朴”,简洁干脆,素净朴实,通俗流畅,毫不拖泥带水,生动地传达人情物理,具有客观再现的逼真效果。试看《烦恼人生》中的一段:“洗衣服。晾衣服。关掉电视。把在椅子上睡着的儿子弄到折叠床上,替他脱衣服而又不把他搬醒,鉴于今天凌晨的教训给折叠床边靠上一排椅子。轻轻的,悄悄的,慢慢的,不要惊醒了老婆,憋得他吭哧吭哧一头细汗。”短促的句式,快速的节奏,生动地传达了印加厚繁忙琐碎的生活。不仅《烦恼人生》如此,此时期池莉的小说着力于还对象以原生态,将原初经验置于客观地位,作品中充斥着大量人物具体动作的描述和大段对白,生动地描摹出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最大限度地呈现出小说的写实风格,90年代中期新写实主义退潮之后,池莉的创作也改变了零度叙述的策略,将浓重的主观情绪流布在字里行间。诸如《小姐你早》:“男的,男的,男的。戚润物心疼地想:男的男的男的。在戚润物四十五年的人生过程中,她突然地遭遇了一个问题,在一九九七年的春天,这个问题就是:男的。”“现在的男人除了怀里揣着大把的钞票外,他们没有了挺直的脊梁,没有了堂堂正正的仪表和神态,没有了对女性最基本的爱惜、尊重和礼貌。没有了责任、信诺和豪气。他们既没有从前男人的勇猛、忠诚、淳朴和强劲的生命力,也没有现代男人的文化、优雅、含蓄和永不消逝的青春感觉。……”不论是前者疾风暴雨般的短句,还是后者咄咄逼人的长句,都裹挟着叙述者和人物强烈的主观感情,甚至不惜犯下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过激倾向。当然,这样的例子终究只是个案,池莉更经常地是将主观感情经过理性的过滤之后融化在叙述中,使文字情感丰沛又不至于湿透纸背。如《来来往往》中没有几句抒情的句子,但康伟业的那份疲惫与落魄是很动人心弦的。特别是《乌鸦之歌》、《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作品中弥漫的那种忧伤而又哀婉、绵邈而又飘忽的气息,仿佛寂静的秋夜里空气中弥漫的桂子的清香,悄无声息地笼罩在人的心坎上。总起来说,池莉小说的语言明白流畅,宛如淙淙流水,絮絮云烟;又仿佛出水芙蓉,自然天成,提供给读者美不胜收的阅读快感。
池莉小说读者甚众的另外一个原因得力于她成功地塑造了一大群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她早期的小说意在展现蕴藏在普通人身上的美好人性,这些人物是作家被理念笼罩的产物,略显单薄、虚弱,似乎总与人隔着一层。为池莉赢得盛名的“人生三部曲”更侧重于人物生活情状的展现,人物的刻画显然不是作家着力的重点。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是平面化的,缺乏多方开掘和纵向钻探。从历史小说创作始,池莉试图用她执过手术刀的手剀切人物形容之下的内心欲望,凸现人物丰繁复杂的精神世界。其人物血肉丰满,形神俱现,妍媸并举,美丑相融,而且人物性格表现出变化发展和成长成熟的过程,是立体化多面体的了。
池莉小说在情节布局上鲜明地呈现出从稚嫩到成熟、从笨拙到老练的艺术求索过程。“她的早期小说大多致力于讲述完整的故事,虽然不失初涉此途的女性作者的真纯之气,但毕竟让人觉着有过于老实做小说的味道,从头到尾把故事说干道尽”,如《有土地,就会有足迹》详尽地记叙了五个“末代知青”在乡间的生活、爱情和工作,按自然时间顺序从头道来,收束而去,平淡寡味。自《月儿好》始,池莉的小说创作渐入佳境,技法日益娴熟老到。这篇小说现实和过去交错,时空转换迅速,在不长的篇幅中涵容了二十多年的人事沧桑,不愧是一个精致轻灵的短篇小说。《恰恰》记叙湖窝窝中的农村女孩两次上省城的经历,笔致疏阔,空灵娟秀,善于藏笔,深得中国画“布白”的神韵。《烦恼人生》阶段池莉的小说基本采用线性记叙方法,但疏密有致,张弛有度,内涵着生活的肌质和旋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应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为文之道,然而却看不出作家刻意经营的痕迹。新写实之后,池莉在小说情节上追求传奇效果,在作品中巧设悬念,前呼后应,大开大合,跌宕起伏。如《云破处》故事情节在白天和黑夜两个时空展开,白天是一如既往的平静生活,夜晚则是惊心动魄的斗志斗勇,时间是交错的,情节是逆行的。正是在两相对照之间,生活的诡秘与人性的复杂昭然若揭。《惊世之作》颇有侦探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味道,开篇设了一个悬念,吸引着读者揭开疑结。《乌鸦之歌》的情节弱化了,作家倾心的是对物事进行精雕细刻,宛如一个精益求精的匠人一丝不苟地打磨一件传世器具,它散发出悠远的气息和时间的质感。《致无尽岁月》、《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小说在情节上更加灵活,仿佛风行水上,舒展自如;又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生活秀》以来双扬的活动贯穿始终,时间流程仍然是线性的,但作家努力拓展横截面,追求一种开放式的效果,展示了来双扬生活的各个侧面。《看麦娘》则按叙述者的意念流程来讲叙易明莉寻觅失踪养女郑容容的过程。“小说在寻觅的氛围中如波浪涌动般地依次浮现出众多的人物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而‘看麦娘’这一意象多次出现,使小说具有了一层象征的意味。” 池莉在故事情节上的孜孜以求,推陈出新,使她的小说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貌,使她那些略显老套和重复的故事呈现出变化,也时常给读者耳目一新的刺激,因而常读常新,常新常美,常读不厌。
参考文献
[1]程永新:《小说只能在俗世获得生命——池莉访谈录》,《文汇报》2001年1月3日第9版
[2]池莉:《恰恰》,《池莉文集》第3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第3卷
[3]於可顺:《渐入佳境:在平实中透着空灵——池莉小说艺术论》,《芳草》1992年第2期
[4]池莉:《烦恼人生》,《池莉文集》第2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第2卷
[5]池莉:《小姐你早》,《收获》1998年第4期
[6]於可顺:《渐入佳境:在平实中透着空灵——池莉小说艺术论》,《芳草》1992年第2期
[7]王一川:《乡愁如流水——〈看麦娘〉与市民情调》,《南开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