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爆发性上升。罹患糖尿病以后,该去哪个医院就诊?是不是患了糖尿病,啥都不能吃了?糖尿病患者如何控制饮食和管理好血糖?哪些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特别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药物治疗外,还有别的办法吗?糖尿病会不会引起失明、肾损害或“烂脚”?当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后,是不是得分别去眼科(糖尿病眼病)、肾内科(糖尿病肾病)或外科(血管不通)就诊呢?如今,全国不少医院都建立了糖尿病诊治中心,为患者提供筛查、诊断、治疗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效率,也提高了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以项坤三院士和贾伟平教授领导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是我国糖尿病遗传基因研究的发源地,在糖尿病和代谢病领域获得诸多研究成果,是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糖尿病、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研究诊治中心。该科开创了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诊断和治疗的中心化、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解决了患者因罹患糖尿病和各种并发症而不得不去多个科室就医、[U1]检查和治疗的烦恼,以简便的看病过程和优质的诊疗效率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糖尿病、肥胖及内分泌肿瘤患者。
诊疗特色
糖尿病遗传咨询、基因检测和精细病因分型
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和个体化治疗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多学科联合诊治(足病、肾病、眼病等)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精细评估和个体化治疗
多学科联合治疗糖尿病和重度肥胖
妊娠糖尿病的多学科诊治
围手术期的血糖监测和控制
低血糖症的多学科协作诊治
糖尿病营养咨询和个体化食谱制定
糖尿病护理和血糖监测管理咨询
内分泌肿瘤的多学科联合诊治
问: 我家宝宝才出生5个月,老是饿得哭,一直喂他喝牛奶,体重却不怎么增长。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糖尿病。糖尿病不是老年慢性病吗,为什么婴儿也会得呢?
贾伟平:新生儿糖尿病是指足月产儿在产后6个月内出现的糖尿病,分为两种类型——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和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前者在新生儿期后,糖尿病会缓解或消失,但约有半数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会再出现。糖尿病再发后,将持续终身;后者则永久存在。新生儿糖尿病是一种单基因糖尿病,是由于体内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引起血糖升高。你可以让宝宝做进一步检查,包括胰岛功能、基因突变筛查,以明确病因。待确定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之后,再通过磺脲类药物或者胰岛素来治疗。
问:我母亲、舅舅、小姨、外婆都患有糖尿病,且患糖尿病的年龄都在40岁前后。我很担心,我是不是也会患糖尿病?该去医院做哪些检查呢?
吴松华:从你家的患者群来看,要考虑一类单基因糖尿病可能。常见的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主要有2种,但只有一种线粒体糖尿病目前可以用基因诊断的方法诊断出来。这种糖尿病诊断出来的意义非常大,因为该病不但发病机理与普通糖尿病不同,而且在饮食管理、运动强度以及药物选择上,也与普通糖尿病有很大不同,病情发展预后也不一样。你最好能来医院做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问:我儿子患1型糖尿病,目前每天注射两次胰岛素,但血糖波动很大,忽高忽低,还经常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等情况,该怎么办?
贾伟平: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故必须用胰岛素治疗。不过,由于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远远达不到正常人体分泌胰岛素那样“智能”和“有效”,故患者的血糖波动往往较大,易出现低血糖。你儿子需要加强监测指尖血糖,若有条件,可以去医院进行动态血糖监测,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应改为多次胰岛素注射方案或胰岛素泵治疗。
问:我今年55岁,患2型糖尿病7年,目前3种口服药加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仍然不好,糖化血红蛋白8.0%~9.0%,还有肥胖、高血压和脂肪肝。听说现在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来治疗糖尿病,真有这回事吗?
包玉倩:是的。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国外的外科医生在给严重肥胖患者做减重手术后发现,不少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术后体重下降的同时,血糖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且这种效果可以长久维持。后经多年随访观察,他们发现:术后10年糖尿病的缓解率高达60%左右。目前认为,其治疗机制与进食减少、饱感增加、减重后胰岛素抵抗减轻有关。另外,由于手术改变了胃肠道的结构,引起“肠促胰岛素”分泌模式改变,也对机体能量代谢起到巨大的调整作用。目前,我们将这类手术统称为“代谢手术”,它不仅对2型糖尿病有效,对肥胖合并高血压、脂肪肝等也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你可以来我院就诊,经详细的术前评估后,方能确定是否适合接受手术治疗。
问:我患有2型糖尿病,听说手术治疗糖尿病的效果非常好,术后不用再吃药,我可以做手术吗?
包玉倩:手术治疗并非适合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只有符合手术适应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才可以考虑采用。具体指证包括:①年龄在16~65岁;②糖尿病病程≤15年;③体质指数(BMI)≥28千克/米2,合并向心性肥胖;④具有一定的胰岛功能,空腹C肽水平不低于正常下限。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长、胰岛功能已基本丧失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年龄超过65岁、一般情况较差、难以耐受手术的患者,不适宜手术。
问:我患糖尿病15年,近几年经常出现双脚发麻、疼痛,一直没注意。3个月前,我在洗脚时不慎烫伤了脚趾皮肤,伤口流脓,至今未愈合,该怎么办?
刘芳:糖尿病足病往往是在有糖尿病神经病变(感觉丧失)和血管病变(狭窄或阻塞)的基础上发生的。你平常有腿脚麻木、疼痛的感觉,加上糖尿病病史已超过10年,提示你可能已经发生了下肢的并发症,而伤口流脓3个月未愈,提示已经有较严重的慢性感染。你应尽快去医院就诊,查肌电图、血管B超、血管磁共振等,明确下肢神经、血管病变程度。同时,还需做溃疡分泌物细菌培养,以明确感染的是哪种细菌。糖尿病“老烂脚”的病情复杂,需在多个学科联合治疗,通过清创、抗炎、控制血糖、疏通阻塞血管、营养神经及坚持换药治疗,以尽早促进破口愈合,保住肢体,防止感染加重,避免截肢。 问:我患糖尿病5年,平时血糖控制得还不错。最近,我总觉得很疲劳,小便里面还有泡沫,这是怎么回事?
陈海冰:糖尿病患者出现泡沫尿,应注意是否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高达30%~40%。通常,病程在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需每年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和一次肾功能;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现糖尿病的同时,应每年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此外,由于眼底病变和糖尿病肾脏病变同属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若患者已经出现蛋白尿,则很可能还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需要检查眼底,以排除眼底病变。
专家简介
项坤三
内分泌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名誉主任、教授、主任医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贾伟平
973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重中之重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糖尿病的个体化诊断治疗、肥胖病和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特需门诊:周二上午
吴松华
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一等奖获得者,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副所长
医疗专长:擅长各种疑难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和糖尿病病因分型,尤其擅长骨代谢病、生长发育异常、肾上腺和垂体疾病等疑难杂症诊断。
特需门诊:周五上午
包玉倩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专科委员会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糖尿病、肥胖的病因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垂体、甲状腺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专家门诊:周四上午
特需门诊:周四下午
刘芳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行政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副组长、周围神经病变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兼秘书长
医疗专长:擅长糖尿病临床分型、糖尿病神经血管病变及足病、垂体瘤,以及生长发育异常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五上午
特需门诊:周一下午(足病为主)
[U1]删除?其实现在都要挂号的,以免歧义。
[U2]删除?其实现在都要挂号的,以免歧义。
以项坤三院士和贾伟平教授领导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是我国糖尿病遗传基因研究的发源地,在糖尿病和代谢病领域获得诸多研究成果,是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糖尿病、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研究诊治中心。该科开创了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诊断和治疗的中心化、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解决了患者因罹患糖尿病和各种并发症而不得不去多个科室就医、[U1]检查和治疗的烦恼,以简便的看病过程和优质的诊疗效率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糖尿病、肥胖及内分泌肿瘤患者。
诊疗特色
糖尿病遗传咨询、基因检测和精细病因分型
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和个体化治疗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多学科联合诊治(足病、肾病、眼病等)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精细评估和个体化治疗
多学科联合治疗糖尿病和重度肥胖
妊娠糖尿病的多学科诊治
围手术期的血糖监测和控制
低血糖症的多学科协作诊治
糖尿病营养咨询和个体化食谱制定
糖尿病护理和血糖监测管理咨询
内分泌肿瘤的多学科联合诊治
问: 我家宝宝才出生5个月,老是饿得哭,一直喂他喝牛奶,体重却不怎么增长。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糖尿病。糖尿病不是老年慢性病吗,为什么婴儿也会得呢?
贾伟平:新生儿糖尿病是指足月产儿在产后6个月内出现的糖尿病,分为两种类型——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和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前者在新生儿期后,糖尿病会缓解或消失,但约有半数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会再出现。糖尿病再发后,将持续终身;后者则永久存在。新生儿糖尿病是一种单基因糖尿病,是由于体内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引起血糖升高。你可以让宝宝做进一步检查,包括胰岛功能、基因突变筛查,以明确病因。待确定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之后,再通过磺脲类药物或者胰岛素来治疗。
问:我母亲、舅舅、小姨、外婆都患有糖尿病,且患糖尿病的年龄都在40岁前后。我很担心,我是不是也会患糖尿病?该去医院做哪些检查呢?
吴松华:从你家的患者群来看,要考虑一类单基因糖尿病可能。常见的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主要有2种,但只有一种线粒体糖尿病目前可以用基因诊断的方法诊断出来。这种糖尿病诊断出来的意义非常大,因为该病不但发病机理与普通糖尿病不同,而且在饮食管理、运动强度以及药物选择上,也与普通糖尿病有很大不同,病情发展预后也不一样。你最好能来医院做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问:我儿子患1型糖尿病,目前每天注射两次胰岛素,但血糖波动很大,忽高忽低,还经常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等情况,该怎么办?
贾伟平: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故必须用胰岛素治疗。不过,由于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远远达不到正常人体分泌胰岛素那样“智能”和“有效”,故患者的血糖波动往往较大,易出现低血糖。你儿子需要加强监测指尖血糖,若有条件,可以去医院进行动态血糖监测,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应改为多次胰岛素注射方案或胰岛素泵治疗。
问:我今年55岁,患2型糖尿病7年,目前3种口服药加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仍然不好,糖化血红蛋白8.0%~9.0%,还有肥胖、高血压和脂肪肝。听说现在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来治疗糖尿病,真有这回事吗?
包玉倩:是的。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国外的外科医生在给严重肥胖患者做减重手术后发现,不少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术后体重下降的同时,血糖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且这种效果可以长久维持。后经多年随访观察,他们发现:术后10年糖尿病的缓解率高达60%左右。目前认为,其治疗机制与进食减少、饱感增加、减重后胰岛素抵抗减轻有关。另外,由于手术改变了胃肠道的结构,引起“肠促胰岛素”分泌模式改变,也对机体能量代谢起到巨大的调整作用。目前,我们将这类手术统称为“代谢手术”,它不仅对2型糖尿病有效,对肥胖合并高血压、脂肪肝等也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你可以来我院就诊,经详细的术前评估后,方能确定是否适合接受手术治疗。
问:我患有2型糖尿病,听说手术治疗糖尿病的效果非常好,术后不用再吃药,我可以做手术吗?
包玉倩:手术治疗并非适合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只有符合手术适应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才可以考虑采用。具体指证包括:①年龄在16~65岁;②糖尿病病程≤15年;③体质指数(BMI)≥28千克/米2,合并向心性肥胖;④具有一定的胰岛功能,空腹C肽水平不低于正常下限。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长、胰岛功能已基本丧失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年龄超过65岁、一般情况较差、难以耐受手术的患者,不适宜手术。
问:我患糖尿病15年,近几年经常出现双脚发麻、疼痛,一直没注意。3个月前,我在洗脚时不慎烫伤了脚趾皮肤,伤口流脓,至今未愈合,该怎么办?
刘芳:糖尿病足病往往是在有糖尿病神经病变(感觉丧失)和血管病变(狭窄或阻塞)的基础上发生的。你平常有腿脚麻木、疼痛的感觉,加上糖尿病病史已超过10年,提示你可能已经发生了下肢的并发症,而伤口流脓3个月未愈,提示已经有较严重的慢性感染。你应尽快去医院就诊,查肌电图、血管B超、血管磁共振等,明确下肢神经、血管病变程度。同时,还需做溃疡分泌物细菌培养,以明确感染的是哪种细菌。糖尿病“老烂脚”的病情复杂,需在多个学科联合治疗,通过清创、抗炎、控制血糖、疏通阻塞血管、营养神经及坚持换药治疗,以尽早促进破口愈合,保住肢体,防止感染加重,避免截肢。 问:我患糖尿病5年,平时血糖控制得还不错。最近,我总觉得很疲劳,小便里面还有泡沫,这是怎么回事?
陈海冰:糖尿病患者出现泡沫尿,应注意是否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高达30%~40%。通常,病程在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需每年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和一次肾功能;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现糖尿病的同时,应每年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此外,由于眼底病变和糖尿病肾脏病变同属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若患者已经出现蛋白尿,则很可能还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需要检查眼底,以排除眼底病变。
专家简介
项坤三
内分泌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名誉主任、教授、主任医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贾伟平
973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重中之重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糖尿病的个体化诊断治疗、肥胖病和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特需门诊:周二上午
吴松华
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一等奖获得者,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副所长
医疗专长:擅长各种疑难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和糖尿病病因分型,尤其擅长骨代谢病、生长发育异常、肾上腺和垂体疾病等疑难杂症诊断。
特需门诊:周五上午
包玉倩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专科委员会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糖尿病、肥胖的病因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垂体、甲状腺及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专家门诊:周四上午
特需门诊:周四下午
刘芳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行政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副组长、周围神经病变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兼秘书长
医疗专长:擅长糖尿病临床分型、糖尿病神经血管病变及足病、垂体瘤,以及生长发育异常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五上午
特需门诊:周一下午(足病为主)
[U1]删除?其实现在都要挂号的,以免歧义。
[U2]删除?其实现在都要挂号的,以免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