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建设中通过创新课程,让学习者在提升学习能力及动力的同时收获自信与处理问题及协调关系的方法。特别是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教学过程中均要突出优秀是一种自我超越,学会在关注社会现状的基础上考虑发展,考虑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关键词:动力 信心 创意 志向 协调关系
大学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时代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黄金阶段,大学培养的是人云亦云者还是独立思考者,是高职院校的所有教学建设关注的核心。因此在大学的专业建设中我们一要注重能力的开发,二是建立学生的素质标准,并大力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这样的素质是具有优秀的习惯、同时具有协调能力并愿意去改变环境的意愿,并且是一个有思想、喜欢参与能活跃讨论的人。大学只有在培养中以学习者为中心,才能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导向以自我指导、自我管理的方式并形成学习者的优秀习惯,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计划,学习理念培训,使其成为有思想的人,明确自己的责任、荣誉。具体到大学教育中,就是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心设计,特别是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教学过程中均突出优秀是一种自我超越,学会在关注社会现状的基础上考虑发展,考虑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随着高校规模扩张的基本完成,高职教育面临的中心问题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优化转变。学校每招一个人都是投资,都希望招来的人,最终毕业了能去改造世界,给学校增光。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导向到底是以就业为导向还是能力为本位,关系到专业的设定,特别是对于课程的特色的创新尤为重要。以就业为导向,只能使我们的培养对象能够很快就业但发展的潜力有限,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将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广阔天地的大门。那么在特色课程的创建中,要摈弃空谈,注重课程的细节尤其是应从小做起,逐步培养学习者优秀的习惯,转变教学模式提倡差异化发展,课程的特色化在于突出能力、强调实践,促进职业教育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适应性,培养强大而特久的学习动力,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对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专业课程的设置和社会需求的互动教育,创造一个学习的积极环境,在教学中将设定或已有的事件,通过融入讨论的方式,不是教师将个人的观点或书本上的理论灌输给学生,而是使每一位同學能在有指导的学习后通过在集体的讨论过程中,注重集体与个人关系及向他人学习、评估,获得自有的结论,使每一位同学将学习中的着眼点从应该怎样做变为我做的怎样,在提升学习能力及动力的同时收获自信与处理问题及协调关系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保障,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应用教学设计、数字资源、探索教学模式等方面提高绩效。
1 课程创新应构建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最大特色是将师生与实际劳动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课程教育中以职业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为主线来构建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通过以能力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轨;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中,积极创新课程特色,加强课程相关的信息处理,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基础,构建学生素质培养的课程模块式教学。每一门课程均建立自己的特色,推进理论联系实际,把握专业发展动态,让实践成为理论发展的沃土,使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形成基础扎实、目标清晰的课程体系,注重实效、强化课程,将素质标准融合进教学内容体系的特色课程。具体到教学中应贯彻“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及协调关系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水平,就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摄入量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则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更要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主动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特色课程要创建以信心、创新为能力本位的人才目标培养,使学习者不是去死记硬背的空洞内容,而是只想做好自己能做的部分。让每一位学习者通过课程教学主动选择自己有兴趣并觉得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有志向,协调关系强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2课程创新应丰富实践与创意
课程的特色应适应社会企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无法与社会现实,企业需求,就业岗位接轨。随着社会企业用人需求的不断变化,随着市场的需求,课程要有前瞻性和灵活性,随着社会人才需要变化而变化,才能使课程教育更具有特色,重视课程特色的研发,专业理论及技术上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进来共同开发、审查和评估所有课程及其实施过程,并要根据企业新工艺新流程及时更新补充新内容,课程特色更要按照职业专业技能点需要来确定,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做好定位。高等职业课程特色在教育的重点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都应源于教育创新。课程作为实现创新教育目的、实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在创新中应强调学科交叉,内容结构合理,反映科技发展,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关系以及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丰富实践与创意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3 课程创新应激励学生不断奋斗
专业建设中课程的设置是专业创建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人才服务方向的基本措施和主要途径。课程的创新要注重学生信心的建立,描绘愿景为学生确立目标,鼓励学生以一种负责的态度来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并努力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把目标建立在学生能力水平所能达到的或接近的程度,通过对学生实现目标的奖励激励学生不断奋斗,尽力而为。特色课程应注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哪些是被学生认为最有价值的奖励,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信心建立及目标实现过程中有效的学习和继续学习。在课程中的特色明确期望是什么,怎么做和做多少。学生被希望的分值越高,他们要完成的任务就越多,做得也更好,这正是让他们在这种激励中所要获得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中要使每一位都是一个活跃讨论者,课程的特色首先是建立标准的公平,在公平氛围中让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判断慢慢转向个人可以做到的方面去努力、坚持,做好自己的选择并思考选择的意义,而不是照葫芦画瓢式的去做,那只能使学习者浑浑噩噩。课程的特色要在竞争意识、学习兴趣、理想三个方面提升学习动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与学的综合效应,增强学生的动力明确志向,注重学生人格独立,让学生注重自己的想法,使他们变得聪明、开放,充满希望和理想,并愿意为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自己的努力。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设置目标、制定计划,好的计划同样有动机作用。人一生下来就是目标的设定者。教师透过课程指导学生设定现实的目标,让学生把自己的目标建立在自己的能力水平所能达到的或接近的程度,确立了目标,学生会以一种负责的态度来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并努力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激励学生不断奋斗,尽力而为。
本课题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课题编号:JSJM2010128。
关键词:动力 信心 创意 志向 协调关系
大学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时代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黄金阶段,大学培养的是人云亦云者还是独立思考者,是高职院校的所有教学建设关注的核心。因此在大学的专业建设中我们一要注重能力的开发,二是建立学生的素质标准,并大力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这样的素质是具有优秀的习惯、同时具有协调能力并愿意去改变环境的意愿,并且是一个有思想、喜欢参与能活跃讨论的人。大学只有在培养中以学习者为中心,才能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导向以自我指导、自我管理的方式并形成学习者的优秀习惯,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计划,学习理念培训,使其成为有思想的人,明确自己的责任、荣誉。具体到大学教育中,就是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心设计,特别是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教学过程中均突出优秀是一种自我超越,学会在关注社会现状的基础上考虑发展,考虑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随着高校规模扩张的基本完成,高职教育面临的中心问题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优化转变。学校每招一个人都是投资,都希望招来的人,最终毕业了能去改造世界,给学校增光。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导向到底是以就业为导向还是能力为本位,关系到专业的设定,特别是对于课程的特色的创新尤为重要。以就业为导向,只能使我们的培养对象能够很快就业但发展的潜力有限,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将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广阔天地的大门。那么在特色课程的创建中,要摈弃空谈,注重课程的细节尤其是应从小做起,逐步培养学习者优秀的习惯,转变教学模式提倡差异化发展,课程的特色化在于突出能力、强调实践,促进职业教育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适应性,培养强大而特久的学习动力,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对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专业课程的设置和社会需求的互动教育,创造一个学习的积极环境,在教学中将设定或已有的事件,通过融入讨论的方式,不是教师将个人的观点或书本上的理论灌输给学生,而是使每一位同學能在有指导的学习后通过在集体的讨论过程中,注重集体与个人关系及向他人学习、评估,获得自有的结论,使每一位同学将学习中的着眼点从应该怎样做变为我做的怎样,在提升学习能力及动力的同时收获自信与处理问题及协调关系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保障,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应用教学设计、数字资源、探索教学模式等方面提高绩效。
1 课程创新应构建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最大特色是将师生与实际劳动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课程教育中以职业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为主线来构建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通过以能力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轨;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中,积极创新课程特色,加强课程相关的信息处理,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基础,构建学生素质培养的课程模块式教学。每一门课程均建立自己的特色,推进理论联系实际,把握专业发展动态,让实践成为理论发展的沃土,使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形成基础扎实、目标清晰的课程体系,注重实效、强化课程,将素质标准融合进教学内容体系的特色课程。具体到教学中应贯彻“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及协调关系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水平,就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摄入量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则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更要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主动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特色课程要创建以信心、创新为能力本位的人才目标培养,使学习者不是去死记硬背的空洞内容,而是只想做好自己能做的部分。让每一位学习者通过课程教学主动选择自己有兴趣并觉得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有志向,协调关系强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2课程创新应丰富实践与创意
课程的特色应适应社会企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无法与社会现实,企业需求,就业岗位接轨。随着社会企业用人需求的不断变化,随着市场的需求,课程要有前瞻性和灵活性,随着社会人才需要变化而变化,才能使课程教育更具有特色,重视课程特色的研发,专业理论及技术上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进来共同开发、审查和评估所有课程及其实施过程,并要根据企业新工艺新流程及时更新补充新内容,课程特色更要按照职业专业技能点需要来确定,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做好定位。高等职业课程特色在教育的重点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都应源于教育创新。课程作为实现创新教育目的、实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在创新中应强调学科交叉,内容结构合理,反映科技发展,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关系以及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丰富实践与创意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3 课程创新应激励学生不断奋斗
专业建设中课程的设置是专业创建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人才服务方向的基本措施和主要途径。课程的创新要注重学生信心的建立,描绘愿景为学生确立目标,鼓励学生以一种负责的态度来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并努力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把目标建立在学生能力水平所能达到的或接近的程度,通过对学生实现目标的奖励激励学生不断奋斗,尽力而为。特色课程应注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哪些是被学生认为最有价值的奖励,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信心建立及目标实现过程中有效的学习和继续学习。在课程中的特色明确期望是什么,怎么做和做多少。学生被希望的分值越高,他们要完成的任务就越多,做得也更好,这正是让他们在这种激励中所要获得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中要使每一位都是一个活跃讨论者,课程的特色首先是建立标准的公平,在公平氛围中让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判断慢慢转向个人可以做到的方面去努力、坚持,做好自己的选择并思考选择的意义,而不是照葫芦画瓢式的去做,那只能使学习者浑浑噩噩。课程的特色要在竞争意识、学习兴趣、理想三个方面提升学习动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与学的综合效应,增强学生的动力明确志向,注重学生人格独立,让学生注重自己的想法,使他们变得聪明、开放,充满希望和理想,并愿意为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自己的努力。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设置目标、制定计划,好的计划同样有动机作用。人一生下来就是目标的设定者。教师透过课程指导学生设定现实的目标,让学生把自己的目标建立在自己的能力水平所能达到的或接近的程度,确立了目标,学生会以一种负责的态度来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并努力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激励学生不断奋斗,尽力而为。
本课题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课题编号:JSJM20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