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起的偶像,摔倒的孙杨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_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获得无数荣誉之后,29岁的中国国家游泳队队长孙杨突然陷入到命运的“泥沼”之中。
  禁赛8年,即日起生效。这是2月28日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简称“CAS”)宣判世界反兴奋剂组织(简称“WADA”)诉孙杨和国际泳联一案听证会的裁决结果。
  8年,这是CAS在规则内做出的最高惩罚,鉴于孙杨有在2014年为治疗心脏问题误服违禁药品事件,因此处罚在4年的基础上翻倍。
  中国泳协也曾第一时间对孙杨被禁赛一事发声,表示遗憾和支持孙杨维权,不过再无下文。之后,与孙杨合作了近十年的澳大利亚游泳名帅丹尼斯·科特瑞尔与中国泳协终止合同,不再执教孙杨。
  尽管从整体来看,事发当晚多个细节点仍然存在争议。但是,此前流出的全程听证会视频录像和判决书,却让舆论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从“疑似前女友”到资深媒体人,再到前队友,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质疑、批评孙杨稍显“任性”的行为。
  从对孙杨性格的的批评,到其家庭教育的探讨,再到对其母过于强势的抨击,更有诸多网友质疑其挑动公众情绪。这一次,这位“体育明星”遇到的“信任危机”,可能比“职业危机”还要严重。
  毕竟,对于一个顶尖游泳运动员来说,年近三十已经是“高龄”了,而禁赛八年的现实意义,更在于“数字上的严厉性”。

“傲慢”搞砸的口碑


  回到事件本身,我们首先需要剔除一些人根据裁决结果,就得出“孙杨嗑药”的结论。这是不成立的。
  禁賽的原因在于“暴力破坏血液样本瓶”。事实上,目前并无明确证据,证明孙杨因服用兴奋剂而抗检,如果主观逃避,当晚不在家的孙杨完全可以通过“不出现”来化解风险。而孙杨在职业生涯中高密度的接受了180次“飞行检查” (最早应用在体育竞赛中对兴奋剂的检查,指的是在非比赛期间进行的不事先通知的突击性兴奋剂抽查),均无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能不难理解,为何孙杨理直气壮——类似于“你先有问题,我有权终止你的问题”的逻辑。事发当晚,在和中国游泳界多位领导请示后,孙杨留下了血样,他“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运动员战胜了“不专业的机构”。
  但致命的是,“情绪化的傲慢”使孙杨及其团队形成了认知上的偏差,忽略了规则的制定者正是规则的执行者。听证会上,WADA一句“你们依据的标准是‘指南’,而非‘强制’”,推翻了孙杨团队的立论依据,孙杨团队颇有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的意味。
  复盘长达8小时的听证会,除了翻译问题外,我们能看到,双方似乎全程处于两个频道。
  孙杨方不断强调工作人员的不专业性。WADA询问为何之前多次从未提出质疑,偏偏当晚提出质疑并且做出激烈举动.而这一点,正是裁决官看重的运动员“理由正当性”的重要内容。
  只可惜,孙杨方一直沉浸在“被迫害者”的频道中,始终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似乎也不屑于回答。这在重视现场厘清事实的英美法系逻辑里,极为不利。
  而孙杨及其团队的这种“傲慢情绪”,从现有的信息来看,贯穿了事件的始终。 “傲慢”的背后,绝非是孙杨及其团队的“自信”,而是其内在的“不专业”。
  从事件当晚的暴力抗检,到庭审时略显蹩脚,无法表达说话人真实意见的翻译,再到问询时的孙杨方证人证词的前后矛盾,这种不专业,混入了为外界披露的孙杨其母杨明的强势。
  这种强势贯穿了孙杨成长的始终,导致了团队内部直到庭审前一刻还在不断博弈,商讨律师的撤换问题,也就谈不上应对诉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出有效回应的可能。
  而“匆匆一瞥”的公众,虽未必了解事件的全貌,却能明显感受到孙杨方存在的负面情绪。很多时候,大家会因为一句话、或是一个表情这样的小事,就对某人产生好感,当然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迅速“败光好感”。孙杨及其团队表现得是如此我行我素,无视规则,难免使其口碑急跌。

捧起的英雄,摔倒的偶像


  但我们也要多问一句,高高飞起又重重落下的“体育明星”,是否仅仅因为自身的疏忽而折翼呢?
  2016年,牛津词典把“后真相”定义为年度词汇,进入了“后真相时代”的我们,只在意自己的情绪和主张,而不管事实和道理。
  从去年的听证会,到这个月的裁决结果宣布,在海量信息背后,我们看到了公众对于孙杨的态度、立场的急速转变。
  随意翻看孙杨的微博评论,最新的两条下,是极端对立的评论:从裁决结果公布当日2月28日的“纷纷力挺”,到3月2日的“孙杨煽动民族情绪”的言论喧嚣。当然,人们可以蜂拥着“支持”,就可以疯狂地“谩骂”。
  甚至不少人跑到曾经多次质疑孙杨服用兴奋剂的澳大利亚选手霍顿的社交媒体下“道歉”、“黑转粉”,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在法律层面,“孙杨服用兴奋剂”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说,大家并不真的关心。
  “造神”“毁神”仅在一线之间,背后则是越来越容易盲目“站队”的我们,和情绪化的表达欲。我们不再愿意“费力”掌握事情的全貌,而是急切的作出判断,又急切的重拳出击。事后一旦被“打脸”,就马上来个180度的立场转变。
  这在近年来频频涌现的、看起来优质的体育偶像身上,这种盲目和不确定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偶像”的命运,倒像是一个随风而起的风筝,充满了大起大落和不安全感。连接偶像和网民的,是一根细到看不见的线。放风筝的人可以让风筝乘风而上、扶摇千里,也可能用力过猛拽断了线,风筝便只能放飞自我、无根飘摇了。
  捧杀,成了最致命的“武器”。硬成绩自然是要大捧特捧的,高颜值也是要沾边的,参加综艺节目那是“萌”,国际比赛颁奖时指着竞争对手喊“I’m winner,you are loser”必须是“冠军的霸气”。毕竟我们“内敛”够了,这种“洒脱”让大家都在国际上长长的出了口气。
  只不过,到风向突转的那一天,你必然会感觉到,“捧”不见得是真的“捧”,“杀”倒是真的“杀”,你不见上一个110米栏的“飞人”踉跄地走在赛道上,讨伐的口水早就淹没了屏幕?孙杨,一定不会是最后一个有此遭遇的公众人物。

期待怎样的“孙杨”?


  事实上,人们一直习惯把某一竞技体育的佼佼者称为“领军人物”,进而升格为“英雄”。这种标签化的捆绑,有时来自于外界被动的压力,有时来自于运动员主动的包装。
  回溯那些已经在竞技体育赛场上获得成就的运动员,他们往往对这种“英雄意识”和“盲目吹捧”抱有警惕和清醒。
  2011年,姚明曾在采访中否认自己是“中国的代表”,因为“中国这两个字不是任何一个个体能代表的,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网球运动员李娜也表示,“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国家英雄,我只是做好本职工作,我的贡献被夸大了。”
  你当然可以把他们的话理解为自谦,但这更是一种清醒地认知。毕竟,当你把自己捆绑在一面不属于你的旗帜之上时,想要体面的下来,就未必有那么容易了。
  人们赞美天才,更崇尚规则。体育竞技的初衷,是鼓励国人去强身健体,增强体魄,夺取金牌是锦上添花的事而不是本质,唯有尊重规则、尊重对手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我们欣赏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体育之美,更尊重高情商的人格魅力,让体育的归于体育,其他的终归其他。
  而对于广大的“吃瓜群众”来说,也要学会理性的看待偶像,不要让我们爱,成为偶像的负担,更不要让我们的口水,成为杀人的利剑。这或许是孙杨事件后,应该给我们留下的更多的反思。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初,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在罗湖区拔地而起,这是深圳第一座超高层地标性建筑,将中国建筑从高层建筑推向了超高层建筑的新水平。90年代中期,深圳地王大厦竣工,它以383.95米的高度刷新了中国建筑高度记录,彰显了特区建设以来的深圳实力。2018年12月,位于南山区的华润中心大厦落成,大楼因如“春笋”般的流线型外观,成为深圳天际线的新亮点。  40年来,随着深圳特区建设不断深入,人们
《茶的真实历史》由美国学者梅维恒(Victor Mair)与瑞典记者郝也麟(Erling Hoh)所著。梅维恒本人地位很高,是享誉世界的汉学家,北美敦煌学第一人。  随便读上几页,就会被该书文笔的巧妙所陶醉。细读该书,还能感受到写作上的精雕细刻、千锤百炼,占有资料也堪称宏富,立论高屋建瓴,不愧大师风范。翻译成中文后用词准确,文体典雅,说此书是全人类期待的经典之作也许并不为过。  《茶的真实历史》写
采耳师眼波流转,顾客飘飘欲仙,配的文案是“又酥又麻”……过去一年,越来越多的采耳视频出现在抖音、微博、小红书上,轻易收获百万级播放量和数万点赞留言。  采耳,俗称挖耳朵,号称“让人七窍尽通的东方秘术”“民间三大舒服之一”,近年来不仅成为一门赚钱的生意,还在社交网络上掀起流行风潮。  花样百出的采耳视频下,网友评论总是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波人劝你“必须体验一次,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另一波人则诚恳告
最近几天,除了深圳滑坡事故,有一件事占据了朋友圈,就是宝能万科事件。不论企业家也好,投资家也好,王石的朋友也好,其敌人也好,名人也好,路人也好,都在对这件事发声。  有的人站在资本一边,有的站在王石一边。有人预言道德情怀终将得胜,有人预言最近只会留学泡妞的王石将死得很难看,甚至建议他不如学学褚时健,赶紧为自己准备好退路,第二次创业去吧。还有人认为王石也好姚振华也好,后面还有更大的大腕。  现在我们
位于深圳蛇口时间广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摄影南都周刊记者孙海  2010年8月,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深圳报业集团发起了“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活动。在103条海选口号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最终全票当选十大观念之首。但鲜少有人知道,这条如今家喻户晓的口号,在最早被提出时经历的一波三折。  1981年春,蛇口工业区2.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改革开放的先行试
2019年第一天清晨,我坐上北京至长沙的复兴号列车。车厢里空空荡荡,好像一辆开往湖南的专列。耳畔想起了大学时最喜欢的一首歌——崔健的《花房姑娘》:“你问我要去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我就要回到老地方,我就要走在老路上。”  前两句,是我少年离乡时的拿云心事;后两句,则是我如今中年心态的写照。  已经记不清了,我多少回坐列车行进在京广线上,离乡,还乡;再离乡,还乡,离乡……一晃就抛却了三十载时光,
早高峰时段北京地铁10号线的一节车厢内挤得水泄不通  你也许想不到,一个80斤的妹子,和一个200斤的壮汉,这两个人在力量上的差距可以因为一件事而显著地缩小——挤上早高峰的地铁。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里,没有挤过早高峰的地铁不足以论人生。你或许曾在地铁里被挤到双脚离地,但也一定在这里看到了世间百态。  地铁正如一座城市跳动的生命脉络,而不同站点中发生的故事以及各具特色的人文氛围,则如同这脉络中流
我在微凉的深冬停在十字路口等绿灯。几个人蹒跚而来,有的拄着一个拐,有的拄着两个拐。我以为他们是卖拐的,结果他们拍拍车窗摊开手,我望着他们等长的腿,以及勉力伪装仍掩饰不住的两腿之间的矫健,没理会。过一会,车流开始蠕动,他们风驰电掣地隐入了绿化带。我淡淡地想:职业精神是多么重要啊,一个人若是不爱岗敬业,不注重基本的细节,即便讨饭也是要饿死的。  我若在步行街乞讨,一定会把功课做足。先把斑白的头发染成全
随着暑假出游旺季的到来,全国多地都相继曝出网红景点集体翻车,游客纷纷大呼“都是照骗”“感觉智商受到了严重侮辱!” 等等的观后感不绝。  最新一个翻车翻到上电视新闻的网红景点是湖南长沙大山冲森林公园。这个在抖音被热捧为“长沙小九寨”的地方,和其他网红景点崩掉的原因差不多,被游客吐槽“开车一小时,打卡两分钟”,摘掉滤镜后更暴露出诸多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手机信号、找不到路标、找不到厕所等等。天空之
榴莲陆续上市了!刚推出不久,它就一天两次冲上微博热搜,#榴莲贵不是没有原因的##开榴莲开出了盲盒的感觉#,妥妥的画面感。  这又刚好中了榴莲的两种特性:单价贵、出品难保证。花钱的时候有多期待,开榴莲盲盒就有多刺激: 即便这样,还要冒着普遍壳肉比例是7:3的风险;即使这样,还要冒着果核和果肉5:5开的风险。 以后别哭着说买不起车厘子,能连续激情下单榴莲的,才是当下的“水果自由人”。迟来的“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