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管理办法》2018年1月1日实施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gzj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国家旅游局发布《导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导游若私自在旅游过程中增加自费项目,带游客去赌博、色情场所,违约逛店,将受到法律惩处,导游可能会被吊销导游证,并被处以最高2万元罚款。
  (摘自2017年11月1日《新京报》)
  山东拟出台古树名木保护新规
  山东省林业厅近日代省政府起草了《山东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在古树名木上刻画、钉钉、悬挂重物等行为,最高可罚款3万元。
  (摘自2017年11月2日齐鲁网)
  全球前5大旅游业
  发展最快城市全在中国
  世界旅游业理事会日前发布了“城市旅游业影响”榜单,重庆、广州、上海、北京、成都名列前五,旅游业年增长率分别为14%、13.1%、12.8%、12%和11.2%。该榜单前十的城市还有菲律宾马尼拉(10.9%),印度德里(10.8%),中国深圳(10.7%),马来西亚吉隆坡(10.1%)和印尼雅加达(10%)。
  (摘自2017年11月2日环球网)
  最高法:
  4年宣告4032名被告人无罪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日前就人民法院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报告。报告指出,2013年至2017年9月,人民法院共依法宣告4032名被告人无罪。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依法纠正呼格吉勒图、聂树斌等重大冤假错案37件61人,坚决守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摘自2017年11月1日《中国日报》)
  广州最后一间织补店
  位于广州宝华路的华新织补店已存在了将近70年,是广州仅存的一家织补实体店。87岁的马丽卿在这里一守就是大半个世纪。
  档口上午10点开门,一个来钟头了,还没客人。马婆婆将挂在店里的一件红色羊毛开衫取下,坐到工作桌前,戴上老花镜,打开台灯,开始工作。这件衣服,是一位多年前的熟客特意从澳洲带回来请她修补的。衣服的袖子被扯开了一条缝。
  马婆婆熟练地把花绷子塞进袖子内,绷紧了布料,衣服的“伤口”暴露了出来。她拿起钩针,细细看清了衣料纹路,翻过羊毛衫的另一面,从羊毛衫的连接处小心地勾取出多余的羊毛线。然后,她拿起桌面上的蜡块往羊毛线线头轻轻一抹,散开的毛线凝聚成一股,轻易地被她穿过了针眼。一边拿着钩针将破损处的毛线按纹路排好,一边把取出的羊毛线勾连到裂缝旁的线圈内,针线穿梭间、拉扯间,裂缝渐渐变小,继而消失。马婆婆魔术师般将羊毛衫的破洞变没了。但这个过程实际上需要两个多小时。长时间聚精会神与端坐,快90岁的婆婆身体开始有些吃不消。那一天,马婆婆就补了这一件羊毛衫。
  若是在60多年前,店里是完全不同的光景。那一年,还未满20岁的马丽卿在宝华路上帮人织毛衣。经媒人介绍,认识了开织补店的何继祖。有基础的马丽卿很快也習得织补手艺。婚后,夫妻俩共同打理一间织补店。当时,宝华路上有9间织补店,穿梭往来的,不少是贵客。旗袍、西服、羊绒外套,各种金贵的衣衫,但凡有一点小破损,都会拿到店里来让人修补。当时做织补,是个不错的行当。夫妻俩日夜兼程地接单,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马丽卿有7个小孩,还有个要照顾的老母亲,就是靠着这间小店,她与丈夫养活了一家10口。
  1958年,政府调整商业网,原本属私人的9家织补店组成了一家服务公司,一个档口里聚集了原来9家店的织补师傅。而店面,就是马丽卿如今这家店。当时服务公司改名华新织补。
  除了给百姓人家织补衣物,当时的织补店还有一种大客户,就是广州的各家酒楼。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和花园酒店等五星级酒店,都曾是马婆婆的客户,而织补的对象多数是贵价的沙发套和桌布。遇到需要织补的布艺太多,她和丈夫干脆就跑到酒店里去织补。后来家里的两个女儿长大了,也跟着马婆婆学起了织补,减轻父母的负担。生意好的时候,马丽卿每晚上下班后还要拿几袋衣服回家。
  但近些年来,织补生意日渐冷清,顾客少了,五星级酒店仿佛也不再需要修补些什么。
  马婆婆的丈夫何继祖2003年初去世。组里原来的另外八位师傅,也因年纪大退休,坚守下来的就剩下马婆婆一人。
  “你帮我看看,袖子这里被人割开了一条,还能补吗?”中午时分,西关街坊李阿姨拿着一件男卫衣到华新。马婆婆带上眼镜,认真地查看裂口,再翻了翻衣服的衬底缝合处,开价80元。李阿姨有点不乐意:“太贵了,这衣服我儿子买回来也就200多块钱。”
  “收多少钱,每件衣服的破损程度和织补难度都不一样,要看了才能开价。”马婆婆为了这天生意有得开张,同意让价到50元,说,“补这条裂缝起码也得一个多小时。”
  “曾经有个女仔,过来叫我帮她缝颗纽扣,被我拒绝了。”马丽卿还训了她一顿,“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还是要学会的。”
  马婆婆还没想过退休,她说要自力更生,不想要儿女的钱。但其实光靠做织补,难以支撑每月5000多元的铺租。因此女儿才会在她店里卖起了内衣裤。马婆婆的儿媳桃姐称,织补是门夕阳手艺,并非技艺有多难习得,而是越来越少人会拿衣服去织补,织补收费也不能定太高。这样一来,收入无法保障,没有人肯做亏本生意。若是马婆婆退休了,桃姐说,并不准备继承华新。到时,70年的老店将歇业。
  店里的钻石牌吊扇,一边转动一边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但马丽卿说,它比现在的48英寸、58英寸的大吊扇要凉快多了,旧的东西未必就不好。
  (摘自2017年7月24日《南方都市报》)
  与父母风雨同行
  出生于1921年的瞿独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杨之华夫妇之女,如今已是耄耋老人,满头银丝。
  1924年11月7日,瞿秋白和杨之华在上海举行了结婚典礼,瞿秋白亲手雕刻了一方“秋之白华”的印章留作纪念。瞿秋白还在一枚金别针上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7个字,送给杨之华。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0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瞿秋白和杨之华作为“六大”代表参加了会议,独伊跟随父母也来到莫斯科。那时,她已7岁,开始记事了。她回忆当时情形说:“在我模糊的记忆中,父亲戴着眼镜,面容清瘦。他话不多,很温和。母亲不让我简单地叫他‘爸爸’,而是让我叫‘好爸爸’,我就是一直这样称呼的,而他也亲切地称我‘小独伊’。”
  “我的父亲,的确无愧于‘好爸爸’这个称呼,他给我带来无限温暖和快乐。”瞿秋白知道小独伊喜欢吃牛奶渣,每隔一星期,他从共产国际下班回来路过店铺时,都要买一些回来,送到幼儿园给独伊吃。
  夏天,他们在树林里采蘑菇时,瞿秋白画图折纸给她玩。冬天,地上铺满了厚厚的雪,他把独伊放在雪车里,自己拉着车跑,故意把雪车拉得忽快忽慢,有时假装拉不动了,有时假装摔了一跤,用手蒙脸“哭”起来。这时候小独伊就向妈妈叫起来:“妈妈……你看好爸爸跌一跤就哭了!”瞿秋白放开手,哈哈大笑。小独伊也很高兴,拍手大笑。
  “我永远也忘不了在莫斯科儿童院时的一件事。那次,爸爸和妈妈来看我,带我到儿童院旁边河里去撑木筏玩,爸爸卷起裤管,露出了细瘦的小腿,站在木筏上,拿着长竿用力地撑,我和母亲坐在木筏上。后来,父亲引吭高歌起来,接着,我和母亲也应和着唱,一家人其乐融融。”瞿独伊说,“每当回想起来,都使我受到鼓舞,感到有力量,也很温馨。”
  1930年7月,瞿秋白和杨之华奉命回国工作。为了避开国内白色恐怖,同时也考虑到带着孩子从事地下工作很不方便,他们只好忍痛将瞿独伊留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并委托国际友人鲍罗廷夫妇代为照顾。他们第一次带独伊去拜访鲍罗廷夫妇时,两位老人就把独伊认作“中国孙女”,独伊成了鲍罗廷一家颇受宠爱的孩子。
  1935年秋的一天,瞿独伊和儿童院的同学到乌克兰的德聂伯彼特罗夫斯克旅游,她偶然从《共青团真理报》上看到了瞿秋白英勇牺牲的消息。独伊顿时头晕目眩,失声大哭,当即昏倒在地。老师和同学急忙抢救,独伊才慢慢从深沉的哀痛中苏醒过来。之后她才知道,爸妈早于五年前就回国参加革命斗争去了。如今爸爸牺牲了,妈妈情况怎么样呢?小独伊一无所知。幸有鲍罗廷一家人悉心安慰、鼓励,瞿独伊才逐渐从悲伤中解脱出来。
  瞿独伊至今还保存着一张80多年前的明信片。那是从德国柏林寄出的。明信片上面印有一束美丽的勿忘我花,用中文写着独伊的名字,背面用俄文写着“送給独伊”,落款是“妈妈 1930.8.1 克里米亚”。
  独伊没想到,接到这张明信片之际,是和爸爸永远的离别。这张明信片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一直保存至今天,成为瞿秋白和杨之华留给女儿的一件最为珍贵的纪念品。
  (摘自2017年9月28日《解放日报》)
  万物皆美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稍不经意,它就会闯入我们的生活。
  那次,去南部山区玩,我在一家工场的门口看到一块石头,它灰头土脸地夹杂在乱石中,我感觉它的形很好,是个可造之材,就让雕琢石头的师傅将它加工成了一方砚台,放置在案头。
  每有客人来,他们都说这方砚太好了,问我是从哪儿买来的。我说是捡的,他们都不信。
  有人看了看上面像虫化石般的图案,说太美了,是假的吧?人造的吧?我说是真的,天然的。人家不信,说真的那得值大钱了。能值多少钱,我不知道,也不管它,现在它已经成了我的镇宅之宝,多少钱我也不会卖的。
  我的茶桌上还有一块石头也是从外面捡来的。那天,我下班回家,它就在楼下的一块菜地旁躺着。薄薄的,个头不大,上面还有断层般的锈迹。
  我想象着,如果把它放在茶桌上,它该会多么大放异彩,不至于在此遭人冷落。这么想着想着,我就弯腰将它抱起,回家用清水给它洗了个澡,往茶桌弯一放,果然是一派典雅,不同凡胎。
  有位喜欢喝茶的朋友来家做客,我给他泡了壶好茶,他品着品着,却跑了题,不说茶好,一个劲儿地夸起石头来。唉,这可把那块石头给“高兴”坏了!
  前些日骑车闲逛,无意间闯入山里的一户人家。小院不大,篱笆墙,篱笆门,朴实得让人心醉。这还不算什么,要命的是院里到处摆放的那些花木,每一盆都仙风道骨、超凡脱俗,可丢份儿的是,哪盆我都叫不上名字来。看过这么多好花好木,我还以为他家是专门养名贵花木卖的呢,可一聊才晓得,人家是养着玩的,不卖。这些花木也不是什么名花名木,都是主人从山上挖来的野花野木。
  哦!世间大美,原来俯拾皆是啊!
  人一生要经历的,不光是泥泞、坎坷、灾难,还有朗朗的笑声、娇艳的鲜花、风雅的石头,什么在你的心底生了根,你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悲观或乐观任由你选,哭泣或欢笑任由你选,堕落或站高任由你选,大自然的美永远都有,欣赏或不欣赏,还是任由你选。
  心无旁骛,万物皆美。
  (摘自2017年10月21日《上海金融报》)
其他文献
鸡蛋最容易受到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污染,为确保各种细菌全部被杀死,很多人将鸡蛋丢进锅里,一煮就是很长时间,这种习惯很不好。长时间的高温水煮虽可以起到充分杀菌作用,但鸡蛋的营养素损失会增加,脂肪也会被氧化。鸡蛋煮得时间长,口感差,吃起来噎人,维生素E也会损失16%左右。而脂肪及膽固醇的氧化会产生对健康不利的物质,尤其是胆固醇的氧化产物,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  因此,煮鸡蛋要恰到好处,最好煮得嫩一些,
期刊
心雨姐姐:  因小三插足,我坚持和老公离了婚。离婚第三天他就高调给小三过生日,一起开房。我感觉像疯了一样,痛苦得无以复加。这个男人当初对我甜言蜜语、百般迁就,如今转身就重新开始,我感觉自己以后再也不会相信男人了。  小希  小希妹妹:  小三插足你坚持离婚,是真的想要离,还是想给出轨男一个震慑?我感觉你的目的更像是后者。把离婚当成威慑,是很多女人在两性关系中易犯的一个错误。一个男人敢出轨,内心基本
期刊
从寒冷的冬季過渡到多风的春季,中医认为:风多易燥,风燥外邪侵袭人体,容易入里化热,常表现为咽干口渴、咳嗽、便秘。蜂蜜味甘、性平,能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因此,在春季,蜂蜜是最理想的保健饮品。每天早晚喝一杯蜂蜜水,既可润肠通便,又可预防感冒,还有清除体内毒素的作用。  蜂蜜大枣茶是比较好的搭配,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作用。备干红枣150克,冰糖50克,蜂蜜250毫升,水350毫升。
期刊
鲫鱼汤味美汤鲜,营养容易吸收。家有产妇、老人、身体虚弱的人可经常做来吃。但做不好,汤则很难下咽。  豆腐要选软嫩的南豆腐,3两左右的活鲫鱼最好,洗鲫鱼时除了去鳞除鳃和内脏外,还要搓去鱼腹内的黑膜,减少腥味。  做鲫鱼汤最关键的是要将鱼煎至两面金黄,加一汤匙米醋煮,不仅颜色鲜亮,而且能减少腥味。  煎鱼的油也很重要,普通植物油在加熱时容易氧化,会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猪油或五花肉等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
期刊
心雨姐姐:  我今年29岁,和大我8岁的未婚夫谈了三年,感情一直挺好。去年他被朋友骗了,我想办法凑了六七万块钱让他渡过了難关,可现在我感觉压力特别大,想跟他分手。  男友虽然一下子改变不了现状,但他一直很上进,我又怕分手了以后会后悔。他现在除了自责,就是拼命工作,说他舍不得我们的感情,又不想看着我为了钱痛苦,如果我离开他找到幸福,他也祝福我,债都由他来还。我现在很矛盾,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阿丽 
期刊
编者按:  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因种种原因,不愿生或不敢生二孩的年輕夫妻不在少数。有的长辈出于多子多福的考虑,会强迫或引诱子女生二孩;但也有少数相反的情况,年轻人想生,长辈却担心增加自己的负担或影响自己的生活不支持子女生。那么,作为生二孩的“主角”,生与不生二孩,年轻人要不要看长辈的脸色呢?
期刊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年你妻子身上哪些地方打动了你,她对你印象如何?  苏炳添(以下简称苏):我和妻子阿芳是初中同学,刚刚成为同学的时候,我就注意上她了。她漂亮、乖巧,学习成绩又好,是很讨人喜欢的那种女孩。我在阿芳眼里是这样的:喜欢运动,打篮球一跳就能摸到篮板;广播体操做得很标准;永远不会好好走到座位上,每次都是准确无误地跳进去;体育课立定跳远,别人都是跳进沙坑里,我一下跨过沙坑直接跳出去了……如
期刊
我跟大勇恋爱时遭到婆婆反对,她嫌我是农村人。大勇性子执拗,非我不娶,婆婆最终让步。  婚后不久,我生下女儿甜甜,满怀期待50岁刚退休的婆婆能帮我看孩子,可她不声不响地跟几个姐妹组团出去旅游了,一走就是20多天。我以为她嫌弃我生了女孩,没敢抱怨。她旅游回來,给我和女儿买了很多小礼物,偶尔也来抱抱孩子,跟孩子也很亲。可只要女儿一哭闹,她便大呼小叫地把孩子往我怀里塞:“快快快,你女儿哭了。”我哭笑不得。
期刊
足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永远代替不了生活,本末倒置只能让生活变得一团糟——投其所“好”抱得美人归  5年前的一天,我在朋友的生日派对上邂逅了清纯俏丽的张岩。与其他女孩不同的是,张岩素面朝天,上身穿一件耐克牌球衣,是本市一家中超球队的队服,下身穿一条牛仔裤,脚上穿的是运动鞋,发型也是那种清汤挂面式的。当时,我就对她有种说不出的好感。  饭桌上,张岩恰巧坐在我旁边,我觉得她连聚会都穿着球迷服,肯定是个足
期刊
主持人语:  随着自媒体的普及,我们来到了一个全民晒娃、人人点赞、夸奖泛滥的时代。孩子们得到的称赞与赏识,不但来自于各自的父母亲人,还来自于四面八方,其中难免有夸大之词。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家长需要有艺术、有技巧、有成长性思维地欣赏和赞扬孩子。泛滥的“鲜花与掌声”,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具破坏性的。养成谦虚务实的品格,孩子才会终生获益。  欣赏孩子要有“成长性思维”  (王先生,40岁,企业管理人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