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初解读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i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理念在语文学科的具体化操作,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其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相对于其他三个要素而言,显得应试功能不强而成为课堂上的点缀。当然,既然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矫正纯粹应试教育的力量,那面对“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要素的时候,也就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目标指向进行深度的解读。

一、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概念的理论解析


  “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要素中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文化;二是传承;三是理解。通常情况下,“文化”的概念是宽泛的,在语文教学的语境之下,从国别差异的角度来看,文化可以分为国家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而在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要素中,文化常常是指祖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具有主动承接的意味,其指向文化的延续。这个延续又有两层含义:一是文化承载体的延续,比如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熟记一些经典名篇、名句,这就是文化的传承;二是文化作用的发挥,比如说学生所记忆的知识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加以运用,又比如说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在很多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谦让品质,实际上就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无形传承,也就是说,文化传承不只是被动地接纳、积累以符号为代表的知识,更是指文化浸入血脉,真正成为影响人的言行的内在力量。至于“理解”,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文化理解首先是对文化符号的理解,即读懂文化符号的含义。其后是对传统文化延续过程中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意义的深层理解,即能够超越文化符号的表面意义,并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原来的文化符号含义中去,以丰富原来的含义,形成自己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传承”与“理解”的顺序问题,曾经有人提出“理解”应当置于“传承”之前,其实在笔者看来,计较这个顺序意义不大,因为传承与理解其实是互相交织、螺旋上升的过程,传承中有理解,理解中进一步传承,这才是对文化传承与理解因素的合理理解。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育途径探究


  在高中语文的传统教学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落实不能令人滿意,原因是教师还未让学生从对文化经典的单纯记忆中摆脱出来,学生思考的问题设计还未关注文化认知与接受的特点,实现内容取向、学习方式、吸纳态度等转向,无法让学生打通文化与现实、真实的内心世界等的关系。这里固然有应试的原因,其实也与教师的教学取向有关系。核心素养的教学环境之下,教师应当瞄准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需要,真正从语文学科教学中寻找能够支撑文化传承与理解落地的元素,这样才能促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多版本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在超越了应试需要的教学指向之下,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去发掘本文的价值,可以发现存在着巨大的空间。这个空间的拓展,可以用问题来驱动。列举如下。
  问题一:通读全文,你觉得烛之武退秦师彰显了我国文化中的什么传统?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基于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困惑而提出的。有学生觉得奇怪:为什么看似尖锐的两国交兵,最后竟凭烛之武的三寸不烂之舌化解了?这不合常理,是不是左丘明杜撰的?实际上,化解学生的这一疑问,还真要从文化的角度去进行,于是笔者提出了上述问题。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解析,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晋、秦围郑的原因,文中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是出师之“名”——中国古代打仗强调“师出有名”,实际上延续到今天仍然如此,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笔者在这里给学生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狼和小羊》的寓言,二是当下的“贸易战”,让学生知道美国打压华为的“理由”,与狼吃小羊的理由一样的性质。而即使是兵临城下,只要是没有发生热战,那外交就能够发挥作用,这就是文中烛之武的作用。所谓外交,无非是利弊的陈述、利益的得失,于是烛之武夜见秦伯,就是在陈述利弊、得失,而这在本质上与战争是一样的。如果能够不以战争的方式获得利益,那战争是不会发生的。晋秦围郑看的是眼前利益,烛之武陈述的是长远利益,秦伯听“说”而“与郑人盟”,从逻辑上来看,这样的方式化解战争是没有问题的。纵观历史,这样的情形并不罕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个认识,再去看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就能够寻找到合理的解释,也基本上能够预测一些矛盾冲突发展的方向,为矛盾化解寻找思路,这就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问题二:烛之武起初并不答应郑伯,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许之”?
  很多学生都能从私怨的角度解答这个问题。“早不用子,急而求子”,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的本性之一,可以理解为一种基于利益取向的文化。在课文分析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不是一种好的取向,对完全基于现实利益判断是非与为人处世的取向进行了批判。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来看,笔者更倾向于认可学生的这一认识,是对文化理解基础上的批判继承。而让学生可以形成一种超越利益取向的人际关系的建构,这是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
  从上面的例子也可以发现,真正基于文本的角度并且从文化的角度去进行意义解构与建构,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可以有效发生的。

三、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谈核心素养培育


  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最后一个陈述要素,对前面三个要素具有一定的概括作用,而这与文化概念本身的丰富内涵是一脉相承的。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这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为关键的一项素养。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只要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文本解读中有意地建立文化视角,都能够对学生进行丰富的文化教育。这个文化教育既可以是学生对文字背后的汉语文化的直接理解,也可以是学生在对文本内容思考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的意义建构。事实证明,即使学生的思维再发散,学生的观点也总能够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脉络,这客观上说明传统文化的强大。而学生的思考结果越靠近文化脉络,教师也就愈加能够抓住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培育的契机,这一核心素养要素的落地可能性也就越大。
  进一步思考核心素养的培育,笔者以为还是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某一个核心素养要素作为突破口,这样更容易实现四个要素的整体联动,从而实现核心素养落地。这也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研究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上面的例子中,笔者就带领学生研究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思考其背后的动机,然后将不同角色所处的情境与整个事件背景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发现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言语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这实际上就指向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于是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也就鲜活了起来。
  作者简介: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七颗钻石》是一篇儿童喜欢并乐于阅读的美丽童话。执教这课时,我从教学内容、语文活动、课堂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自主学习的尝试,围绕“水罐”,紧扣“神奇”,通过“观、读、品、讲、写”的实践活动,可谓是真正找到了“教学的水罐”。一、观:剪辑视频,创设情境,触摸“神奇”  观,用眼睛看,是直观感受。课前通过一段一分多钟的微视频,创设学习童话的小情境场,让学生感受童话神奇的魔力。  师:上课前给大家带来一个微视
期刊
统编版教材新增了小古文这一文体,填补了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古文的空缺。如何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读懂小古文,爱上小古文,初步掌握学习小古文的基本方法呢?笔者认为小古文课堂教学不妨“朗读、理解、品味、背诵”四步走。一、朗读:感受灵动优美的音韵  小古文音韵美,节奏美,行文美,情趣美,这样美妙的文字,放声朗读是首要。正如朱文君老师所言,“中国文字的音乐效果,只有在高声诵读中,才能显现出来”。  小古文的朗读
期刊
“留白”是绘画创作中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适时对课文中的“留白”进行个性化的补充,这就是“补白”。适时的课堂“补白”至关重要。①课堂“补白”,激发学生想象力  适时的课堂“补白”,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最佳方法。在补白时,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作品中“无字句处的精彩”。当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将无形化为有形,这便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②课堂“补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期刊
文学世界不乏具有悲剧色彩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看作具有美学意义悲剧现象的艺术升华,几乎凝聚着作者对历史现实深沉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正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以一种欣赏的目光去领略。但这还不足以证明我们完全“享用”这道具有悲剧气息的文学佳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揭示人在行动中的过失和弱点,来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我们在欣赏具有悲剧色彩的文学作品时,还受着文学人物生命意志的指引,激起自
期刊
“摇滚博导”陈涌海教授即兴弹唱的一段视频在网上走红,他那略带沙哑的磁性声音和摇滚风范,打动了无数观众,也打动了国民歌手组合凤凰传奇。感受诗仙的千年诗篇,读懂人生的百味情怀,国民歌手凤凰传奇,碰上国民诗人李白,唱出了这首《将进酒》的潇洒豪迈,更唱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雄心壮志。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中央一台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自播出以来,受到
期刊
在语言类学科学习中,“阅读”与“写作”就相当于人的两条腿,需要两条腿的相互协调工作,才能跳得更高,走得更稳更远。但是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未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的关系,将“阅读”与“写作”分开教学,从而让学生成为单只“脚”走路的学习者,严重制约了初中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对此,教师应认识到“阅读”是接受知识、内化知识的必然途径,“写作”是语言表达、能力外显的主要方式。通过阅读中内化
期刊
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写字教学中,除了一些基本的示范、训练以及激励措施等促进学生提高写字水平之外,更应当呈现一种融教学的智慧、审美的情怀、书写的敬意于其中的写字课堂。写字是一门艺术,一种情怀,一个人素养的体现,是提升孩子语文素养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一、营造写的“场”,培养书写的手感  1.古曲浸润,营造书写之气场。对活泼好动的学生,写字教学时,我们不妨尝试通过播放古曲的方式,营造书写的“
期刊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的散文作品。由于受到散文自身体裁特点的影响,很多初中生在散文阅读中会出现难以理解语言、无法深度体会情感与意境的问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应注重从语言、情感、意境三个角度出发,优化散文教学之法,以此促进散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一、散文的文体特点  (一)“散”——广阔性  “散”,并不是指散乱,而是取材广泛,姿态各异,题材可以取自人、事
期刊
对于职业学校的对口高考语文教学来说,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并生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尽管面向对口高考的学科核心素养还没有正式发布,但借鉴核心素养的理念,借鉴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表述,是可以为对口高考的语文教学带来有益的思考的。笔者在教学中,首先立足于宏观视角,试图为对口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确定提供一些帮助。笔者的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语
期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文尤其如此,好的开头能快速博得读者的青睐。对于小学生写作而言,从习作的谋篇布局考虑,重视开头,步步为营,方为行文提分的良策。从教学实际出发,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技巧新颖明了,事半功倍,值得尝试。一、“文绉绉”的入场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更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选取一两句恰到好处的开场,不但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还可以为作文增添底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