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唤醒理论下的邻里公园设计研究

来源 :城市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y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邻里公园作为城市公园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居民邻里交往的重要场所.本文是对如何在城市的居住小区中设计出一个实用多元的邻里公园进行研究,主要是对室外空间的环境进行研究.同时在环境心理学中唤醒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居民的心理分析,在设计上让邻里公园尽可能满足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进而刺激居民参与到邻里公园中进行社交互动与室外活动等.本文旨在改善城市社区居住生态环境,找到邻里公园景观设计的普适策略,为建设舒适合理的城市公共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色彩是刺激视觉并作用于头脑的重要形象要素,大学作为城市中独特的文化场所,对其进行色彩规划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借助无人机、相机及问卷调查获取建筑主色调现状和调控数据,再通过Python和MATLAB进行参数化设计,辅以Photoshop进行图像处理,最终得到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的主色调现状及理想化控制方案.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更科学地得到大学校园的主色调及理想化调控方案,为未来校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可操作性的手段.
本文基于POI大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广州市零售药店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集聚特征,并结合居民小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各街镇的人口密度情况,探究广州市零售药店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为广州市零售药店的空间配置和优化布局提供科学参考.研究发现,广州市零售药店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单核、三带、多点”的分布格局,且具有中心聚集、外围分散的特点;零售药店表现出沿居民小区的分布趋势,且主趋势与各街镇人口密度特征吻合;在街道(镇)尺度上广州市零售药店的数量呈现空间聚类模式.
传统商业街区作为我国21世纪初各个城市的经济中心,反映了当时的城市地域特征、文化、经济、社会剪影.随着经济发展,传统商业街区日渐式微.本文以重庆市南坪中心广场商业街区为例,通过探索研究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改造方式,以提升街区的空间质量、商业活力、环境品质.
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加强,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传承过程中会出现文化寓意缺失、生搬硬套、价值情感淡化等情况.云纹具有流动的形式美、浓郁的民族特质,暗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福与追求,其文化影响着现代设计的应用与表达.本文通过符号化的景观语义表达,分析传统云纹符号特征及象征内涵,通过符号能指与所指,指出云纹表意结构,探讨现代传承应用的设计转译手法,并通过现代化设计手法应用于景观中,使传统文化焕活新生,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继而提升景观的文化底蕴和价值.
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因受到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冲击,许多村落文化的传承度不足,传统文化整体活力低下.本研究在对冀中南传统村落进行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伯延村为例,从街巷文化、商帮文化、建筑文化、红色文化层面探索伯延村的文化构成,分析村落现状问题,剖析问题成因,针对村落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策略,探索在文化驱动视角下传统村落振兴的路径,以期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振兴,实现传统村落的活化.
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浙东地区的传统水乡聚落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些聚落已经“香消玉殒”,有些聚落则苟延残喘.而浙东地区传统水乡聚落承载着浙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历史人文、人与自然、地域乡土等重要信息,具有重大的价值和保护的意义.在城市发展与聚落保护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当下,本文以绍兴地区八字桥片区的水乡聚落为例,对浙东水乡聚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进而通过聚落的有机更新来解决城市发展和聚落保护的冲突问题,从而使聚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融入城市的发展.
本文借助爬虫系统获取了昆明市官渡区66811个公共服务设施网点以及796个居民小区的POI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最邻近距离分析法以及构建归一耦合度模型,以夜光遥感灯光影像值代替居住空间布局形式,探讨昆明市官渡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格局及街道层面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空间的耦合性.研究发现:①官渡区的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西南方向,有联合式发展的特点,且呈现出多中心片状分布;②公共服务设施表现出一定的集聚趋势,但集聚程度存在差异性;③官渡区中部的耦合度较高,西北、东南的耦合度较低.
藏地传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演变,因受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政教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不同于汉族地区的传统城镇空间格局.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原泽当镇作为藏源文化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在老城空间格局、建筑形制等方面均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内涵.本文结合泽当老城保护及利用规划,通过挖掘其历史内涵、民族及地域文化特色,剖析了其独具特色的藏地传统城镇的空间布局模式,并基于“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理念,从传统格局保护、传统建筑保护、整治指引、文化资源活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藏地传统
德国为周边居民区服务的废弃工业用地和设施的改造成功的案例很多,如盖尔森基兴(Geusenlirchen)的北星公园(Nordsternpark)、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鲁尔区公园群等,成为休闲娱乐、优美景观的场所.而中国为周边居民服务的旧工业用地和设施的改造成功的例子少见,常见的是为工业企业服务的新建工业园,景观环境世界一流.本研究在查找有关资料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德国废弃工业用地的成功改造案例及与中国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阐释其政治、经济、产业转型、社会思潮和艺术理论等多层次原因,以期为当代工业遗址改造提供
惜字塔建筑作为明清时期文教建筑的典范,承载着民间“敬惜字纸”文化信仰记忆.笔者查阅相关史料文献,分析了湖南省惜字塔建筑形态由萌芽至程式化过程的人文性原因;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并尝试从选址、平面、立面、材质与装饰等5个方面探析湖南省现存惜字塔建筑功能性的内在规律;揭示出明清儒家文化尊崇下的湖南省惜字塔的建筑形态与风土环境的内质作用关系,进而为研究承载“慎终追远”的湖湘文教建筑类型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