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一九00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zy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巴在维也纳金秋的夕阳下开了半个小时,才从市中心来到了美泉宫附近的这家传奇餐厅。它在歌剧院边上的分店早在一个月之前就被订完了所有的位子,此时必定也已高朋满座。奥匈帝国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曾经对着他的王公大臣宣布,这家店里的牛肉汤是他最喜欢的食物,没有之一。于是,餐厅骄傲地直接把这句话印在菜单的第一页上。这道“皇帝牛肉汤”采用上好的牛肩肉,盛在中号的铜锅里上桌。按照习惯,首先要喝牛肉清汤,然后将骨髓涂在黑面包上,最后才叉出牛肉,和烤土豆、配菜、苹果辣根一起享用……
  这位酷爱牛肉汤的皇帝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不过和电影中刻画的相反,茜茜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和皇后,而弗朗茨做皇帝则不可谓不勤勉。在他执政的六十多年(1848-1916)里,几乎每天都在凌晨四点多起床,赶到市中心的霍夫斯堡皇宫“上班”。如今,在维也纳市中心随便走走,到处可以看到建筑物上约瑟夫的名字。走着走着不免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他还在位,岁月依旧静好,然而他的帝国已经灰飞烟灭一个世纪了。
  利奥波德博物馆恰好办了特展“维也纳一九00”。除了克里姆特、埃贡·席勒和科柯施卡那样的著名艺术家外,展览还在整整一面墙上,挂满了一九00年前后维也纳的学者和知识分子照片—马赫、维特根斯坦、波茨曼、马勒、庞巴维克、弗洛伊德、熊彼得……似乎这一座城市就可担负起整个西方文明的重任。历史弄人,辉煌与没落同时发生。没有谁能预见到,一战宣告了这一切的终结。
  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特在小说《拉德茨基进行曲》里,用特罗塔家族祖孙三代和约瑟夫一世的关系,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这部小说里呈现出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帝国衰落,与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對维也纳“黄金时代”的追忆形成强烈对照。一个是在波西米亚的小城,另一个是在高雅体面的“帝都”。然而,人们都听到了一个时代巨变的隆隆鼓点,最终体现在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幻灭中。
  历史学家卡尔·休斯克在《世纪末的维也纳》中写道:“若不是出生在当时的人,很难相信即使在那个时候,时代变化的步伐比骑兵队的骆驼还要快……不过在那个年代,没有人知道变化何去何从……也没有人能分清哪些是上层,哪些是下层,什么在进步,什么在退步。”传承牛肉汤的美味,固然重要,但如何能品出那个时代的剧变,才攸关生死。
其他文献
“伙夫”新诗人  说起沈尹默,人们熟知他是书法家,《鲁迅全集》的书名就是他题写的,周作人“苦雨斋”斋名也是他题写的。但是,他在五四新文学初期也是一位新诗弄潮儿,知道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一九五○年五四纪念前夕,沈尹默写了一篇《回忆五四》,文中说:  说起五四运动,我自己觉得有点惭愧,因为我在当时不是队伍中的一个战士,不过是伙夫之流,说得好听点,也不过是一名卫士,或者是一个伙夫头儿罢了。(《新文学史
期刊
那是二00八年,一个温和的黄昏,我回去华东师范大学做了一堂讲座。  在丽娃河边见到袁筱一,她带我去她工作的外语学院看了看。到底是大学,即使黄昏时候,建筑里都没有人了,还是能闻到一股象牙塔的气息,那是年轻人聚集時朝气蓬勃的特殊气味,加上粉笔和书本的气味,还有一股外文系教室里传统的飘飘荡荡的、辽辽远远的气息。  那一年,袁筱一已经是法文系的教授了,无名指上戴着一个戒指。  而我只想到她十八岁时的样子,
期刊
你的前额纯洁开朗无污点,  如梦的眼睛真美妙,孩子!  虽然时间飞逝,而你我之间  年龄上相差足足有半世,  你可爱的笑容一定会评价  这一篇作为爱的礼物的童话。  我没有见到过你的灿烂的面容,  也没有听到过你的动听的笑声;  你的年轻生命的未来时日中,  不可能想到我这样一个人—  只要你现在愿意倾听就够啦,  倾听我的这一篇童话。  ……  —选自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卷首诗 
期刊
树的存在先于人类。从古代文明中的巨树崇拜,到融杂各种意象的咏树诗,树不仅是树,也是世界之镜。有的树孑然矗立在平原,有的树缄默沉睡在高岩。有的树能在白日洒下树荫,有的树能在黑夜轻抚无眠。有的树互不靠近,阴郁地保持着距离;有的树总爱携手,织出密网般的回忆。有的树让人梦回温暖的故乡,有的树却肃穆得让人黯然神伤……  二十世纪德语诗歌中关于树的阐述,无法绕开贝尔托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期刊
哈里·列文在评论海明威及其时代时说:“在今天这样一个混乱的时期里,更为广泛、更为成熟的再现往往是虚假的。”所谓“更为广泛”,或许指的是长篇小说所呈现的宏大场面和多重面向;所谓“更为成熟的再现”,无疑指的是那些小说家沉迷于自以为是的技巧。换言之,许多作家除了变换“技巧”这一花样外,已一无所有。《老人与海》[ 美] 欧内斯特·海明威著董衡巽等译漓江出版社1987 年版  一个好的小说家的任务是消除先入
期刊
一捆捆死亡如彩旗般插滿了你的笑容。世界的厚度里尝试的开口。  —伊夫·博纳富瓦(陈杰译)  致树  你们,在她的途中消隐了的你们,  在她身后重新关闭了道路的你们,  确保杜芙即便死去,化为乌有,  也将是光的你们,冷面的保人。  你们,浓密,纤维物,  我身边的树,当她跳上  亡者之舟,口中紧含着的,  是饥饿,寒冷和静默的铜钱。  经由你们,我听到她和狗,  和飘忽的摆渡人所尝试的对话  纵使
期刊
自古以来,日本文学或者说日本文化之中始终贯穿着“物哀”这种审美意识。按照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的说法,“世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不论是目之所及,抑或耳之所闻,抑或身之所触,都收纳于心,加以体味,加以理解,这就是知物哀”,而“看到、听到那些稀罕的事物、奇怪的事物、有趣的事物、可怕的事物、悲痛的事物、可哀的事物,不只是心有所动,还想与别人交流与共享。或者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这就是在表现“物哀”。这样的
期刊
詹姆斯·伍德有一句关于小说细节的有趣论述,他说文学作品里有一种细节叫“告密的细节”,比如“侦探注意到卡拉的发带出奇地脏”。契诃夫在中篇小说《草原》中一时“疏忽”写下的一句话,也成了一个“告密的细节”,不过此告密非彼告密,“告发”的不是作品中人物,而是作者契诃夫本人。纳博科夫特别强调观察细节的重要性,但现实中往往是我们被“搁浅在细节上”,契诃夫被自己的细节搁浅了吗?一  “即使太阳也有黑点,有一次,
期刊
一  一七七三年六月,在经历了三年凡尔赛宫充满繁缛礼仪、无趣压抑的生活后,时为王妃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得到路易十五的准许访问巴黎,并在大街上受到千万民众的热忱欢迎。在后来给母亲特蕾莎女王的信中,安托瓦内特的感动与惊喜流溢笔端:“一个人以如此微不足道的代价而能换得如此广泛的深情厚谊,置身其境,幸运之至。”这段文字出自茨威格为她所写的传记。任何熟悉安托瓦内特悲剧命运的人都不难从中读出反讽的意味。在风雨飘
期刊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爱琴海边,年轻愤懑的德摩斯提尼在寒风中裹紧袍子,抓起几粒大理石石子塞进嘴巴里,面朝怒涛,练习发声,克服口吃。也是,在雕塑之风盛行的古希腊,找几粒大理石石子还不是俯拾皆是?据说,经过如是这般刻苦的训练,他终于成为一位杰出的演说家。  这是德摩斯提尼留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形象,尤其是对口吃的人来说。这是多么心灵鸡汤、多么励志的一尊神像!我早年口吃,非天生,而是在八九岁时通过嘲笑并模仿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