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城乡居住条件的初始变迁r——1949至1956年的分析

来源 :观察与思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92665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条件是人们生活的必需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进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在城市,采取了增加房屋建筑资金、建设新村、自建公助等方式,建设了一批新住宅;在农村,土地改革让农民分得了地主的住房,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开始自建住房.这就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其他文献
铝是一种低毒金属元素,它并非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不会导致急性中毒,但食品中含有的铝超过国家标准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人体摄入铝后仅有10%-15%能排泄到体外,大部分会在体内蓄积,与多种蛋白质、酶等人体重要成分结合,影响体内多种生化反应,长期摄入会损伤大脑,导致痴呆,还可能出现贫血、骨质疏松等疾病,尤其对身体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儿童和孕妇产生危害,可导致儿童发育迟缓、老年人出现痴呆,孕妇摄入则会影响胎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试图通过集成项目各要素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故项目战略规划的议题随之出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逻辑体现为项目管理逻辑、社会工作服务逻辑和社会工作研究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