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红蓝光交替照射联合药物治疗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8例轻、中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红蓝光交替照射联合本院自制的痤疮灵洗剂治疗;对照组仅用痤疮灵洗剂治疗。采用痤疮综合分级系统评价治疗前后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3.05%和44.07%,两组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4.476,P=0.000);治疗结束时两组痤疮综合分级系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红蓝光交替照射联合药物治疗痤疮安全、有效。
[关键词]红蓝光;痤疮;痤疮灵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2-0271-03
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为一种多因素性疾病。与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传统的口服药物治疗存在耐药性及副作用等不足,外用药物治疗起效慢,容易引起皮肤刺激反应。近年来,红蓝光联合光学疗法作为治疗痤疮的有效疗法之一,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本文采用随机对照临床治疗试验,对应用红蓝光联合药物外用治疗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笔者科室门诊2011年2月~2012年2月就诊的痤疮患者,诊断参照赵辨主编的《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病情轻重采用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lobal acne grading system,GAGS),判断为轻、中度的病例入选,并符合以下标准:①就诊半年内未使用维A酸类药物和/或抗生素口服治疗;②排除妊娠和哺乳期患者;③无光敏性皮肤病史;④知情同意并同意接受随诊者。筛选病例共118例,其中轻度62例,中度56例,男58例,女60例,年龄12~28岁,平均为(20.5±4.2)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为(2.4±1.6)年。将118例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9例,男22例,女37例,轻度26例,中度33例,平均年龄(21.7±5.4)岁,平均GAGS综合评分为(22.54±6.32)分;对照组59例,男性36例,女性23例,轻度28例,中度31例,年龄19.81,平均为(19.81±5.6)岁,平均GAGS综合评分为(23.72±4.91)分。两组在病情轻重、性别、年龄和GAG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
1.2 仪器:治疗组所用红蓝光治疗仪为LED-IA光动力治疗仪(武汉亚格),以LED(发光二极管)为光源,其中蓝光波长为(415±10)nm,红光波长为(633±10)nm。
1.3 治疗方法:两组在治疗前均采用温和洗面奶清洁面部。实验组采用红蓝光交替照射治疗,照射前戴好防护眼罩,LED光源距患者面部垂直距离15~20cm,能量80J/cm2,每次照射20min,1周照射2次,4周为1个疗程,疗程第1、3周照射红光,第2、4周照射蓝光;同时外用本院自制的痤疮灵洗剂(主要成分为甲硝唑、氯霉素、樟脑醑、硫化锌),早晚各1次;对照组仅外用痤疮灵洗剂,早晚各1次。治疗期间评价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1.2.3 疗效判定:根据GAGS综合分值评定临床疗效。疗效指数(SSRI)=(治疗前GAGS分值-治疗后GAGS分值)/治疗前GAGS分值×100%。治愈:SSRI≥90%,显效:60%≤SSRI<90%,有效:20%≤SSRI<60%,無效:SSRI<20%。总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118例患者均完成本次实验。4周疗程结束时,实验组治愈19例,显效3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83.05%;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20例,有效25例,无效8例,有效率44.0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476,P=0.000)。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GAG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t=8.459,P=0.013),治疗结束时实验组GAGS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11.145,P=0.007),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实验组在治疗中有3 例患者出现面部发红及局部不适感,经冷敷后恢复正常,其余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有6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局部刺痛及灼热感,考虑为外用痤疮灵副反应,冷敷及停用痤疮灵3~5天后消失,复用痤疮灵后未再出现类似反应。
3 讨论
痤疮是一种发生于青春期的常见病,为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内分泌失调导致皮脂分泌旺盛,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反应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1-2]。目前,痤疮的治疗方法较多,维A酸类药物副作用大,且有致畸作用;口服和外用抗生素疗程长,易导致耐药和菌群失调,这些均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使痤疮治疗困难,病情易反复。
研究表明,痤疮丙酸杆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光敏性物质内源性卟啉,接受波长为(415±5)nm的蓝光照射后激活产生单态氧,后者与细胞膜上的化合物结合后可损伤细胞膜从而发挥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破坏皮脂腺、减少毛囊阻塞以及抗炎修复等作用。而波长为(633±5)nm的红光穿透性强,有利于改善深部组织血液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与痤疮有关的红斑反应,缓解炎症反应,同时能刺激细胞特别是纤维细胞增生,起到组织修复作用,使胶原再生,减少瘢痕形成。红光和蓝光联合照射痤疮部位,能够将光能转化为细胞内能,使痤疮最大程度被消除。红光和蓝光主要由发光二极管(LEDS) 产生,发出的是一种冷光,不会产生很高的热量,所以患者不用担心会灼伤皮肤。这种光的强度远低于激光所发出的光,使治疗更加安全,并减少了无效光及紫外线给皮肤造成的危害[3-5]。
本实验设计红蓝光交替照射联合痤疮灵外用治疗和仅外用痤疮灵治疗轻、中度痤疮,结果显示红蓝光交替照射联合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药物组,两组治疗后GAG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红蓝光交替照射联合药物组GAG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较单独使用药物组轻微并且少,说明红蓝光照射可减轻痤疮外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表明红蓝光交替照射为治疗轻、中度痤疮的有效方法,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Kim S,Cho KH.Clinical trial of dual treatment with an ablative fractional laser and a nonablative laser for the treatment of acne scars in Asian patients[J]. Dermatol Surg,2009,35(7):1089-1098.
[2]凌昕,陈玲玲,季江,等.红蓝光联合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2):1835-1836.
[3]宋颖,王萌.红蓝光与单纯红/蓝光治疗痤疮的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1):1762-1763.
[4]Kim RH,Armstrong AW.Current state of acne treatment: highlighting lasers,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chemical peels[J].Dermatol Online J,2011,17(3):2.
[5]Ingram JR,Grindlay DJ,Williams HC.Management of acne vulgaris: an evidence-based update[J].Clin Exp Dermatol,2010,35(4):351-354.
[收稿日期]2012-11-25 [修回日期]2013-02-16
编辑/李阳利
[关键词]红蓝光;痤疮;痤疮灵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2-0271-03
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为一种多因素性疾病。与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传统的口服药物治疗存在耐药性及副作用等不足,外用药物治疗起效慢,容易引起皮肤刺激反应。近年来,红蓝光联合光学疗法作为治疗痤疮的有效疗法之一,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本文采用随机对照临床治疗试验,对应用红蓝光联合药物外用治疗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笔者科室门诊2011年2月~2012年2月就诊的痤疮患者,诊断参照赵辨主编的《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病情轻重采用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lobal acne grading system,GAGS),判断为轻、中度的病例入选,并符合以下标准:①就诊半年内未使用维A酸类药物和/或抗生素口服治疗;②排除妊娠和哺乳期患者;③无光敏性皮肤病史;④知情同意并同意接受随诊者。筛选病例共118例,其中轻度62例,中度56例,男58例,女60例,年龄12~28岁,平均为(20.5±4.2)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为(2.4±1.6)年。将118例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9例,男22例,女37例,轻度26例,中度33例,平均年龄(21.7±5.4)岁,平均GAGS综合评分为(22.54±6.32)分;对照组59例,男性36例,女性23例,轻度28例,中度31例,年龄19.81,平均为(19.81±5.6)岁,平均GAGS综合评分为(23.72±4.91)分。两组在病情轻重、性别、年龄和GAG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
1.2 仪器:治疗组所用红蓝光治疗仪为LED-IA光动力治疗仪(武汉亚格),以LED(发光二极管)为光源,其中蓝光波长为(415±10)nm,红光波长为(633±10)nm。
1.3 治疗方法:两组在治疗前均采用温和洗面奶清洁面部。实验组采用红蓝光交替照射治疗,照射前戴好防护眼罩,LED光源距患者面部垂直距离15~20cm,能量80J/cm2,每次照射20min,1周照射2次,4周为1个疗程,疗程第1、3周照射红光,第2、4周照射蓝光;同时外用本院自制的痤疮灵洗剂(主要成分为甲硝唑、氯霉素、樟脑醑、硫化锌),早晚各1次;对照组仅外用痤疮灵洗剂,早晚各1次。治疗期间评价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1.2.3 疗效判定:根据GAGS综合分值评定临床疗效。疗效指数(SSRI)=(治疗前GAGS分值-治疗后GAGS分值)/治疗前GAGS分值×100%。治愈:SSRI≥90%,显效:60%≤SSRI<90%,有效:20%≤SSRI<60%,無效:SSRI<20%。总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118例患者均完成本次实验。4周疗程结束时,实验组治愈19例,显效3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83.05%;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20例,有效25例,无效8例,有效率44.0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476,P=0.000)。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GAG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t=8.459,P=0.013),治疗结束时实验组GAGS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11.145,P=0.007),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实验组在治疗中有3 例患者出现面部发红及局部不适感,经冷敷后恢复正常,其余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有6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局部刺痛及灼热感,考虑为外用痤疮灵副反应,冷敷及停用痤疮灵3~5天后消失,复用痤疮灵后未再出现类似反应。
3 讨论
痤疮是一种发生于青春期的常见病,为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内分泌失调导致皮脂分泌旺盛,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反应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1-2]。目前,痤疮的治疗方法较多,维A酸类药物副作用大,且有致畸作用;口服和外用抗生素疗程长,易导致耐药和菌群失调,这些均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使痤疮治疗困难,病情易反复。
研究表明,痤疮丙酸杆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光敏性物质内源性卟啉,接受波长为(415±5)nm的蓝光照射后激活产生单态氧,后者与细胞膜上的化合物结合后可损伤细胞膜从而发挥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破坏皮脂腺、减少毛囊阻塞以及抗炎修复等作用。而波长为(633±5)nm的红光穿透性强,有利于改善深部组织血液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与痤疮有关的红斑反应,缓解炎症反应,同时能刺激细胞特别是纤维细胞增生,起到组织修复作用,使胶原再生,减少瘢痕形成。红光和蓝光联合照射痤疮部位,能够将光能转化为细胞内能,使痤疮最大程度被消除。红光和蓝光主要由发光二极管(LEDS) 产生,发出的是一种冷光,不会产生很高的热量,所以患者不用担心会灼伤皮肤。这种光的强度远低于激光所发出的光,使治疗更加安全,并减少了无效光及紫外线给皮肤造成的危害[3-5]。
本实验设计红蓝光交替照射联合痤疮灵外用治疗和仅外用痤疮灵治疗轻、中度痤疮,结果显示红蓝光交替照射联合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药物组,两组治疗后GAG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红蓝光交替照射联合药物组GAG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较单独使用药物组轻微并且少,说明红蓝光照射可减轻痤疮外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表明红蓝光交替照射为治疗轻、中度痤疮的有效方法,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Kim S,Cho KH.Clinical trial of dual treatment with an ablative fractional laser and a nonablative laser for the treatment of acne scars in Asian patients[J]. Dermatol Surg,2009,35(7):1089-1098.
[2]凌昕,陈玲玲,季江,等.红蓝光联合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2):1835-1836.
[3]宋颖,王萌.红蓝光与单纯红/蓝光治疗痤疮的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1):1762-1763.
[4]Kim RH,Armstrong AW.Current state of acne treatment: highlighting lasers,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chemical peels[J].Dermatol Online J,2011,17(3):2.
[5]Ingram JR,Grindlay DJ,Williams HC.Management of acne vulgaris: an evidence-based update[J].Clin Exp Dermatol,2010,35(4):351-354.
[收稿日期]2012-11-25 [修回日期]2013-02-16
编辑/李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