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恨秋悲皆自惹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2ej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最富诗意气质的艺术形象,其“多愁善感”的性格缺陷恰恰是她悲剧意识的表现形式,是她对自然,对人生,对命运进行种种关注与思考后的真实剖析,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具有人生悲剧的哲理意味。
  关键词 林黛玉 悲剧意识 多愁善感
  
  悲剧意识就是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个体的短促性,渺小性,悲剧性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个体的孤独感,价值的虚无感,生命的无奈感。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无论你是美貌如花,还是建丰功伟业,最终都将化为一抔黄土,湮没在悠悠天地,茫茫宇宙之中。我们只不过是宇宙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渺小生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生命短暂,如白驹过隙……苏轼的名作《前赤壁赋》之所以有千古不绝的魅力,就在于他俯察人生与宇宙,表现出的这种充满人世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悲剧意识。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最富诗意气质的艺术形象,人们除了被她聪明灵秀、才傲群芳、超凡脱俗的精妙韵致所吸引外,“多愁善感”也成为她性格缺陷的标志被喜欢或不喜欢她的人们所诟病。作品中,林黛玉好似有抹不完的眼泪,说不尽的忧伤。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怕她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曲,只得用话宽慰解劝。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也都不理论了。”(27回)
  对黛玉的这种情状,不仅贾府的人习以为常,不再理论:就是读者,也很少再生出些同情,甚至有些厌烦。喜欢的就说是前世注定,黛玉的眼泪乃是为还宝玉的浇灌之恩而流:理解的说她身世不幸,多愁善感乃性格使然:不知的则责怪她小肚鸡肠,爱耍小性儿……
  但黛玉的忧伤仅是因为自己身世的不幸?这眼泪仅是因为自己爱情的绝望——为了那个还泪的传说吗?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一个极为美艳而又极为凄清的情节,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宝玉吃过早饭后,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斋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书,然后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斋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说让黛玉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犄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23回)
  作品中在写花,感慨花在自然规律面前零落尘埃的无奈和不能决定自己命运的忧伤,花会凋零,然后被践踏、被浸污。黛玉葬花,是对花的怜惜、对花的理解、对花力所能及的佑护。但几百年来,黛玉葬花之所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意义显然并非仅仅于此。关于黛玉葬花之意义,我们可以通过那首千古绝唱的《葬花词》来理解一二:“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已经不再是花,它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为天下所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女儿们发出的一声叹息,纵使有倾国倾城之色的美貌女子也难免有“红消香断,花落人亡”的悲剧结局。因此,这篇《葬花词》既是林黛玉的自谶诗,也是为天下所有女子谱写的一首时代挽歌,同时也是对一切美好事物必然消逝的哀叹。它不仅是林黛玉的自伤自怜长吁短叹,而是如阮籍行到穷途处痛哭而返一般,表达的是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阮籍痛哭是因为死亡必然到来所以绝望,林黛玉痛哭是因为美丽于寂寞、流逝于污浊所以哀伤。
  当我们低吟着林黛玉的《葬花词》,感动于黛玉葬花之凄美的时候,当我们为林黛玉的旷世奇情而寸断肝肠的时候,我们又岂不是在悲叹着自己的命运,岂不是在为我们自己的不幸而黯然神伤?所以,黛玉葬花的悲剧意义在于她埋葬的是一个时代所有女子的洁净之躯,葬花词的震撼力量在于它引发了我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终将毁灭的悲剧情感。
  林黛玉见花落泪,对月伤神,她的“多愁善感”早已超越爱情以及身世不幸的狭隘范畴,是她对自然、对人生种种无奈的敏锐认识及清醒思考的结果,从而成为林黛玉悲剧意识的表现形式。《红楼梦》31回写道:“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个道理,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之时,他反以为悲。”显然,林黛玉与贾宝玉一样,是《红楼梦》中最具悲剧意识的人物,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说“这种人的特性是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独能以慧眼洞观所谓世界历史的可怕的酷劫,默察大自然的残酷的暴力”。所不同的是,宝玉总想自欺欺人地回避,而林黛玉却固执又清醒地面对。
  因为有“散”,所以黛玉不稀罕“聚”,因为有“花谢”,所以莫如“花不开”。而宝玉的情性与黛玉恰恰相反,“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两人的“聚散观”虽然截然相反,实际上反映的都是对自然、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感伤。叔本华说“任何个别人的生活,如果是整个的一般的去看,并且只注重一些最重要的轮廓,那当然总是一个悲剧;……那些从未实现的愿望,虚掷了的挣扎,为命运毫不容情地践踏了的希望,整个一辈子那些倒霉的错误,加上愈益增高的痛苦和最后的死亡,就经常演出了悲剧。”
  正是黛玉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清醒而又敏锐的感受力,让她成为大观园中一个最负盛名的诗人,一个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者,一个被评为“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异类。史湘云在红楼诗人中,也算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她有与黛玉同样的身世,也有与黛玉同样的才情,但偏偏缺乏黛玉一样的敏锐与思考,于是她的诗歌便少了一份震撼人心的力度与深度。所以湘云与黛玉相比,湘云是一头简单但快乐的小猪,黛玉则是一只高傲而忧郁的小鹿。
  一般而言,越是睿智的,高尚的人,他们的悲剧意识也就越浓重。上帝是公平的,一个人越是聪慧,他所承受的痛苦越是沉重,因为“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最可怕的莫过于清醒地走向灭亡。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也体现于她对自己不幸命运的切身体验与悲剧性结局的准确预测。郑板桥说“难得糊涂”,我们说对黛玉而言,则是“糊涂难得”,如果黛玉糊涂一些,可能她就不会如此痛苦,可能她就会简单而快乐的享受贾府给她安排的一切,享受这种表面的荣光与繁盛。
  黛玉寄居在外祖母家,深得贾母的怜爱,一应用度都比照宝玉而设。按理说,林黛 玉应该感到知足且庆幸才对。可她偏不,她偏从这繁华似锦的生活中看到了隐忧,从这受人宠溺的地位中看到了怜悯与卑微。黛玉和薛宝钗成金兰之契,薛宝钗劝她多吃燕窝粥以好好保养身子,她便说:“虽然燕窝易得,但只因我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贾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於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黛玉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把个赫赫扬扬的贾府形容的好似监狱牢笼一般。难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荣华富贵之家真的如此不堪吗?我们看一看探春与凤姐儿的愤怒与委屈就可知一二了:探春说“一个个像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王熙凤说“站干滩儿的、推倒油瓶不扶的、隔岸观火的、引火吹风的、坐山观虎斗的”一应把式全有。贾瑞敢调戏王熙凤,王熙凤敢把贾瑞置于死地而后快:贾探春理家时,受到家人的考验与愚弄:贾宝玉与王熙凤受到赵姨娘等人的陷害,差点送去性命;贾宝玉曾被贾环故意烫伤了脸,而贾环本来是要烫瞎他的眼睛的……一家人尚且如此,对一个父母双亡,寄居在此地的孤儿弱女又能有多少真心呢?黛玉的痛苦就在于她血淋淋地撕开了这层温情的面纱,理智地看到贾府的真相,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贾府的地位。这种清醒之于黛玉,展示出来就是多愁善感的表象了。
  在《红楼梦》中,能理解黛玉这种悲剧意识的,唯有宝玉一人而已了,28回中,宝玉听到黛玉边在葬花冢哭泣边吟唱着葬花词,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段悲伤。
  这一情节其实是“黛玉葬花”的延伸与补充,是对“葬花吟”的最佳注解,宝玉与黛玉的精神世界在这里合二为一,成为一体。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其实在大观园中,能呼吸且领会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的,除了宝玉,还有林黛玉,只不过黛玉的这种呼吸领会大多被她刻骨铭心的爱情遮住了,以至骗过了读者的眼睛。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又具有了人生悲剧的哲理意味。大观园中,能与林黛玉站在同一高度进行精神对话的人少之又少,这也是造成她孤高自许的原因之一,林黛玉是一个孤独者,恰如文中所说,她是“世外仙姝寂寞林”。她的作品,贾宝玉每每都击节叫好,甚至怔怔地落下泪来,28回中,宝玉听到黛玉的葬花词,便哭倒于地:第70回,宝玉看了黛玉所做《桃花行》后,“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这是因为贾宝玉能读懂黛玉心中无限的悲愤与忧伤,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所以二人才互相引以为知己,在爱情的路途中艰难的跋涉。但宝玉毕竟是个男子,再加上黛玉与宝玉的私情,所以她无法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所有认识及情感(包括爱情)尽情倾诉于宝玉,于是黛玉只好将这种深刻与敏锐投放到诗歌中,她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柳絮词”莫不令人读之落泪。
  作为红楼梦中极具悲剧意识的女主人公,林黛玉确实是多愁善感的,但她流泪时不需要人去宽慰,她忧伤时不需要人去劝解,她是个大智大悲者,她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看着包括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走向末路穷途,她旁若无人地一路低吟着“春恨秋悲皆自惹”的挽歌回归尘埃。
其他文献
[摘要]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虚无”是“爱情”的显著特点。村上春树在他的短篇小说《百分之百的女孩》和《僵尸》中对“虚无爱情”这个命题用一种新的方式再度书写,他用近乎化学试验中提纯的方法将“灵”与“肉”两个要素独立出来,分别演绎,显出“灵”的瞬时性与“肉”的丑陋。两个短篇在解构爱情要素的过程中表明了爱情的虚无。  [关键词]虚无爱情 灵 肉    在传统观念中,爱情是“灵”与“肉”的统一,在中外文学
【摘要】对于整个建筑而言,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种符号。“窗”作为一种建筑上的构件,它在其实用性、装饰性、象征性上都有非常独特之处,其中,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窗更有很多值得去研究与探索的地方。在室内设计中,要善于运用窗的个性化与人文化,更好地体现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中国风,创造出新的装饰文化。  《关键词】窗 室内设计 图案 造型    对于整个建筑而言,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种符号。从古至今,窗的形式是多
【摘要】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以五彩斑斓的光影给我们制造了一个关于职场、爱情、事业的美好幻像。穿梭于写字间的外企白领阶层。他们的工作生活方式构成了脱胎于西方公司文化的“西洋景”,在锦衣华裘的精美包装下,他们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呢?相当大程度上,他们的生存状态代表了当下白领阶层的生活缩影。  【关键词】爱情 事业 生存状态 白领阶层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是徐静营根据一部同名畅销小说改编
[摘要]邓小平切实立足于现代中国国情,以开放的胸襟、求实的态度促成了中国近代以来西学观的综合创新。邓小平西学观突出特点有三:一是建构世界文化观框架,强调中西文化融汇的整体性、互动性:二是始终把物质文化建设放在优先地位,侧重于西方物质文化建设合理因素的吸纳和借鉴;三是坚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坚决反对全盘西化。  [关键词] 邓小平 西学 物质文化 民族自信    邓小平的西学观,是指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
[摘要]源于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迭杰的同名小说,《英国病人》是一部史诗般的爱情影片,影片以时空交错和两个爱情故事交叉的蒙太奇方式展开,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性的踯躅与彷徨。  【关键词】人性 光明 黑暗    英国,这个崇尚女王权威,孕育莎士比亚,弥尔顿,拜伦的国度:这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诗情画意,清风俏月无限景致而又历经一次次变革,经受战争洗礼的国度,不断地以自己的视角诠释着文明的碰撞,新旧观念的冲突
[摘要] 特写镜头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是电影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主要标志。《小鞋子》正是通过恰到好处的特写镜头,悄无声息地将淡淡的忧伤与浓浓的真情一一展现。  [关键词]马基德·马基迪 特写镜头 儿童电影    特写镜头是电影艺术表现手段之一,是电影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主要标志。巴拉兹曾说,我们能在电影孤立的特写里,通过面部肌肉的细微活动,看到即使是目光最敏锐的谈话对方也难以洞察的心
[摘要] 迪斯尼皮克斯生产的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中展现出理性遭遇的尴尬,理性使人类的科技不断进步,同时也使地球环境遭到破坏,人类不仅失去了生存家园,而且被技术所捆绑,失去了情感交流的能力;人类留在地球上收拾垃圾的机器人瓦力却以其对待生活、对待朋友、对待爱情的态度使观众领悟到了传统精神价值的力量,并愿意随着瓦力和伊芙一起去追寻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价值。  [关键词] 理性 情感 价值 传统 回归  
[摘要]当前,现实中的文学已经向电影靠拢,电影从产生到现在从文学中获得的源源不断的养料更为文学作为主体性的倾斜提供了历史铺垫。本文分析了文学和电影的特点,认为,电影是文学的一种发展形式,文学是电影的基础,文学和电影有着天然的互动性。  [关键词]电影艺术 文学作品 关系探讨    一、电影表现的是文学意味    电影艺术的最大优点当属其兼容性,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等几乎所有艺术形式都可被电
摘要 冯小刚的新作《唐山大地震》以个体之戏剧故事,展示并阐释着“幸存”的得失,再现并探讨着“重建”的悲喜。将人性深处的抽象存在,具化成影像符号推至幕前,自然事件本体退至身后,以小见大,引群体之情感共鸣。此次作品无论从文本、影像还是推广宣传,都无不让市场和观众再次感受到冯小刚一以贯之的智慧和越发成熟的大家风范。  关键词 冯小刚 《唐山大地震》 个体戏剧 群体共鸣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新作《唐山大
[摘要] 美国电影《美丽心灵》这一影片对普林斯顿大学的精神和纳什等大学人的特征的描绘,让人体会到“美丽心灵”不但是对片中女主人公的赞美,也是对真正的大学和大学人特征的一种点睛概括。在普林斯顿身上,我们看到了一所真正的大学所具有的广阔胸怀,她使真正的大学人可以在其天地里自由驰骋。  [关键词] 《美丽心灵》 大学 大学人    一  2001年12月上映的美国电影《美丽心灵》,是根据1994年诺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