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韧性与空间规划”学术笔谈

来源 :城市规划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y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韧性与空间规划rn潘海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rn在经历了150多年的工业化、砍伐森林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之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增长到了300万年来前所未有的水平.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认为,只要全球气温上升,气候极端变化现象就会继续增加.截至2011年,CO2排放量已约达排放控制预算的一半.避免CO2过度排放是控制全球气候不可逆转变化的关键.2018年10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报告认为,与升温2℃相比,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内可以避免一系列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
其他文献
通风空调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空调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根据城市轨道交通通风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以期提高城市轨道交通通风空调系统的运行水平,使其向着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迈进.rn1 城市轨道交通通风空调系统应用价值分析rn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特点及其通风需求.首先,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路而言,由于地下空间有限且与外界的空气流通较少,只能依靠车站出入口及通风口进行空气交换.因此通风空调系统有其必要性.其次,地下车站和区间隧道内的机电设备以及列车上的各类设备在运行过程
期刊
近年来,伴随我国高铁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货运体系也逐渐发展起来,对货物运输模式、商家、消费者、快递业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2020年11月1日湖北开出的服务于“双11”期间电商快件运输的全国首列高铁货运专列,标志着我国高铁货运专列正式开启了“高铁+电商”新模式.
期刊
轨道交通车站外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城市的审美品位和精神内核,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市民们的情感寄托.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城市文化的特异性在轨道交通车站外观设计上也能得到很好体现.本文结合国内比较有特色的车站来分析轨道交通车站外观设计的地域文化特点.
期刊
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的交通命脉,其对城市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早期,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较少进行站点周边土地的综合开发,造成功能分散、使用不便,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均低下的状况.在TOD(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密切相关,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周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形成新的商业网点、住宅生活区,甚至是新城区.TOD模式引导城市有序拓展.同时,通过TOD模式提升了站点周边的人口聚集度,为城市轨道交通的稳定可持续运
期刊
从经济发展、绿色低碳、社会需求、技术革命和城市治理角度,分析了新发展阶段中国城市空间的需求变化;从推动空间供给和需求匹配的角度,提出了国家、区域、城乡、城市、以及城市内部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策略思考;在此基础上,围绕适应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规划设计行业将经历“分化—融合”的过程,经凤凰涅槃形成多专业交互协同的空间治理学科群.
交通条件对区域人员流动和旅游市场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功效.对于旅游产业丰富但部分景点位于偏远地区的山西省来说,郑太高铁的开通,使省内沿线城市的吸引力、可达性显著增强,高铁产生的集聚效应带动全省旅游经济发展持续走强.rn1 郑太高铁基本情况介绍rn郑太高铁连接河南省郑州市与山西省太原市,共设车站19座,全线长432 km,其中山西境内线路长约320 km,于2020年底全线通车.在山西境内途经晋城、长治、晋中等主要城市.郑太高铁最高运营时速250 km,是继石太高铁和大西高铁之后山西境内的又一条高铁客运专线.
期刊
郑州地铁5号线,是郑州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的环形线路,全长40.4 km,全线共设32座车站,日均客流量达36.13万人次.其中,经开区中心广场站独创“轨道+体育”模式,成为郑州市首个以轨道交通为依托的大型体育综合体,满足了广大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同时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功能及形象,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助力郑州市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
期刊
9月25日,“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在成都开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延期与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合并举办,并结合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奉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学术盛会,以此纪念中国城市规划学会65周年诞辰.本次活动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举办的第一场大型城市规划学术盛会,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为主题,强调以科学规划保障高水平空间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活动于9月25-30日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开展学术交流与探讨,其中线下会
期刊
1.何谓“以图存鉴”rn中国规划素来葆有强烈的历史精神,强调“世虽远而居相近”,重视古迹保护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弘扬.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许多人居图绘亦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接续意识,注重反映不同尺度下的古迹遗韵及其格局秩序,标识一地之历史文化精神所在,展现前人遗迹与现世人居环境的交互融合,累代形成了一种崇尚历史文化传承的图绘模式.这主要体现在“古要迹图”“旧迹图”“胜迹图”“古迹图”等,亦鲜明体现在一些疆域图、舆地图、八景图的图绘表达中,皆深具启发.
期刊
2021年10月25日上午,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我院承办的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经验交流会召开.因为疫情原因,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线下主会场设于我院,另外设教育部、昌平职业学校等六个视频分会场,各地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职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线上参会.教育部职成司领导、湖南省教育厅领导、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部分委员、全国劳动教育部分专家、全国高职院校代表参加会议.各分会场200多人线下参会,线上参会人数超过13000人次.会议由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主任委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