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36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从临床与形态学方面分析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病例(185例),并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率在高血压病史(χ2=23.013,P=0.000)、瘤体长径/瘤颈宽度(aspect ratio,AR)≥1.5(χ2=8.492,P=0.004)、不同瘤顶指向(χ2=15.057,P=0.020)、子瘤(χ2=18.952,P=0.000)的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高血压病史(OR=13.240,P=0.000)、存在子瘤(OR=12.933,P=0.001)、年龄低于60岁(OR=3.766,P=0.010)以及AR值≥1.5(OR=4.997,P=0.001)、瘤顶指向后下外(OR=7.584,P=0.038)。

结论

高血压病史、存在子瘤、年龄低于60岁、AR值≥1.5和瘤顶指向后下外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IT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聊城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30例急性ITP患儿为ITP组,同期在聊城市人民医院体检健康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检测ITP组患儿治疗前后Th1/Th2类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ITP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I
目的探讨降低Foxp3的表达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BE2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Foxp3的siRNA干扰序列,转染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BE2,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及流式细胞术观察Foxp3以及共刺激分子CD86在干扰前后的表达;最后将Foxp3干扰的SK-N-BE2细胞与人外周血共培养,观察Foxp3的不同表达水平对上述培养体系中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本研究设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危害患儿视力、眼球及生命。现代治疗主要采取全身系统化疗结合局部治疗,在挽救患儿生命的同时尽可能保留眼球及有效视力。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使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生存率达到90%以上。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动脉介入化疗、眼球摘除、眶内容物剜除及外放疗可改善部分晚期患儿的预后。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为儿童早期阶段一种少见类型髓系肿瘤,具有特定的发病年龄和性别分布,常规化疗疗效和预后极差。近年研究结果充分显示,RAS信号路径相关基因突变为JMML的关键发病机制,该路径相关基因突变及类型检测也成为JMML重要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现重点介绍JMML的发病机制进展,并结合作者的诊治体会,讨论JMML诊断标准和要点。
目的分析临床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诊治库欣病的疗效及经验。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在MDT诊治流程模式下诊治的45例库欣综合征患者。其中22例行双侧岩下窦采血,确诊库欣病40例(初诊断32例,首次治疗后复发或未缓解8例)。大腺瘤、微腺瘤和MRI阴性分别为8、26、6例,3例为侵袭性;33例接受神经外科手术(经鼻手术32例,开颅手术1例)。总结其诊断、治疗情况。
期刊
目的评价3D-CTA在颅内前循环动脉动脉瘤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2例前循环动脉动脉瘤患者的3D-CTA、3D-DSA和手术资料。其中有8例3D-CTA显示不清而改行3D-DSA检查;35例手术后应用3D-CTA进行复查。3D-CTA图像采用多层平面重建(MPR)、最大信号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仿真内镜技术(
目的对比研究右侧开颅与常规优势侧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相关并发症。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2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右侧开颅组(58例):不考虑大脑前动脉优势情况,一律采用右侧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同期优势侧开颅组(54例):考虑双侧前动脉情况决定予优势侧开颅夹闭。平均随访(22.1±8.3)个月。结果两组在迟发性认知功能障碍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