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婴儿外周血游离肉碱和酰基肉碱水平分析

来源 :国际儿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a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婴儿发生败血症时外周血中脂代谢产物游离肉碱和酰基肉碱水平,探索其在婴儿败血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新生儿科46例住院确诊败血症患儿及同期住院的非感染患儿55例,回顾性比较两组血串联质谱游离肉碱及酰基肉碱水平,并分析其与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相关性。对败血症患儿,根据是否有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游离肉碱及酰基肉碱水平的差异。

结果

败血症患儿外周血中己二酰肉碱(C6DC)、肉豆蔻烯酰肉碱(C14:1)、3-羟基肉豆蔻酰肉碱(C14OH)、3-羟基棕榈酰肉碱(C16OH)水平高于非感染患儿(Z=-2.52、-2.05、-2.68、-2.82,P均<0.05),外周血中游离肉碱水平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四种酰基肉碱水平均与降钙素原水平呈正相关(r=0.44、0.44、0.40、0.49,P均<0.01)。有并发症组C16OH异常患儿的比例较无并发症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P<0.05)。

结论

败血症婴儿的部分酰基肉碱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感染的严重程度正相关,有并发症的患儿中长链酰基肉碱水平异常者比例更高,提示败血症婴儿的脂代谢发生了改变,检测血酰基肉碱水平可能有助于婴儿败血症严重程度的判断。

其他文献
铁死亡是以铁依赖性的、细胞内氧化堆积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目前研究表明铁死亡参与神经毒性损伤、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围绕铁死亡的发生机制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人类感染的疾病范围很广,从轻症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到各种威胁生命的侵袭性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骨髓炎、心内膜炎、坏死性肺炎等)。金黄色葡萄球菌越来越严重的耐药情况,使临床治疗面临巨大挑战。除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外,还需要研发新型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治疗的药物和制定相应策略。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有利于探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机制和开发新型抗菌药物,该文将从动物模型的种属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以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认知功能缺陷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重要致病因素,并且执行功能障碍作为该病的核心缺陷,具体在注意、抑制控制和计划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差,常共患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对立违抗等。在一些病例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临床症状和执行功能障碍可持续至成人期,对其学业、生活质
目的研究8例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并且分析其临床特点,为该类患儿的精确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8例G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集外周血样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随后通过Sanger测序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家系验证,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对其致病基因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儿均检测到导致GS的SLC12A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其中发现
ATP6V1B2(ATPase H+ transporting V1 subunit B2)基因突变可导致显性遗传性耳聋-甲发育不全(dominant deafness and onychodystrophy,DDOD,MIM124480)综合征和Zimmermann-Laband综合征2(ZLS2,MIM616455)。DDOD综合征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甲发育不良,最新研究表明
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onthyroidal illness syndrome,NTIS)是存在于危重症患者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涉及脱碘、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蛋白质结合、细胞摄取、受体调节等多方面。危重症患儿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对于疾病有预后意义,且儿童患者在发生NTIS时可能比成人有更低的激素水平。长久以来人们认为NTIS是一种机体在疾病状态下出现的自我保护机制而不需要进行
目的评估自2015年中期以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率上升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在苏黎世大学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胎龄小于29周的所有早产儿。主要观察指标为最严重的ROP分期。统计学分析采用R语言的广义加性模型。结果在整个研究期间,超早产儿的存活率增加。最严重ROP分期的显著预测因子包括胎龄、机械通气天数和多胎妊娠。严重合并症对最严重的ROP分期无显
期刊
目的IL33基因编码的白细胞介素-33与过敏和哮喘有关。该研究评估了IL33 rs1342326多态性与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哮喘药物治疗及过敏性鼻炎的关系。方法对6个月以下因毛细支气管炎住院的儿童进行IL33 rs1342326多态性研究,前瞻性随访至5~7岁(n=141)和11~13岁(n=125)。结果IL33 rs1342326野生型AA与变异型AC/CC在平均6.4岁或11.7岁时,
期刊
目的确定特纳综合征(TS)耳科疾病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提出未来监测措施和预防策略。方法回顾1989年至2015年在苏格兰西部发现的TS患者,并于2015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68名女孩中,年龄中位数27.3岁(3.8~47.2)岁,45, X和45, X/46、XiXq比其他核型更易出现耳科问题:71/103(69%)对23/65(35%)。复发性急性中耳炎(AOM)在首发于0~5岁女孩的有23例
期刊
脓毒症相关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脓毒症常见的并发症,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脓毒症发生时炎症因子风暴会引起机体多种组织器官损伤,而其并发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会进一步加剧机体的器官功能障碍。因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检测在儿童脓毒症治疗中至关重要,自日本卫生福利部于1983年提出第一个诊断标准后,近年来相继有新的诊断标准提出。同时,及时的诊断有助于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故各种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