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素水卖的是什么药?

来源 :消费者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cam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素水中氢气的溶解度即使翻倍达到36mL/L,那也必须要喝下335升左右的水才能够与肠道细菌产生的氢气量相比较,而这并没有算上被排出体外的。
  走朋访友、问候亲人,礼物必不可少。近期,市场上又刮起了一股“岛国风”,那就是起源于日本的水素水、水素水杯及水素水棒等配套产品。
  这类产品的价格都比较高,一杯容量为300mL的水素水价格在30~50元不等;而电商所售卖的水素水棒及水杯的价格则更高,达到200~20000元之间。
  不仅如此,商家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力尽所能地吹嘘水素水的功效:降血糖、改善睡眠、缓解头痛、清理血管、增强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这简直是一种能医治百病的“神药”。
  水素水真的是“神药”吗?是确有其效,还是营销炒作?
  “水素水”的概念源于一篇学术论文
  “水素”实际上是日语中的一个单词,它的意思“氢”或者“氢气”,因此,“水素水”翻译过来就是富氢水,即富含有氢气的水,而水素水杯或者水素水棒则是能够产生氢气的简易工具。
  氢气是无色、无嗅、无味具有一定还原性的气体。而氢元素占宇宙物质组成的90%左右,可以说是宇宙最基本的化学元素。长期以来,生物学家都误认为氢气是生理上的惰性气体,不能与生物体内的物质发生反应。
  不过,2007年日本医科大学教授太田成男在著名学术杂志《Natural Medicine》发表了名为《氢气作为通过选择性地减少细胞毒性的氧自由基的抗氧化治疗》的长篇论文,该论文让小鼠吸入浓度为2%的氢气则能显著改善它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发现含有一定浓度氢气的水溶液能有效地并且有选择性地清除羟自由基及亚硝酸阴离子这两种对细胞极具破坏力的物质。
  报道一经发出,迅速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引起了研究氢气治疗疾病的热潮。
  到目前为止,全球研究氢分子主要集中在抗氧化、治疗帕金森病、类风湿关节炎、中风、癌症放疗副作用、尿毒症透析损伤等几个方面,而其中,抗氧化的效果已经被学术界广泛认可。
  不过,绝大多数的研究都只限于对氢气防治疾病的现象观察层面,对其作用机理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了解甚少,许多现象还难以解释。另外,有关氢气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的认识,主要来自潜水医学中应用高压氢气对人体无明显影响的理论推断,未见系统的生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报道。
  尽管研究还没有重要的突破,但这不会影响企业开发这类产品,而其中水素水就是其中一个。水素水基于氢气的医学研究诞生于日本,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这种水宣称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及治病作用,则明显是夸大宣传,欺骗消费者。
  喝“水素水”的作用可能是杯水车薪
  人体及一些高等动物体内也存在不同含量的氢气,不过目前认为,机体本身不能产生氢气,因为缺乏相关酶系,所以这些氢气是由肠道内的细菌代谢产生。根据估算,肠道细菌每天可产生大约12升以上的氢气,有部分會被身体吸收,其余部分会通过呼吸和皮肤等途径排出体外。
  而人体直接吸氢气会存在设备上的困难及不便,同时,如果浓度过高会有一定的危险,所以才会产生将氢气溶于水中的产品富氢水。但是,富氢水也只是相对于自然条件下几乎不含氢气的水而言。因为从溶解性来看,氢气是极难溶于水的,常温(20℃)下,它的溶解度是18mL/L,即1升水最多只能溶解18毫升的氢气,而通过水素水杯或者水素水棒所产生的氢气浓度大多在9~12mL/L左右,有的可能更低。
  显然,与肠道细菌所产生的氢气量相比,能从水素水中所摄取的氢气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利用高压技术将水素水中氢气的溶解度翻倍达到36mL/L,按照这个值计算,也必须要喝下335升左右的水素水才能够与肠道细菌产生的氢气量相比较。再加上,喝下去的水素水中的氢气也会有很大部分被迅速排出(呼吸)体外,本来氢气浓度就不高的水素水又有多少能顺利通过肺部进入细胞产生效应也存在较大疑问。
  另外,一般人每天最多也只能喝3升水,所以,通过饮用水素水来补充氢气从而达到保健作用确实有点杯水车薪的意思。试想下,肠道细菌每天产生的12升氢气尚且未能阻止人体的正常机能衰退(氧化损伤),那么喝水素水带来更多的可能是安慰剂的作用。而这样的话,还不如每天对着氢气球多吸几口来得实在,因为这更便宜,氢气浓度更大,况且医学科研上基本也主要是用氢气作为手段。
  的确,水素水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出抗氧化的生物学效应令人兴奋,但是对于在人体中的剂量与效应关系也还没确定,毒理学评价也不足,所以如果你属于健康的人群,那么还是不必要花那些冤枉钱,正如在身体不需要的情况下,补充得太多维生素C也会出现副作用一样。
  “水素水”并非保健品
  无论是在日本、欧美、还是中国,水素水都只是普通的包装饮用水,而并非保健食品,当然也就不能宣传相关的保健功能,要知道,现时申请成为保健品的程序是非常严格的,除了要有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外还可能需要人体实验,甚至要结合临床数据,可想而知,水素水的“保健之路”还很长,即使有机会成为保健品,它标称的功效也只能是一到两项,而绝非广告所说的“样样精通”。
  实际上,按照国标《包装饮用水》的规定,水素水这种产品甚至是不能出现及销售的,因为除水以外的一种或者若干种成分不得用来命名包装饮用水,但是很多国产的“水素水”都会用小字标出“包装饮用水”,同时用大字凸显“富含氢气”,一方面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误导”消费者,这样摇身一变,1块钱就卖到40块,这里的利润是有多丰厚。
  当然,如果消费者不买账,那么这种“水素水”、“富氢水”就自然无市场,关键是群众需要擦亮眼睛。
其他文献
我赞成第三方对比检测机构通过公正的质量检测,来挑选出优秀的产品。这会反过来影响市场,向一个良性竞争来引导。  隔热、防爆、防辐射、私密性……越来越多的车主选择为自己的爱车贴上一层玻璃膜。不过,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大品牌,近年来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小众品牌。车膜市场变得越来越火热,但局面也越来越混乱。  关于汽车玻璃膜的秘密,你真的知道吗?  值盛夏即将来临,以及国标GB/T31849《汽车贴膜玻璃》将
期刊
消费者既要做到精明选购,又要知道如何“放心使用”。对此,本刊为你支招!  在选购上,本刊建议消费者最好先将移动电源的输出容量与手机的电池容量进行比对,来预测移动电源能为自己手机提供的充电次数。另外,移动电源的输出容量越大,重量也会相应增加。所以,注重便携性的消费者就要在容量和重量之间权衡取舍。而对于有同时给两台电子设备充电需求的消费者,本刊建议他们选择带有双输出口的移动电源。  在选购渠道上,本刊
期刊
电子达人消道君,此次送检了8品牌移动电源,参考了2015年8月实施的新国标GB 31241-2014《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电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对容量情况、充电速度、安全考验三个方向进行了对比检测。
期刊
结果显示,在电芯容量上,8款产品中只有飞利浦“不达标”,实测结果没有达到其标称值所示的10400mAh;而在输出容量和充电次数上,魅族表现较佳。  国标的出现标志着移动电源正式被纳入国家监管体系中。这对消费者而言是一个有利信号。  2014年12月,国标GB 31241-2014《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电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出台,在安全保障上对移动电源提出了强制性要求。2015年8月,该国标正式实
期刊
在安全方面,8款移动电源全部通过跌落和高温严苛测试。可见目前市面上的知名品牌正品移动电源安全有保障,本刊建议消费者到京东、天猫旗舰店或官网购买。  2013年11月,北京毛女士包内的移动电源突然自燃,明火将包内大部分物品烧焦;2014年4月,香港一名微博网友爆料家中移动电源发生爆炸并引起小范围起火;2014年5月,深圳龙华四号线地铁尾部发现烟雾,原因为乘客携带的移动电源爆炸……移动电源安全事故屡见
期刊
炎炎夏季即将来临,汽车玻璃膜也将会迎来销售的高峰期。  汽车玻璃膜又称防爆膜、隔热膜或太阳膜,其本质都是防爆、防热和防辐射。  无论是汽车出厂时标配的,还是车主购车后自己选装的,汽车玻璃膜近年来逐渐成为汽车消费领域的刚需品。  不过,在目前比较混乱的汽车后市场,汽车玻璃膜的选购也并非一件易事。产品标准混乱,中小品牌众多,你不一定能够为自己的爱车挑选正确的汽车玻璃膜。  为帮助消费者选购,2016年
期刊
智能手机给消费者带来了更精美生动的大屏画面,更酣畅淋漓的游戏体验,更行云流水的触屏感受。然而,手机电池续航的急剧下降也随之而来。此时,移动电源便成了很多人的“必选项”。  当面对着市面上各式各样的移动电源时,消费者疑惑:哪一款更能唤醒我们手机的“第二春”呢?  2016年1月,《消费者报道》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小米、魅族、品胜、羽博、飞毛腿、罗马仕、爱国者、飞利浦等8款标称容量在10000m
期刊
作为中国首家上市的民营检测机构——华测,正如其名字寓意一样,在逐步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中华检测品牌。  第三方检测机构如何在中国制造提升中发挥助推力?中国的检测企业如何以专业和权威在世界范围内塑造自己的品牌?在“品质消费”的文化形成中,消费者又该如何成为积极的“建设者”?  2016年1月,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峰接受《消费者报道》记者专访,畅谈其对第三方检测认证行业以及中国质量文化的
期刊
每年的3月15日被定义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什么是消费者权益?消费者的权益包括了知情权、选择权、安全权等等九大方面。和其他节日不同,3·15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节日来吁请我们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关注和保护消费者的权利。  消费者消费的过程是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交易来完成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没有知情权,就容易上当受骗,没有选择权,就是强买强卖。知情权和选择权有保障的前提就是能够获知更多更
期刊
历经18个月的努力,美联社记者通过采访被囚禁的劳工,跟踪船只和冷藏卡车,揭露了东南亚渔业长期存在的虐待劳工的残忍行为。记者的顽强努力最终使得2000多名奴役劳工重获自由,并追踪了这些血汗海鲜在美国超市以及宠物食品供应商中的流通情况。  血汗海鲜  来自缅甸等地的劳工经由泰国被带到印度尼西亚的本吉纳岛,并在奴役状态下被强迫捕鱼。捕捞到的海鲜又被装载运输回泰国。在这里,这些海鲜进入全球物流体系。  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