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青海区域创新环境优化研究

来源 :商业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niao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创新环境的优化是青海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针对青海区域创新环境在创新资源、协同创新平台、产业集群、区域创新文化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壮大产业基础,提高经济总量;完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培育区域创新文化与精神;提升集群的网络创新效应;推动制度与政策供给改革等区域创新环境优化策略。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可以更好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作为制造业大市,潍坊在推动制造业集群发展中,具有产业、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已具备打造国内乃至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基础和条件。
近期,国家、各省各地市陆续发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此次普查摸清了我国人口总量及其变动趋势,也查清了人口结构和分布的最新变化,为更好了解人口这一最大国情提供了最基础的信息.深入研究“七普”数据,有助于分析判断未来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新情况、新特征,对于制定和完善未来教育、就业、养老、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分析了聊城市人口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近期撰文指出,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立足主战场、当好主力军、打好主动仗,坚
期刊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程名望近期撰文指出,近几十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并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当前,世界众多国家都在加速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旨在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推动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转型.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农村现代化转型.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坚实保障.
期刊
近年来,乳山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扎实推进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着力构建山海相依、天蓝地绿的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了一条乳山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道路.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金昌近期撰文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搭建起了一个与物质世界、实体经济融合共生的数字世界、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使中国在“人口红利”之后又迎来“数字红利”,使中国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在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和平台企业的过程中,利用数字经济的正外部效应、集聚效应、长尾效应、滚雪球效应,能够发挥数字经济的创新红利和智能化红利,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作为促进政府透明、责任、高效为目的而开展的活动,预算绩效管理已被提升至国家重要战略地位。本文分析了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现状与不足,从国库视角提出了改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东北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东方起点和重要枢纽,也是世界经济最具增长潜力的区域之一。作为“一带一路”总体框架的重要部分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在推动对蒙俄及东北亚国家的务实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黑龙江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与开放、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高度吻合。
9月3日下午,上海市储能产业发展专业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发改委相关处室领导,以及申能(集团)公司、国网上海电力、上海电气、上海电力大学等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管理部门及社会团体的46家首批成员单位代表出席会议。上海市节能协会秘书长徐君汇报了储能专委会筹备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内部管理中,行政管理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是重要组成要素,两者在高校的功能上既能互相制约,又能互相协调。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存在教学和行政管理两项工作内容不够清晰的问题,这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对两者进行有效梳理,端正两项工作的位置,使得教学管理与行政管理实现有效协调,以此来进一步履行高校的管理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