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藏象”理论与古代文论“体性”理论的相通性研究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rasc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学“藏象”理论以藏于人体内的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之间的表里关系为本,古代文论的“体性”以作家内在的性格、人格、品德、情志与其外化于文学作品的风格、体貌、格调、形式之间的表里关系为核心:二者都强调内与外的对应与相符,由此即可知彼.中医学认识、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由表及里,即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有关疾病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发展变化趋向等,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古代文论注重辨体明性,认为作者之“性”必然会在作品之“体”中有所体现,作者之“人”必然会在其“文”中有所流露,强调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故以人格和风格互相推论,形成了因文观人、因人观文的传统.具体而言,中医学辨证的总纲是“八纲”,古代文论有“八体”等风格分类理论;“脏”作为人体内在决定因素指以肝、心、脾、肺、肾为主的五脏系统,“性”作为作家主体因素指才、气、学、习、胆、识、力等;中医学由表及里的诊视方式是“四诊”,古代文论披文入情的鉴赏方式是“六观”.“藏象”与“体性”理论共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及生命观.
其他文献
宋代江西诗人无论其数量还是他们留存的诗歌数量,都是宋代诗坛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地域分布和诗人家族来看,以抚州、吉安、上饶最多.考察这一群体的身份有帝王宗室后裔,有在任官吏,还有僧人道士、布衣隐士、闺妇等等,构成较为复杂,而且他们之间又有师生或诗友关系,甚至创办书院,亲任山长,他们或相互支持,或相互唱和往来,共同促进了宋代江西诗歌繁盛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