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和价值探析r——以《摇摇晃晃的人间》为例

来源 :视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题材纪录片的核心是“人”,不论是对个人空间的跟踪呈现还是对人类共性的思考和探究,都折射出“人”生命的美感和与命运的对话.本文以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为例,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等方面引入,对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及其价值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类型电影,中国谍战电影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自《风声》后,鲜有谍战电影进入观众视野.后疫情时代下,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重拾中国谍战电影的接力棒,为中国谍战电影增添了新的光辉.本文对比分析后疫情时代前后中国两部谍战电影《风声》与《悬崖之上》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异同,希冀找到未来中国谍战电影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创新策略,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电影《活着》与《芙蓉镇》的创作时间虽然相差将近8年,但都通过中国化的影像角度,表现出特殊年代中国人“活着”的坚强意志.本文从民俗性的构设、家庭化呈现、个人忧患意识与大众化倾向三方面出发,论述两部影片关于“活着”这一宏观主题的中国化影像呈现的共通之处,体味“活着”中生命的韧性与价值:再怎么辛苦,再怎么难过,只要有希望,就能活下去.
中国民间歌谣运用起兴、联响等形式技巧对影视语言的传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独特的叙事美学观。蒙古族电影《黑骏马》中反复出现的古歌谣《钢嘎哈啦》,不仅发挥着有声语言符号在影视作品中的艺术渲染作用,更承载着故事叙事的起承转合。歌谣这一叙事功能从形式和内容上充实和发展了电影的镜头语言,更推动了影视艺术作品中当代听觉审美研究向内涵式、纵深化转变。
城市微电影是一座城市的新兴名片,凝聚着城市的品牌文化、人文精神以及历史古韵。城市微电影展现了“空间”理论的生存意蕴,而“空间”理论又赋予了“城市”社会性、人文性、历史性的意义和价值内涵。本文从理论基础、影像特质、意象构建三方面入手,探析城市微电影中的城市意象,挖掘影像本身的意象认知和精神外化,加深空间和城市的粘连,构建出独特的城市意象,试图以此为城市微电影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本文以雷德利·斯科特创作的《异形》《银翼杀手》《普罗米修斯》《异形:契约》为例,探析斯科特在非类型科幻影像中反复提及的“文明起源”寻根之旅的含义及原因,并基于这些影像包含的宗教符号,梳理斯科特创作的科幻片中反复出现的造物主与被制造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阐释影片中被制造者反抗造物主背后影射的现实原因。
如今,重庆逐渐成为电影取景热门地,不少导演曾表示重庆是一座有电影缘的城市,重庆总能为电影带来独特的审美性.电影要让人觉得好看,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就需要形成一种独特的意境.本文通过浅析重庆的山城元素,结合电影《日照重庆》的意境,探究电影意境的形成.
本文以穿越剧《金宵大厦》(2019)为例,讨论社会政治经济脉络、游戏化、叙事时间及叙事空间之间的互动互构关系.近年来的新型穿越剧体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借助时空穿越体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包括天价房价、“鸡娃”压力、都市人的孤独等影响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话题等;第二,将电子游戏作为载体,设置“时空结”,创造重复叙事的手法,以塑造复杂多变的情节;第三,突破传统影视剧的时空概念,打碎局部故事情节,重组预叙,预示后续单元故事的发展.
动画电影《姜子牙》与其说是对原改编文本《封神演义》人物内核、叙事逻辑、价值观念的颠覆,不如说是对人们在深受原著和历次改编作品影响下所形成的“刻板印象”的颠覆,同时也是对时下主流受众趋于“娱乐性”“快餐式”等审美体验的一次重塑。
藏文化源地出身的导演们在创作影片时总绕不开转世、信仰、生殖、死亡和轮回等一系列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信仰话题.万玛才旦是一位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作者型导演,被称为“藏地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善于发现藏地生活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自然主义影像和藏地普通小人物的日常写照将其反映出来.本文以万玛才旦的作品《气球》为例,归纳藏文化环境下的电影创作特点,探讨藏区电影如何进行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输出.
《刺杀小说家》改编自双雪涛短篇小说集《飞行员》中的同名小说,试图以视觉特效凸现出奇观式的图像符号来吸引观众。与此同时,叙事上却存在着线索交代未清、故事之间缺乏联系性以及虎头蛇尾等问题,并强行通过奇观影像的呈现来弥合叙事上的硬伤。奇观与叙事之间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画面表达可以帮助叙事的完成,故而从多个角度把握整个电影的感官呈现,使叙事与奇观之间保持平衡关系,帮助观众自然地缝合进电影的叙事链中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