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hua511352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F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DF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患者为43岁女性,因腹胀、间断恶心、厌食,进行胃镜检查显示十二指肠降部多发结节状隆起。组织学形态结果示:小肠黏膜淋巴细胞滤泡样增生,套区及边缘带不明显,呈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样改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肿瘤细胞表达CD20、CD10、bcl-6及bcl-2,CD21显示滤泡树突细胞网位于滤泡外围,呈环状包绕滤泡;Ki-67阳性指数较低。病理诊断为DFL后,行PET-CT示:全身其他部位无病变。患者未经任何治疗,随访10个月,胃镜示病情无进展。

结论

DFL属于低度恶性的特殊类型的滤泡性淋巴瘤,组织学类似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滤泡树突细胞网位于滤泡外围,呈环状包绕滤泡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后应仔细检查全身,除外进展期病变及系统性病变后,预后较好,治疗策略应选择随访观察,避免过度治疗。

其他文献
以2012—2016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对客户集中度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一步探讨了融资约束、政治关联对客户集中度与企业创新投入关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D-二聚体判断患者生存的最佳截断值,并将患者分组。比较不同D-二聚体水平患者间凝血相关指标及临床病理特征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对总生存(OS)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诱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征,提高对伊布替尼诱发HP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经伊布替尼治疗后诱发HPS的诊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接受伊布替尼治疗后第8天诱发HPS,病情迅速恶化。结论伊布替尼不能精准抑制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存在脱靶效应,可抑制T细胞激酶,具有潜在有害性突变的DLBCL患者在接受伊布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