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博物馆收藏的清代护书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4791027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护书的用途
  清代以前的官员上朝时使用的是“饬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载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备遗忘。笏板有用玉、象牙和竹木不同材料做成的,有大小之别。各朝代对官位的高低在笏板的使用上都有具体规定。笏板在《礼记》中已有纪录,大概在商周时期已有使用。清代时,因为礼节和习俗的改变,“笏板”就废弃不用了。满洲民族的传统服饰里有马蹄袖,见到皇帝動不動就得打马蹄袖下跪,趴在地上听候皇帝旨令,两手趴在地上,哪还能双手执“笏板”?因此,笏板就废弃不用了,于是就出现了“护书”。
  清代的护书,主要用于装放各种札、谕、批等公文,是清代官员的公文夹,上面印有忌辰与万寿的日期,以便随时提醒官员注意。忌辰多为先皇驾崩日期,按清制。凡遇忌辰,民间不得奏乐娱乐。官员只能穿着没有补子的素服。万寿,也就是太后、皇帝、皇后的生日。这天,任何衙门不准办理刑事案件。同时本城最高官员要带领大小文武属员穿大礼朝服。到万岁龙牌前跪拜行礼。通常二品以上的官员所持的护书多为宫廷喜庆之日由皇上和皇太后所赐的礼品,二品以下均可照此仿制。
  唐山博物馆收藏的护书
  唐山博物馆征集到了五本清代护书。这五本护书的大小不一,材质和颜色各不相同,有皮质的、绸缎的。皮质的有红色、浅黄色和黑色,绸缎的为蓝色。
  护书一(图一)
  长22厘米,宽11.5厘米,由于保管不好已经打不开了,里面的字也只能看到右侧模糊的忌辰,但从它鲜艳的颜色和烫金的花纹看,不难想象当时一定是一件金光闪闪的皮夹。
  护书二(图二)
  长22厘米,宽12厘米,打开宽14厘米。黄色皮质内胆有层红布,三折式,左右两折下方有黄色皮质口袋,上方各配有一条宽1.3厘米的黄色皮带。
  右下方皮质袋写有:
  万寿
  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十月初十
  皇上六月二十八
  皇后 正月初十
  俱穿朝服
  左边皮质袋子写有:
  忌辰
  正月初十 二月十一 三月初十 四月十七 五月初三 七月初九 八月廿三 九月廿七 十一月十三 十二月十二
  照例素服
  护书三(图三)
  褐色皮质,宽12厘米,长21厘米,打开宽34厘米,三折式。打开后,里面红色皮质。左右两折上方都有烫花,各有一条宽1.3厘米的红色带子。中间一折下面是黑色的袋,上面有一条黑色带子。
  右下方袋子写有:
  万寿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十月初十
  皇上六月二十八
  皇后正月初十日
  不理刑名
  左下方袋子写有:
  忌辰
  正月 二月初七 三月 四月 五月初三 七月 八月二十三 九月 十一月十二月
  照例素服
  护书四(图四)
  宽12厘米,长21厘米,打开宽34厘米,三折式。外面蓝色带花绸布,里面左右两折下面有白色布袋。中间一折下面蓝色绸布绣花,上面白色绣花并有蓝色皮质带子。左右两折上面蓝色绸布绣花,并有白色皮质带子。
  右下方袋子写有:
  万寿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拾月初十日
  皇帝 六月廿八日
  皇后 正月初十日
  左下方袋子写有:
  忌展
  正月初三 初七 十一 十四 二十一 二十三 二十九
  二月初七十一 廿 廿六
  三月初十 拾一
  四月十七 廿九
  五月初三 廿三
  七月初九 初十 十七 廿五
  八月初九 十一 廿三
  九月廿七 廿九
  十一月 十三
  十二月初五 初六 十一 十二廿五
  照例素服
  护书五(图五)
  皮质,暗红色,长29.5厘米,宽5.5厘米,打开宽46.5厘米,三折式。打开后左右上面是墨绿色皮质,下面各有一红色袋子。中间一折上面是红色,下面有一墨绿色袋子。
  右下方袋子写有:
  万寿圣节
  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七月十二日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擎诚皇太后十月初十日
  皇帝六月二十八日
  文武百官俱穿朝服
  中间袋子赫然写着:
  指日高升
  左下方袋子写有:
  忌辰期
  正月初三 初七 十一
  照例素服
  据专家考证,皮质“护书”始于光绪朝,其形制上有西洋的影子。这可能与光绪时期的洋务运動有关。著于清末民初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常见“护书”一词。如《老残游记》第二回:“一个跟班戴个红缨帽子,膀子底下夹了个护书,没命价奔”。而同样描述官场生活的早期作品(如《儒林外史》)则未见。
  唐山博物馆收集到的护书中,唯独护书五,两官皇太后的徽号全在上面。年代至少是清光绪七年(1881年)以前,慈安太后排在首位,慈禧太后第二。其他护书文字都没有慈安太后,都是1881年以后的了(慈安皇太后1881年,即光绪七年驾崩)。另外在右边袋子上方写“万寿圣节”,中间一折袋子上写“指日高升”四个大字,也是较为少见的。这些护书对于研究清代的官制和礼节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责任编辑:金铢)
其他文献
越窑衰落的原因与时间  关于越窑衰落的原因,陈万里先生在1937年出版的《越器图录》中说:“……嗣后忠懿归宋,不复需要此巨量越器之贡进,加以赵宋诸帝,力戒奢侈,禁用金饰,恐怕越器就以这种情况而衰落下去。本来越器的大量生产,以及可以做到这样的精妙,是完全由于吴越王的促进,以后的衰落,又是完全受到政治的关系。而在应用方面,既然仅仅用之于进贡,不是普遍推行之于民众,自然整器之流落在人间的很少。”之所以得
期刊
泱泱瓷国,卓卓风华。瓷器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物质载体。东汉开始,它便沿着丝绸之路,向外扩散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唐代,瓷器贸易从陆路扩展到了海路。宋、元时期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与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海路成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要道。正是因为瓷器在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  19世纪50年代起,日本、菲律宾、埃及等国沿海地区的古遗址中陆续出土一定数量的宋元瓷器。20世纪7
期刊
西藏唐卡艺术有着一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7世纪至14世纪,后期从14世纪至20世纪。前期唐卡主要受外来艺术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外来艺术风貌,而后期则融入了西藏以及中原、蒙古等艺术元素,呈现出浓郁的西藏本土艺术特色。今春某拍卖公司推出的一幅13世纪绿度母唐卡就属于西藏前期的唐卡艺术珍品,展现了十分浓厚的印度一尼泊尔艺术风范,对于研究西藏早期唐卡艺术的风格与题材具有十
期刊
避讳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礼制,大约起源于周代。自秦始皇开始直到清末,避皇帝名讳贯穿整个封建皇权时期,称之为“国讳”。此外,人们在日常交往中还要避各种“私讳”,如祖讳、父讳等,但都不像避皇帝名讳那样具有普遍意义。今天,对于历代避讳制度的考察,已经成为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判断古代遗存如文献、碑版、书画及以文字为装饰器物年代的重要依据。值得指出的是,不同朝代乃至同一朝代的不同皇帝对于避讳
期刊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收藏有三件珍贵的元代青花瓷器,为1985年4月青州市粮食中转库铁路西侧元代墓葬出土。  此墓出土的三件青花瓷器,一瓶、一盘、一碗,为墓葬中常见的器物组合,从胎、釉、造型、纹饰、青花的發色看,处处都表现出元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三件瓷器胎体均坚致细密,较为纯净,局部含有少量杂质,呈铁褐色小点状,胎体从口沿到底部由薄逐渐增厚,玉壶春瓶和碗尤其变化明显。其釉质莹润,白中闪青,口沿处非常薄
期刊
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有十余件清代官窑瓷器。这些瓷器原先收藏于北平文物陈列所,后来几经辗转,由南京博物院调拨给淮安市博物馆。这批官窑瓷器主要由康熙、雍正、乾隆朝生产,这正是清朝官窑陶瓷生产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一个高峰,无论是造型、釉色、彩绘、制作工艺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准。  清康熙青花云鹤八卦瓷碗(图一)  此碗口径14.1厘米,底径5.5厘米,高7.2厘米。碗外壁腹中部绘一圈伏羲
期刊
泰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拔地通天的独特山势,成为王者与上天对话的地方。从部落酋长的巡狩、柴望到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祭泰山以告天地,是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大礼。《说文解字》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故作为国家大典的泰山祭祀,为泰山遗留下众多的祭祀神灵的祭品、礼器,我们统称为“泰山祭器”。因这些礼器多是最高统治者所钦颁,所以它代表着当时物质生产及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无论是造型、色彩
期刊
“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6月30日结束,这场由山东博物馆、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主办的展览,引发了一股关注、了解、研究中国沉香文化的热潮。展览将香具、香料和用香场景同时展出,得到了故官博物院宫廷收藏、景德镇御窑瓷器以及一些高品质私家收藏的支持,展品涵盖了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类别,是中国第一个沉香文化艺术主题展览,也是国内迄今规模最大、展品最多、文物等级最高的沉香文化展。展览模式、展览定
期刊
折扇自明代开始兴起后,其制作和使用主要在南方,并出现了专门制作销售折扇的扇庄。到清代初期,折扇的使用逐渐传至北方地区,清代后期,折扇已开始成为百姓暑天纳凉的普通用具,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和地区出现专营折扇的扇庄,一些古玩店铺也都兼售。清末民国时期,一般城镇百货店铺都可买到折扇,且分多种档次。中高档折扇,其扇骨和扇面制作皆典雅考究,主要为社会上有身份地位者购用,也是文人和藏家纳凉把玩以及馈赠收藏的珍
期刊
曾几何时,拍场上满眼所见皆是看不懂的当代艺术,看不懂还不能直说,怕人笑话没“文化”,恐慌与艺术、市场脱了节,跟不上潮流。双耳听到的皆是动辄千万元的大货,花百十万买当代艺术作品,都不好意思开口。  不说有点名气的艺术家,就是美术院校的学生也市场机会多多的。只要入得名牌美术院校,跟了一个有点名气的老师,还没毕业或者刚要毕业、刚刚毕业,作品立马可以送到拍场待价而沽。如果又碰巧有人买,作品就有了价格有了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