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衍生、竞争合作”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w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衍生 、竞争合作”教学模式以问题为载体,利用青少年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结合互助合作的方式,通过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等主要环节,来更好地理解掌握课堂知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衍生 竞争合作 教学模式
  社会在发展,学生也在发展,所以教学模式也必须科学地发展。美国教育学家索里认为:“任何学习方式都可以看作是问题探究的过程”。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授课时虽然也会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要么是为其课堂教学服务、是其具体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要么就是用来考查学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种方式,并不能给学生机会主动提出问题,也就不可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了。
  “问题衍生、竞争合作”教学模式能够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利用青少年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结合互助合作的方式,通过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等主要环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堂知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问题衍生、竞争合作”教学模式简介
  “问题衍生、竞争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竞争合作”解决基本问题阶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前,教师先针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精心设计相应的问题,列在教学案的“课前预习”中,学生课前通过预习自学的方式解决。课堂上,教师先利用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单独展示问题的答案,由于这些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能解决,对于个别有难度的问题,先学生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评与总结,必要时加以点拨。
  2.“问题衍生”培养探究能力阶段
  经历第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当堂课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知识认真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即“问题衍生”,并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完成“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在探究过程中仍然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意识。
  3.“问题再衍生”培养科学精神阶段
  在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之后,给学生留出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再次打开思维的闸门,大胆提出自己的各种疑问和“思维灵感”,然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讨论,以此来激发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4.“达标检测”检验教学成果阶段
  针对当堂课的基础知识和探究方法,精心设计难度和梯度适中的习题,利用约10分钟时间进行当堂检测以检验教学成果,根据检测情况做出教学反思。
  二、“问题衍生、竞争合作”教学模式实施要点
  1.教师要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第一个环节中的问题是针对当堂课的基础知识设计的,为了便于学生自学,这些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直接性、提示性、连续性等特点。第二环节中,由于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差异性,不一定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结构,按照具有一定思维容量、具有合适难度和梯度的原则来预设问题。
  2.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问、乐于探究,最终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
  传统教学中,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主动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依赖,懒于思考、不愿发问。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不良习惯,我们规定学生课堂上必须提出问题,并做好跟踪记录,定期总结。同时大力表扬和鼓励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绝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
  3.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努力提升自身素养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不可预见性和高度的开放性,教师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很可能难以应对,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广泛涉猎本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问题衍生、竞争合作”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胆挑战,通过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充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魅力,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竞争和合作,学生将会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成为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勃 申继亮 指向问题解决的教育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5):51—53。
  [2]庞丽娟 叶子 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J].教育研究,2000,(7):47—51。
  [3]Robert Glaser 张大捷 译 现代教学心理学认知学习理论及教育环境设计[J].心理科学,1997,20(3):268—271。
其他文献
探究性学习是九年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而地理探究性学习的体现,就在于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学会创新,的探究过程。但是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组织能力等要求较高,因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何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轻松深入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探究的激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生活
期刊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要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失为一种好策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阅读的要义。  高中语文阅读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立人为根本,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和审美体验,扩大阅读视野,才能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和现代意识。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进入创新学习状态的前提,而创新思维则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使学习更有成效。如何将二者巧妙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是至关重要的,现根据教学体会,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变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老师要做多方面的
期刊
摘 要: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永恒的追求。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所谓“高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高效 课堂 有效 教学  一、妙设情境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动力  数学教学活
期刊
实践证明,各行各业均离不开数学,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是新世纪每一位数学老师要思考的问题。所以教学中,我们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把学校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带向社会,指导学生自己先设计,去操作,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使学生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归纳为数学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
期刊
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历史课要设计灵活多样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这就明确提示教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倦为喜欢,变死记硬背为主动探究。  为此,笔者在历史新课改教学中运用了“读、议、练”的教学方式。  一、读,不是语文教学中的专利,在历史教学中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期刊
摘 要:教师要肯下功夫,刻苦钻研,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差异,才能真正设计出一堂好课。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设计 方法 策略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
期刊
摘 要:古典诗词赏析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古诗鉴赏指导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本文着眼于指导学生如何快速并有效地读懂古诗,在思维方法是突破古典诗词鉴赏的三个维度:于信息维度投入关注,于内涵维度深入品味,于想像维度中再创作,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诗赏析 信息维度 内涵维度 想像维度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
期刊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在生物课教学中是最基本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也是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理论知识教学过程和调控教与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实作型评价是使用多种工具或不同形式评定学生的评价方法,通常是在实验教学实际情境下教师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的提升和动作技能的发展等方面的一种评价方式。  近年来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尝试设计完善实作型测验法评价方案(量化工具),取得了一定的实
期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实际,以培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如何让生活真正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的衔接,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值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