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如果想要正衣冠,首先要站到镜子前面。镜子是公正的,它能如实映照出一个人原本的形象。就算一个人固执地坚称自己的领带没有系歪,只要他往镜子前一站,是正是歪一目了然。如此一来,他就只能承认失误,然后改正。 镜子尽管可以正衣冠,却无法映照出人心灵的扭曲。所以,一个人很难察觉出自己言谈举止方面的差错。由于没有一面心灵之镜,出现这种情况也可理解。不过,只要拥有一颗求索之心和谦逊之心,心灵之镜就会随处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如果想要正衣冠,首先要站到镜子前面。镜子是公正的,它能如实映照出一个人原本的形象。就算一个人固执地坚称自己的领带没有系歪,只要他往镜子前一站,是正是歪一目了然。如此一来,他就只能承认失误,然后改正。
镜子尽管可以正衣冠,却无法映照出人心灵的扭曲。所以,一个人很难察觉出自己言谈举止方面的差错。由于没有一面心灵之镜,出现这种情况也可理解。不过,只要拥有一颗求索之心和谦逊之心,心灵之镜就会随处高悬。
身边的人和物,均是自己心灵的映照,是自己的心灵之镜。所有的事物都能折射出我们的心灵,所有的人也都与我们心灵相通。
古代的圣贤曾教导我们:首先,要去除自己眼中的偏见。让我们看待周围的目光再认真一点,让我们倾听别人意见的态度再真诚一点。只要拥有一颗谦逊之心、坦诚之心,周围所有的人和物,就都能成为自己的心灵之镜,将自己言谈举止的正误原原本本地映照出來。
其他文献
《我爱你,中国》的歌词发表于1979年的国庆节前,这天,电影《海外赤子》在全国公映。我在为歌曲《我爱你,中国》作词的时候,正担任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歌舞团创作员,而这首歌的作曲者为郑秋枫,时任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歌舞团创编室主任,这首歌的首唱者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叶佩英教授。 《我爱你,中国》的歌词最早构思于1972年。小的时候,我从父亲瞿道宗(著名水利专家)那里,学会了一首英文歌——《美丽的美国》。2
1919年11月7日,一个灰蒙蒙的冬日星期五的早晨。当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他位于柏林哈伯兰特大街5号的寓所里醒来时,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决定性的转折。从今往后,他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了。不过此时此刻,这个40岁的男人,对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和几个月里将要面临的,甚至直至他生命终结时都无法摆脱的状况尚一无所知。“窥见上帝的秘密”是他的愿望,而像他这样能如此接近大自然奥秘的人,也确实为数不多。但现在,
智者苏来曼·哈拉比,常用一本厚厚的书来作挡门砖。 一天,來了一位严肃的访客,看到书在地上,就把书捡起来。哈拉比说:“把书放在原地。”访客说:“这样对书不敬,不该是智者的行为吧?” 哈拉比回答说:“不知道某一本书对某人有用,就以为对另外一个人也有用,才是对书的不敬。不知道传递知识的方法,并不一定要用书,这是对知识的不敬。”
偶阅《爱因斯坦文集》,看到这样两段话: “有的人只看看报纸,最多也不过再读一些当代作家的书。这种人在我看来,正像一个极端近视又不屑戴眼镜的人。他完全依从他那个时代的偏见和风尚,因为他从来看不见也听不到别的东西。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而且一定是单调无味的。” “一个世纪里,具有清澈的思想风格和优美的
在现有的认知中,科学与艺术相去甚远。科学属于理工科,艺术属于人文学科;科学家往往被想象为一丝不苟、衣着整洁,艺术家则总是不修边幅的形象;科学研究是集体协作、分工明确,艺术创作更多的是内心独白;科研成果通常以公式、符号等形式呈现,高深莫测,艺术作品则比较亲和,一般大家都能懂。概括来说,科学和艺术最大的不同是:科学求真,艺术求美。 但是,一些科学家并不认同科学和艺术的分歧。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
曾向双六(一种棋盘游戏)名手请教获胜的秘诀。他说:“每走一步不要总想着一定要赢,而要想着怎样才能不输。要想到怎么下会输,然后不去那樣下。每一步都要想着缓败。” 这是悟透了之后才会懂的道理。修身、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这是一句看似平常的话。 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心得”,而在于“疑义”。 做任何行当,全身心投入,结局往往是爱上这个行当。情人眼里出西施,而能够跳出来思考,产生“疑义”,挺难。 更难的是,有了“疑义”,能不强装大师,不故步自封,实事求是;更能草船借箭,用他山之石攻玉,因“疑义”而进一步钻研,因“疑义”而更上一层楼,成为真正的大师。
最近,我听了一个社交媒体公司高管的讲话。他说,他们公司对于什么是成功的产品,有一个奇怪的定义。 有两种产品,都算是成功的:一种是上线之后快速增长的产品;还有一种,是上线之后快速死掉的产品。 那什么才算是失败的产品呢?就是那种成又成不了,死又不甘心,通过各种努力勉强活下来的产品。 这背后的道理不难理解:先天不足的产品,靠后天资源喂养,但最终还是没法在残酷的竞争中获胜,还不如早点死掉
最近,有位出版界的朋友对我说,一本畅销书应该合乎几个条件:第一是封面和书名吸引人,第二是纸张和印刷精美,第三是厚度足够,最后才考虑内容。原因是读者到书店选书,经常先被封面和书名吸引才会去翻阅;看的时候,最初注意的则是印刷和纸张,然后估计价钱与书的厚度是否相当,若拿在手上很有分量,就会掏钱买。至于内容,因为在书店没有太多时间翻阅,所以并不重要。 与买书同样的道理,我們择友也经常是先注意相貌、衣
有人曾问著名小说家毛姆,是等灵感到来后写作,还是按自己的计划写作。毛姆回答:“我只在灵感到来后才动笔,但幸运的是,我的灵感每天早晨会准时到来。” 作家是一种风险非常大的职业,我这么说或许有很多朋友不以为然——动动笔写字而已,会有风险吗?其实,作家这一职业的风险,就来自灵感的枯竭。作为职业作家,单靠等灵感,不要说是有所成就,就是吃碗饱饭都困难。如果想以此为业,就要让写作成为自己掌握的一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