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片取标题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m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历四月,窗外春光已是十分绚烂,莺飞草长,景色宜人。与之相反,教室里气氛沉闷。学生一整个漫长的冬季都在备战学业水平测试,好不容易考试结束了,可是等分的日子好像更加难熬,一走进教室,空气都仿佛是沉重凝滞的,与窗外轻巧动人的春光格格不入。
  面对此景,笔者让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用手中的相机或画笔把打动自己的校园一景记录下来,回家以后选出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拟上标题,周一交到班上。
  也许拍照比较省事,也许学生对自己的绘画水平没什么信心,最后交上来的作品全部是照片。笔者把所有作品的姓名擦去,写上编号,在教室后墙张贴展出,请学生选出最喜爱的三幅作品。统计结果,得票最高的几幅作品分别是《等》《偷窥》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第二天语文课上,师生尝试着鉴赏这些作品,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等》获得的票数是最多的,大家觉得这幅作品色彩对比强烈,新生与旧物的对比也很鲜明,标题更是亮点。因为画面背景斑驳破旧,联系当下拆建风气,它的命运可堪忧虑,那么依附
  《等》
  《偷窥》
  《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于此背景的那株幼小的植物,它的明天又会怎样呢?快节奏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大家觉得这个“等”字准确地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迷惘与无奈,这与他们当下的感受是一致的,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票数仅次于《等》的作品是《偷窥》。学生对“偷窥”的理解不尽相同。有学生觉得这幅照片构图由近至远,有一种神秘感,用“偷窥”这个词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这种状态。有的觉得光线的使用有一种怀旧感,对旧日流逝的时光,我们最好也只能悄悄地“偷窥”,不去惊扰。如果换做“看”字,则比较清晰,没有了这种感觉。作者补充,说自己拍照的时候本来想照地上的一个个光圈,突然觉得自己有偷窥的感觉,灵感一来,干脆命名为“偷窥”。
  获得第三名的作品是《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作者捕捉到了同学拍照取景选景时的一瞬间,表情神态里有抑制不住的惊喜与快乐。那是对美的惊喜,对发现的快乐,那是这个年纪应有的活泼与生动。标题告诉我们,最美的春天应该在这里。
  除了前三名之外,大家觉得还有许多作品也非常出色,而好作品的共同点是,不仅画面动人,标题更是为画面增色不少,有时明明相似甚至相同的作品,由于用了不同的标题,感觉就相差甚远。
  还有一组非常相似的照片,取景是满地落英。所以,一个作者就将之命名为“落英”,表达直接也准确;而另一个作者却将之命名为“花瓣与花瓣的故事”,画面仿佛鲜活许多,丰富的故事性流转其中。
  《一起》
  《花瓣与花瓣的故事》
  《一起》画面也很普通,大树根下长了几朵小蘑菇,可是取名为《一起》,那么大树和小蘑菇仿佛就有了人情,相依相生的味道就出来了。
  《绝地之音》这个标题的加入使得作品不但呈现了画面,还配上了丰富的画外音。一块大石头上开出了一朵美丽的小花,艰难的环境里它如何存活?它是在歌唱还是在诉说?这个标题调动了我们更多的感官,使作品内涵丰富。
  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挺著名的例子,有幅画叫《踏花归来马蹄香》,画面只有一匹骏马,并没有花,可是你看马蹄旁蝴蝶环绕,那马蹄上的花香竟然用眼睛可以看得见。
  还有一个故事,宋徽宗赵佶为他的皇家画院挑选人才,出了一道考题“深山藏古寺”。最后的魁选之作并不见寺庙的影子,只画了一个山洼里泉水边打水的老和尚。而有和尚必有庙,和尚年纪已大却还得亲自出来打水,可见庙里香火不旺盛,是一座藏在深山里的古寺。这样想来,这幅作品就比那些画树荫后头露出一角寺庙的画作更加含蓄有味道了。
  我们发现,尝试转换观察的角度,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化作青庄与君逢》
  《毫无特色》
  《化作青庄与君逢》是一幅比较典型的转换观察角度的作品。照片是黑白的,构图很简单,一朵花的剪影占据了右半边整个画面,而左侧是空白。青庄(注:青庄是苍鹭的俗称)在哪里?与花影交接的空白处不正是一只展开双翼,张着嘴的大鸟吗?作者恰恰从没有画面的空白处着眼,发现了一只飞向花心与君逢的鸟。
  获得第三名的作品《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让人联想到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也有点转换角度的妙趣。
  还有一幅作品名字很有特点,叫《毫无特色》。画面是这样的:小小的水池、迷你的假山、袖珍的喷泉,配一段长廊,栽一树桃花,垂一片杨柳,远处是各式的房子充当背景。这样的组合我们极为熟悉,这种布局似乎是景观规划者的心头好,所有新建的小区、小公园都以此为宣传亮点。可是学生偏偏给它起个标题叫做《毫无特色》。不由让我们反思现代人的审美。
  平时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转换角度观察事物,可是要从根本上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还是得独立思考,跳出一般评价标准的束缚,不人云亦云,问问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我的态度是什么?”“我看见了什么?”这是培养自己看问题的关键。
  最后,语言表达很重要,要把自己对照片的理解准确地传递给别人。
  《飞跃春天》这个标题起得很有代表性。一只小鸟正从石头上起跳,对面是一丛绽放的迎春。“飞”“跃”“春天”,这三个词都是对画面的准确描绘,而连缀在一起,又恰能表现小鸟对春天的渴望,非常准确又凝练。
  《微醺》准确地表达了仰头看那枝丫间星星点点的光斑的感受。有学生说改成“醉”,反而有点过了。
  《飞跃春天》
  《微醺》
  有时候也可以在表达的吸引力上动动脑筋,例如《女歌手》和《绝地之音》都是引用了课本上的例子,容易唤起大家的共鸣;又如《偷窥》《毫无特色》这样的题目可以引起别人的好奇心……
  总之,一个好标题往往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拍照如此,写文章更是如此。所以动笔之前,不妨再想一想,斟酌斟酌。
  临下课,笔者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人选一幅有感觉的作品,尝试给它重新起一个标题。标题下面写两句话,说说自己的理由。结果也很有意思。例如,有学生将《等》改为《春之梦》《旧事》;将《偷窥》改为《淌》,理由是:更能表现时光和流水的质感;将《微醺》改为《融化的春天》。将《化作青庄与君逢》改为《花弄影》。将《花瓣与花瓣的故事》改为《倦》,理由是:花瓣们累了,面朝天空,做一个安静的梦……
  笔者被她的理由打动了,也有这样一个愿望,希望学生在这个美丽的年纪也能有时间、有心情躺下来,看看天空,然后做一个奇妙的、丰富的、安静的梦。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8)
其他文献
小说节选课文是学生接触经典、品读经典的重要途径。课文由于选自章回体小说,其故事情节既可独立成章,又与整部小说具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深刻了解文本内容,则需适当引入原著中的关联情节,便于学生从整部小说来了解课文,由此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名著《红楼梦》第三回,原著中第三回借由林黛玉的耳闻目睹描写了贾府概况,教师可以“林黛玉”的视角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一、借黛玉之眼观贾家——粉
期刊
《三国演义》全书120回,呈“20-80-20”的叙事框架。前20回写东汉之乱,后20回写三国归晋,中间80回写三国纷争。每10回一转折是小说叙事的基本方法,即每10回集中描写一人,其余则虚写。  10回~33回写诸侯混战,曹操平定北方(郭嘉遗计定辽东);34回~50回写赤壁之战(关云长义释曹操);51回~73回写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扩展地盘。即与东吴争夺荆州,与刘璋争夺益州,与曹操争夺汉中(玄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不仅要求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而且要求教师注重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学方法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无论课标怎么改变,教学方法都是在课标理论的引领之下的。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应顺应时代,以学生为中心。  一、融情于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阅读课文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我们应该注
期刊
对于诗歌教学而言,诵读无疑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若要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丰富的意蕴,就不仅仅需要对诗歌进行反复的吟咏,还要深入地进行讨论分析。而成功的课堂讨论,与教师的问题设计有着重要的关系。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若能巧妙地进行问题设计,引领学生层层剥笋般地分析探讨,就能带领他们在诗歌的河流里“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雨巷》为现代诗人戴望舒的名作,收录于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这首诗
期刊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人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事物,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事物的本质。在现代文教学中多比较、多归纳,是指导学生最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它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文章有较深的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谛听天籁”板块中的散文名篇。讲授此文,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渐进式阅读的教学方案:粗读课文,把握内容,理清结构——
期刊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朱自清在《国文教学·论教本与写作》中说:“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同时,朱自清先生还认为缺乏“读者意识”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朱自清主张把报纸文字作为写作学习的范文,学生容易从中看出读者与文字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也便渐渐会留心他们假想的读者”。同时他还特别提到书信文体,认为这
期刊
从2013年开始,江苏省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由命题作文向材料作文转变。与去年故事型材料不同,2014年的材料是哲思类的,主要由两个大家的两句话组成,构成有关“青春”“朽”或“不朽”的思辨性话题。“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它来自于法国作家让·克里斯托夫·吕芬。而在英国作家赫列斯特的散文《青春不朽之感》中,开头就说:青年人都不相信有朝一日会死。因为中国人避讳死,所以命题时有所改动,形成了
期刊
《庄子·养生主》描绘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就解牛这一领域而言,庖丁是专家,因为在他眼里,解牛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一场艺术盛宴。连解牛都可以音乐化、舞蹈化,教学不可以吗?梁实秋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梁启超时,说老师上课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们的课堂如何走出刻板,摆脱说教,怎样寓教于乐,给人魅力四射之感?这
期刊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同年级或不同年级(班数较少的学校)同学科教师坐下来,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它既能提高教师的合作精神,还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营造教学科研氛围。那么,如何让集体备课发挥教学团队的集团效应,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集体备课的规则和本质。  一、备什么  集体备课的内容
期刊
在传统认识里,祥林嫂是一个在封建传统道德摧残下具有痛苦人生命运的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形象,这是一个十分有高度和深度的定位,也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评价,然而这是偏于社会政治角度的评论。那么,抛开这一评价,如何从文学角度来评价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呢?如何把这样一个有着传统定论的艺术形象讲出“文学味”,讲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容易让当代中学生可触可感,让90年前的鲁迅作品散发出时代的气息,缩小时空、地域、生活方式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