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淮之上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entOfJXU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这是宋人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山河沦丧,家国残破,虽心有余而力不逮,多少慨叹,化作满腔的忠愤填膺,以词作论,其影响力堪比岳飞的《满江红》, 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以浩然正气。
  于我看来,抖落历史的面纱,这首词最吸引我的却是事物的本体,淮河。
  没有哪条河流像淮河一样充满着玄机和暗喻。黄河是博大的,长江是壮阔的,这两条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有太多的文章为之吟诵,而夹在它们之间的淮河,许多时候身影并不是那么高大,甚至容易受到忽视,就像两扇巨大的铁门,关闭之时,人们只听到怦然的巨响,却看不到两扇门之间的缝隙。
  而淮河,正是夹在黄河与长江两扇铁门之间的那道缝隙。
  应该说,淮河的地位,自古以来就并不低,仅列长江黄河之后,惜乎由于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命运的多舛和身份的尴尬。淮河地处南北文明交汇的要冲,在古代是北方蛮族与汉民族主体交锋的前线,翻开一部中国历史,自魏晋始,淮河一带就经常辟为主战场,南北力量在此达成均势,淮河也不再是一条单纯的地理意义上的河流,而成为界河,成为华夏民族与北方蛮族的分界线。
  这种分界甚至在大一统的时代里仍然存在。淮河以南,是南方,淮河以北,是北方,淮河渐而成为一种文化心理上的鸿沟,一河之隔,区别井然。巧合的是,纯粹从地理学上划分,淮河也成为南北方天然的屏障。沿秦岭淮河一线,冬季日平均温度在0度左右,年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依據这些最重要的指标,淮河以南划归亚热带湿润性气候,以北划归暖湿带半湿润性气候,秦岭淮河也成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巧合耶?命运耶?
  从这个角度看,张孝祥在800多年前写下的这首《六州歌头》,的确带有某种先知或预言的色彩,如禅宗所说的暗藏机锋——长淮望断,淮河截断了南北,截断了风俗,截断了文明,“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站在淮河之滨,怎能不充满历史的怆然与悲凉呢?
  二
  更让世人为之慨叹的是,淮河不仅在历史或文化里象征性地断截了,而且在现实空间里实实在在地断流了。
  由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造成一条原本独自入海的大河,沦为无处可走的附庸。今日的淮河,大部分水量经洪泽湖以下淮河入江水道注入长江,小部分水量经建国后开凿的苏北灌溉总渠注入黄海。可以说,在建国前的数百年间,特别是黄河最后一次夺淮于1855年结束,改经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留下一条淤塞的废黄河水道后,淮河事实上丧失了入海口,浩浩河水在苏皖大地肆意泛滥,“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灾患频发,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曾经诗情画意的淮河,竟成为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真实写照。
  严格意义上说,如今宣称全长约1000公里的淮河,只有上游和中游,而没有下游,在洪泽湖以下已然成为长江支流,与历史上那条单独入海的淮河无法相提并论。某种意义上,淮河也是中国七大河流中唯一没有终点的河流,它在洪泽湖以下就断流了,结束了,消失在跌宕起伏的历史使命和反反复复的地理版图中。
  但淮河毕竟是淮河,它在漫长的岁月变迁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自李唐在江淮地区设置淮南道以来,淮河的印记就深深烙刻在这片大地上。宋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并设两淮宣抚使、两淮制置使等,从此两淮的概念不仅深入人心,更有多种说法。以方位分,淮河以北称淮北地区,以南称淮南地区;以风俗分,大抵以江苏、安徽两省界或运河为界,以东称淮东,或称淮左,以西称淮西,或称淮右;以城市分,安徽省内有淮北、淮南两座城市相对,江苏省内亦有淮阴、淮安两座城市相对。概言之,在今日之淮河两岸,大些的城市有淮北、淮南、淮安,出名的剧种有淮剧,著名的菜系有淮扬菜,淮河文化以它独特的魅力,特别是糅合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包括运河文化的某些特点,绵延渗透在全流域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三
  我将目光落到了一座城市身上,淮安。
  如果说淮河是黄河与长江两扇大门关闭时露出的那道缝隙,那么淮安就是固定两扇门中间的户枢,那道缝隙射出的光有多长,照得有多远,很大程度在于户枢的坚固和灵活状况。
  淮安,寓藏“淮水安澜”之意,光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与淮河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但是,名字的背后,却是一部复杂而纠缠不清的历史,如同千百年来淮河水系的不断变化。
  淮安地区的建城史大致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秦置东海郡,始设淮阴县,治所在今淮安主城区西南码头镇一带,因位于古淮水以南,故名淮阴。两汉沿袭旧制。值得一提的是,西汉初年韩信因战功被封为淮阴侯,其封邑正是淮阴县故地。魏晋时因战乱广陵郡治一度北迁,淮阴替代了扬州,成为郡守所在地,从此跻身府城。南北朝时该地区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一城独大变成双城并峙,今淮安主城区东南,即淮安区位置另设山阳郡,淮阴郡保持建制,但位置摇摆不定,有时迁至古淮水以北,故称淮阳郡。入唐及宋,政治格局进一步变化,置楚州,州治为山阳县,淮阴为县,地位下降。元朝设淮安路,这也是淮安作为历史名词第一次出现,其登场远比淮阴要晚,治所仍在山阳县,同时废淮阴县,改称清河县。明清格局大抵与元相同,淮安路改淮安府,治所保持山阳县不变。
  回顾漫漫两千多年建城史,总体格局是淮阴建城虽早,而地位不断下降,治所又飘忽不定,淮安建城虽晚,地位却不断上升,同时治所基本固定在今淮安区一带。 明正德《淮安府志》极赞其壮景:
  “淮安,为江北一大都会,二城雄峙,辅车相依。跨淮南北,沃野千里,淮、泗环带于西北,湖、海设险于东南,怀维扬而襟吴越,引汝、汴而延齐、鲁,水陆交通,舟车辐辏,诚南北之襟喉,天下之控扼。”
  清朝年间, 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的相继设立,更把这座城市的荣耀推向了高潮。 曾经人烟较少的“闲旷之地”,很快便成为“侨民宿贾,巨室鳞次”的通商大埠,至清乾隆年间达于鼎盛,人口50余万。   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1855年,黄河结束夺淮历史北徙,运河水源锐减,河道逐渐梗塞不通;1872年,江南漕粮全由上海轮船招商局承包海运,运河的地位一落千丈;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更是给赖由运河繁荣的城市致命一击。无论清江浦,还是老淮安城,都不可避免地衰落了,20世纪初清江浦人口已骤减到不足10万,曾经九省通衢的地位一去不返,淮安再次退居幕后,成为近代史上一座默默无闻的城市,空望着枯瘦的大运河水和废弃的黄河故道,留下无尽的追怀和叹息。
  四
  整条淮河,尤其是江苏境内的下游地带,始终在反复多变中矛盾挣扎。也许可以类比黄河,但贯穿北中国的黄河自有一种磅礴伟力,无论河道如何变迁,都具备相对独立的人格指向,淮河则相对柔弱了许多,更为低洼的地势加上南北文化的对冲挤压,决定了在更为强大的对手面前容易迷失方向。
  还是以淮安为例。近一个世纪来,很少有城市像它一样,仅命名上的繁复多变,就难以让人辨清它的身份。
  民国初年,撤淮安府,山阳县改淮安县,清河县改淮阴县。抗战胜利,新四军解放淮阴城,取清江浦简称成立清江市。1948年,淮阴城区与淮安城区合并,称两淮市, 1983年,更名淮阴市,市区设清河区、清浦区,下辖淮阴县、淮安县等11县。2001年,淮阴市更名淮安市,淮阴县更名淮阴区,淮安县更名楚州区。2012年,楚州区更名淮安区。2016年,清河区、清浦区合并为清江浦区。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更名背后,纠缠的是淮阴淮安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关系。孰轻孰重,孰强孰弱,很难有个终极性的结论。《论语》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些年来人们在“正名”方面所做的努力,大概正在于一种心理寓示吧。
  其实,这正是这座城市,包括这方水土在时代变迁面前彷徨无定的真实写照。
  淮河下游的江淮文明,就像时间之上的沙盘,可以摆出漂亮的沙雕,但缺少稳定的根基,在灾患和机遇之间被任意摆布,时而湮没无闻,时而惊艳四座,因此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也无法持久绵延,如同那条失去入海口的河流,随着季节的起伏,呈脉冲式的亢进与衰竭。
  翻开历史地图,淮安以下,淮河沿线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城市,而上游却先后出现过寿州、濠州、临淮、泗州这些州郡乃至国都,这固然跟淮安以下河道较短,沿海成陆较晚有关,但某种意义上,淮河到淮安也就结束了,淮安以下,淮河只是一个若隐若现的地理名词,一种掩盖在岁月和地表的褶皱里,泛不起太多波澜的地理名词。
  五
  天高云淡,冬寒渐远,一座青灰色的城楼出现在前方。
  楼是大名鼎鼎的镇淮楼。位置在老淮安城,今淮安区的中心。
  镇淮楼不算高,城门之上两层堞楼,典型的古城楼样式。看上去不老亦不新,据说始建于北宋年间,显然后来多有修葺。略感意外的是孤零零的一座城楼,周围既没有城墙相连,也没有其他建筑,任凭人们在楼下穿行休憩,原来所处的是一个不大的广场。
  更感失望的是看不到水的身影。察看地图,才知道镇淮楼不仅与里运河有一段距离,更离京杭运河相距甚远,遑论淮河了。镇淮楼原来也不叫镇淮楼,而叫鼓楼,因震慑淮水之需更名。
  我更关心这座城市的水系,没有水,或者看不到淮水的踪迹,再漂亮的城市也是一座废墟,一座又高又大而面目全非的废墟。我看到水系在今天的淮安城依然有着复杂的流向,从南向北,依次是苏北灌溉总渠、京杭运河、里运河,再北是曾经的黄河故道,如今盛满了清水,沿岸有古淮河文化生态公园,最北是沟通淮海地区的盐河。洪泽湖躺在淮安的西南方向,一根粗大的水道蜿蜒东去,流向长江,其余两股绕过城市的边缘,轻轻托其于沁凉的掌心。
  可以这么说,今天的淮安城已迁徙至淮水以北。入江水道在西南摆摆了手随即远去,即使将苏北灌溉总渠当作淮河下游,城市的主体亦在北方。假若严格以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的话,淮安由一个更多偏向南方的城市,变成北方城市了。
  这正是历史的可爱之处。历史是多义的,充满着暗喻和不确定性,何况本来摇摆不定的淮河。在商周先秦时期,在未有淮阴城之前,淮水上下亦有文明产生了。那时我们的先祖还被称为东夷或淮夷,还被中原先进文化所鄙视,如同一叶弱小的扁舟,漂泊在荒芜少人的江淮之间。
  我一直对那个遥远而又神秘的淮夷部落充满好奇与敬意。虽然史书语焉不详,只是说淮夷分布在淮河流域中下游一带,是松散部落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参与过一些战争,后被吴国所灭,对其谱系源流也缺乏记载,但我认为其必是强悍有力的,充满着原始的拓荒意志和尚武精神。尽管当时的生产力还很低下,文明尚处于半开化的状态,但他们的血管里流着不服输的基因,不向自然屈服,也不向先进文明低头,以区区一隅之地抗衡中原王朝长达数百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中留下“夷”这个鲜明的符号,光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这些淮人的后代引以為傲。是的,这片土地上,必然有一些独居特质的东西,吸引着世世代代居住于斯的人们,并潜移默化改变着他们的信仰和性格。
  所以,寻找淮河和淮文化的真正身影要远比我们眼前看到的困难许多。真相消融于时间,故事的主角缺席,如果仅从被现代地理重组得支离破碎的地表分析,便无法得出正确的判断。我们需要一个点,或者一个支点,来撬动这条被无数次夺流、改道、泛滥、灾荒重压其上的河流。
  六
  我离开老淮安城,向它的西北方向,淮安主城区进发。
  主城区的中心正是清江浦。距离老淮安城不到20公里。这两座历史上总是若即若离的城市,如今渐渐归拢在一起。目的地是清江浦楼,另一座淮安的文化地标。
  清江浦楼有两座,老楼在运河南岸,清雍正年间所建,但规制太小,方位偏远,所以后来重建了新楼,地点在里运河的中州岛上。
  当日阳光很好。清江浦楼立在岛的尽头,重檐翘角,高大巍峨,古铜色的壁柱映在森然的蓝天之下,果然好大气派。我在楼下伫立良久,看面前的河水默默东流,泛出粼粼波光,耳边仿佛响起《诗经·小雅》里的声音:“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周围的现代文明渐渐退隐,眼里浮现的是垂野草青,堤岸低平的先民歌唱。
  这里是淮安之行的终点。我想,它的确应该是最合适的终点,没有其他可以替代。
  我原以为楼朝向南方,因为此前见过图片,以为它既然身处运河之中,那条南北走向的运河会决定它的朝向。不想里运河在这里拐了一道湾,将它的朝向轻轻挪向了东方。
  这个轻轻地挪动意味深长,它将淮安,乃至整条淮河的走向重新定位。这座依托运河兴衰的城市,这条多灾多难反复彷徨的大河,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新的取舍了。
  属于运河的一页已经翻过去。淮安,包括淮河之滨的其他城市,不应也不能将自己的命运连系在他人的命运上。如果说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是一张弓的话,那么淮河本身就是一支箭,这支箭射出的方向,是大海。
  也许被长期的水患折磨得失去脾气,也许一直沉醉于观赏运河弯弓的姿态,这条大河竟忘记了要射出那支箭,甚至忘记了回家的路。现在,是要跟过去说再见了。那条长期被割裂,缺乏清晰脉络,不畅达、不独立的淮河已成为历史,在淮安的下游,有着三线并行的蔚为壮观的另一条人工运河——苏北灌溉总渠。
  我多次经过苏北灌溉总渠。那大概是整个中国东部最宽广、最安静的一条大河。笔直的河道,充沛的河水,两岸是连绵的绿树,无边的田野,其丰足祥和,远胜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可惜我没有见到航船。这是一条没有航船的大河,滔滔河水无言流向大海。我希望有一天,这条河不仅能供灌溉水利之用,还能重现当年樯桅林立、千帆竞渡的盛景,在长江和黄河两扇铁门之间,敞开出现在东方的熹光。
  淮安正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长淮之上,它既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又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氯氮平治疗期间心电图校正QT间期(corrected QT interval,QTc)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使用氯氮平治疗的2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检测心肌酶等生化指
红陶青瓷的绝尘风雅  红陶与青瓷特别让我陶醉。我时常透过它们,遥望远古的时光,那里的山脉、水流、风雨,以及幢幢人影,以及奔跑的兽和飞翔的鸟。尤其是渐渐黯淡的红陶,它们生长在新石器时代,甚或更远的深处,以不老的容颜,抗拒一切时光的入侵。那条穿越时空的鱼,一直鲜活在人类的意识流中,或肤浅,或深沉,时常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某个敏感部位,激活沉睡的种子,从春天的田野出发,直奔秋天的枝头,在冬天围炉的遐思中酵
早春二月,我走进旷阔寂寥的九乡大山。麦田河春水潺湲唱着迎客的山歌野调,大拉德的山花姹紫嫣红微笑无声。我心里酥痒难耐,真恨不得狂歌三天。夕阳西下,夜幕急急降临,挟带着
除“胡适博士”外,胡适还有一个著名的头衔——“我的朋友胡适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交际之广和人缘之好。当然,交游遍天下的胡适酒局肯定也少不了,对此有梁实秋的文字为证:“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说到底,就是一种专注的力量。现实中,我们常常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常常勉励年轻人"艺多不压身",谁知到头来只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
艾草艾,念出这个字,如念着一个心仪女孩的名字。一瞬间,芬芳四溢,青葱一片,清凉铺天盖地覆盖了我的原野。艾,简约的、朴素的一个汉字,听着悦耳,看着顺眼,想当初造这字的人,内
墨是中国书画不可缺少的用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墨的生产和使用了。近年从湖北云梦出土的秦代墨块,南京老虎山出土的晋代墨块就是证明。最有名的徽墨创始于南唐,相
正如徐悲鸿喜欢画马、黄胄喜欢画驴一样,黄永玉对荷花情有独钟。黄永玉被称为"荷痴",在其众多绘画题材中,荷花是一个极其具风格且常见的主题,这和他童年时期的生活息息相关。1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颅内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组血管疾病,文献报道[1]其占脑卒中的0.5%。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
目的分析辽宁省大洼县碘缺乏病防治不同时期儿童智力水平。方法在碘缺乏病病区的3个乡4所学校和非病区的2个乡4所学校,以防治前、供应碘盐初期、全民食盐加碘后出生的7~14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