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中国税制》课程教学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文章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中国税制课程教学的不足.阐述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以及教学方法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经济;中国税制;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市场机制的逐步成熟与完善,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中国税制》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会计、电算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中国税制》的教学必须顺应经济形势的发展,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改变以往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使其最大限度地与实际相联系,力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必备的财经理论知识和较高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型专业人才。
一、传统《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方法的弊端
中国税制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很强的前沿学科,管理知识和理念随着经济发展和垒球经济一体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目前高职院校中国税制教学中传统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填鸭式”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几乎整堂课都由教师讲,学生听,记笔记。学生把教师传授的信息储存下来,从课堂到课堂,从教材到教材,即使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教学,还是摆脱不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思维没有个性和创造性。
(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无法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注重获得间接知识的教学方法,忽视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的现象,在高职教学中很普遍,但让学生动手实践、参与具体的企业管理操作的方法却很少。对于目前的高职学生来说,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如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没有感性的认识和了解,就无法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有深刻的认识,不能真正了解学习中国税制课程的重要性,更无法了解中国税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不够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介绍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只充当学习过程中的被动角色,处于屈从的地位,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本应是教学相长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师生之间无互动、无双向交流。学条条,考条条,背条条,忘条条,“高分低能”成为传统教学方法的必然结果。由于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中国税制重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在中国税制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分析、辩论、演绎、推断、归纳和总结,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带着确定教学目的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是一种将现实世界引入课堂以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际或现实问题进行“实践”的方法。中国税制案例教学就是带着一个具体目的在课堂内建立的一个仿真的“中国税制工作现场”,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财务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达到培养学生的财务实践动手能力、熟悉财务理论和认知企业中国税制现实运作等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税制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法
由于中国税制专业课程有着极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征,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小实例,尤其是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人或事,由浅入深地讲解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可以将其与工资薪金计算联系起来,用学生容易理解的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工资薪金问题来解释中国税制中的工资薪金的计算。此外,在中国税制课程的教学中,还注重启发学生关注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中国税制基础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讲授中国税制基本原理时,可以以财务目标为主线,将中国税制的各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财务目标的实现是各项中国税制活动的最终归宿。
(三)实物教学法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成曾经说过:“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经验开始”。在课堂教学上,把一些相关的实物展示在学生眼前,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听”以外的“看”和“摸”的感性刺激,帮助学生立体性地记忆知识。例如:在讲授“税法中的税收征纳管理”内容时,可以将会计工作中涉及的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及会计账簿带到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简单介绍会计的基本操作,如纳税申报表、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会计入门知识。
(四)实践性教学
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会计高级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学过程中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特别要注意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如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业务实习,组织学生进行中国税制业务的模拟实验。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法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二者应相辅相成。中国税制中并非每一个知识点都适用于案例教学,而传统教学方式沿用至今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案例分析与传统讲授有机结合起来。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国税制教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当然,讲授教学并不是指灌输与填鸭式的,而应是诱导与启发式的,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更好地衔接。
第二、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由于中国税制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管理学属性,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会计学、金融学与管理学的有机结合,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税制教师,其知识背景中应至少包括会计学、金融学与管理学等学科的内容,并将这些学科的内容深刻领会,融于一炉,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税制教师。
第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改变了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学形式,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加大信息的输出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知识点,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除能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外,对增加案例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也有重要的作用,如利用多媒体进行中国税制电教片的播放或点击相关的Internet网页的案例等,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但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切忌仅在教学形式上改变,而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致影响应达到教学实质上的升华,甚至未能实现期望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经济;中国税制;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市场机制的逐步成熟与完善,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中国税制》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会计、电算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中国税制》的教学必须顺应经济形势的发展,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改变以往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使其最大限度地与实际相联系,力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必备的财经理论知识和较高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型专业人才。
一、传统《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方法的弊端
中国税制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很强的前沿学科,管理知识和理念随着经济发展和垒球经济一体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目前高职院校中国税制教学中传统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填鸭式”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几乎整堂课都由教师讲,学生听,记笔记。学生把教师传授的信息储存下来,从课堂到课堂,从教材到教材,即使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教学,还是摆脱不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思维没有个性和创造性。
(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无法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注重获得间接知识的教学方法,忽视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的现象,在高职教学中很普遍,但让学生动手实践、参与具体的企业管理操作的方法却很少。对于目前的高职学生来说,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如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没有感性的认识和了解,就无法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有深刻的认识,不能真正了解学习中国税制课程的重要性,更无法了解中国税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不够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介绍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只充当学习过程中的被动角色,处于屈从的地位,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本应是教学相长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师生之间无互动、无双向交流。学条条,考条条,背条条,忘条条,“高分低能”成为传统教学方法的必然结果。由于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中国税制重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在中国税制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分析、辩论、演绎、推断、归纳和总结,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带着确定教学目的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是一种将现实世界引入课堂以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际或现实问题进行“实践”的方法。中国税制案例教学就是带着一个具体目的在课堂内建立的一个仿真的“中国税制工作现场”,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财务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达到培养学生的财务实践动手能力、熟悉财务理论和认知企业中国税制现实运作等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税制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法
由于中国税制专业课程有着极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征,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小实例,尤其是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人或事,由浅入深地讲解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可以将其与工资薪金计算联系起来,用学生容易理解的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工资薪金问题来解释中国税制中的工资薪金的计算。此外,在中国税制课程的教学中,还注重启发学生关注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中国税制基础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讲授中国税制基本原理时,可以以财务目标为主线,将中国税制的各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财务目标的实现是各项中国税制活动的最终归宿。
(三)实物教学法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成曾经说过:“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经验开始”。在课堂教学上,把一些相关的实物展示在学生眼前,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听”以外的“看”和“摸”的感性刺激,帮助学生立体性地记忆知识。例如:在讲授“税法中的税收征纳管理”内容时,可以将会计工作中涉及的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及会计账簿带到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简单介绍会计的基本操作,如纳税申报表、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会计入门知识。
(四)实践性教学
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会计高级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学过程中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特别要注意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如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业务实习,组织学生进行中国税制业务的模拟实验。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法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二者应相辅相成。中国税制中并非每一个知识点都适用于案例教学,而传统教学方式沿用至今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案例分析与传统讲授有机结合起来。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国税制教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当然,讲授教学并不是指灌输与填鸭式的,而应是诱导与启发式的,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更好地衔接。
第二、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由于中国税制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管理学属性,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会计学、金融学与管理学的有机结合,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税制教师,其知识背景中应至少包括会计学、金融学与管理学等学科的内容,并将这些学科的内容深刻领会,融于一炉,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税制教师。
第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改变了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学形式,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加大信息的输出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知识点,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除能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外,对增加案例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也有重要的作用,如利用多媒体进行中国税制电教片的播放或点击相关的Internet网页的案例等,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但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切忌仅在教学形式上改变,而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致影响应达到教学实质上的升华,甚至未能实现期望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