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为官素养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ai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名臣张之洞,在晚清险恶的局势中能够脱颖而出,励精图治,功垂青史,为时人所誉,为史家所赞,为后世所传,其为人、为官之道留给我们许多思考与启示。
  为官之首要:忠正
   张之洞出身于官宦之家,由科举步入仕途,历经学政、翰林院京官、巡抚、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观其一生,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他勤于政事,一身正气,用权不结党,用人不谋私,始终做到心正、言正、行正、身正。
   “公在晋三年,劳顿过度,心忡气喘,须发多白。”“勤于政务,无片刻暇,诗文皆辍笔。”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忠诚勤勉的本色始终没有改变。
   张之洞以国为重,确实做到“不分畛域,统筹全局”,因而得到慈禧“张之洞办事向来实心”的赞赏。中日战争中,张之洞对过鄂境北上御敌各军,无不助赏械,耗资数十万两。山东威海危机,他主动送去快枪一千支,子弹一百万发。山东巡抚李秉衡电谢曰:“公统筹全面,谋国至忠,与人之厚,深钦佩!”
   张之洞病危之际,还写好遗折,做最后一次进谏:“当此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百废待兴,朝廷方宵旰忧勤,预备立宪,但能自强不息,终可转危为安。……”
   1908年8月21日晚,张之洞肝痛加剧,向老友陈宝琛叹曰:“国运尽矣!”转而对子孙说:“勿负国恩,勿堕家学,勿争家产,勿入下流。”并说:“我生平学术行十之四五,政术行之五六,心术则大中至正也。”语毕命去。赤诚之心,可鉴日月。
  为官之胸襟:担当
   张之洞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大变革时代。《清史稿·张之洞列传》说,张之洞“莅官所至,必有兴作”,而且“务宏大”。他努力在激进与保守之间寻求一条稳健的改革之路。
   张之洞为广兴实业,增强国力,可谓绞尽脑汁,不留余力。抓工业,他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和纺织四局,主持、督办修筑芦汉铁路、粤汉铁路、川汉铁路;抓教育,他开办实业学堂并筹划废除科举制;抓军事,他编练新军、建设一支以铁甲舰船装备起来的新式海军,加速了中国军事工业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抓经济,他发行彩票、开铸银圆;抓国防,他维护民族利益、抵御外侮的爱国主张与振兴中华实业的政绩,在客观上于民族和国家既有利,又有功……
   “应省之事必须省,应办之事必须办,应用之财必须用。”这是张之洞求真务实的鲜明特点。张之洞是第一个将电灯引进官署的中国人。第二年,广东商人黄秉常在他的支持下,创办中国第一个民办电灯公司。
   “天下艰巨之事,成效则俟之于天,立志则操之在己。志定力坚,自有成效可观。”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千难不惧,万险不辞。这正是张之洞思想性格、为官品格中最为光彩的一笔。
  为官之境界:善任
   张之洞一贯主张“任人者治”,认为“凡百政事,竭须得人”。他任用部属的首要标准,是人品、才气、气节。他的聚才之心,容才之量,用才之能,护才之胆,令幕僚鼎力佐助,也使他在历次政治风波中有惊无险,在清朝改革进程中声名赫赫。
   当年,梁启超久闻他大名,决定前去拜访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刚一见面,张之洞就毫不客气地要考考这个光绪帝的红人:“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沉思片刻,脱口答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张之洞一听,拍案叫绝。他发觉梁启超的才气与胆略,绝非等闲之辈。虽然,在政见上与张之洞代表的洋务派格格不入,但他不仅盛情接待了梁启超,还资助康梁发起的“强学会”一大笔款子。
   古语云:“能领兵者,谓之将也,能将将者,谓之帅也。”张之洞无疑是后者。
   1884年,张之洞署理两广总督,统筹前线军事。危急关头,他力排众谤,大胆起用爱国老将冯子材。
   此时,冯子材已近古稀之年。以前有人建议李鸿章起用冯赴越作战,李鸿章以其年老力衰未允。可张之洞却认为:“冯虽老,闻未衰;旧部多,成军易:由钦往,到越速;在越久,水土习,用土人,补遣便。将才难得,节取用之。”
   1885年3月24日冯氏率军在镇南关击败法国侵略者,进而攻克谅山等地,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局势,在19世纪中国的对外战争中,取得空前绝后的一次重大胜利。张之洞称“自中国与西洋交涉,数百年来,未有如此大胜者”。
   古人云,荐人于无名之时,助人于落寞之刻。赋闲在家的阎敬铭是位清廉的理财专家。阎敬铭受人冷落的时候,受到张之洞的大力举荐,成为户部尚书,这无疑让他心存感激,也必然会在张之洞做事时予以诸多援助。张之洞在湖北办洋务时,得到阎敬铭的大量资金支持,使张之洞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张之洞用人不拘一格,不避嫌怨,幕中收納了一批奇才怪杰。他主张用人宜破格,提出“勿计年资,勿泥成例,奇杰之士不拘文武,艰巨之任不限疏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才能让人才尽心尽力,发挥最大潜能。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他一生保荐人才300余名,其中不乏在清末民初的政治界、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人士。
   无湘无淮,无台无阁。不分派系,不分畛域,唯才是举,力求道合。时至今日,斗转星移,可张之洞选人用人的胆识和方略,仍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为官之本色:清廉
   张之洞是一个有操守的封建士大夫。他以身作则,还要求各级官员不要接受属吏的馈赠。这样,“于陋规少一分沾润,自必于公事少一分通融”,才能做到公事公办,不徇私情。
   在无官不贪、无吏不肥的晚清官场,张之洞清正廉洁,可谓凤毛麟角。当时,湖广一带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张之洞当皮箱过年——习以为常。”
   更令人为之心折的是,这位封疆大吏以不惜花巨资建学校、工厂和其他设施著称于世,但他绝不利用权势捞钱。张之洞“所到各省,从不用门丁,不收门包,不收馈遗礼物”。督粤时,时逢其50寿辰,为拒绝生日寿礼,他紧闭辕门,不纳贺客;广东海关依惯例每月送3000两规费给总督,他将此款按月存入善后局,用于修建广雅书院及救济灾民;中华名砚端砚停产多年,他支持商人何昆玉开采,收效颇丰。他调任湖北后,商人“寄十方至鄂”,张之洞付“时价每方二十金”;暂署两江总督时,“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张之洞不为所动,反将这位道员“立劾罢之”;他热衷留学教育,经他手派出的公费生无数,但自己的儿子留学,却坚持“自备资斧,不领薪水”。
   《清史稿》本传记载:“张之洞任疆吏数十年,及卒,家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连他的丧事,也是靠门人幕僚送的“赙仪”办下来的。在汉口传教的英国人杨格非曾写下:“张之洞在中国官吏中是一个少有的人才。他不爱财,在这个帝国中他本可以是个大富翁,但事实上他却是个穷人。财富进了他的衙门,都用在公共事业和公共福利上。”
   (责编/彭澜)
其他文献
期刊
时下,不少人都很在意“身份”,特别是有些担任一官半职的领导者,更是把身份看得很重。在他们看来,身份就是地位,身份就是权威,身份就是面子,身份就是荣耀,身份就是价值的体现……在有意和无意之间,身份,成了一些领导者的“商标”和“品牌”,而刻意和彰显身份,则成了某些领导者脱离群众、铺张浪费的一大病症。  为什么这么说呢?自然是因为被某些领导者所在意的那个身份来之不易。众所周知,在中国,身份指的是人的出身
有哲人说:“人之所以长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让我们听得比说得多。”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会听、善听、真听,不仅使人眼界开阔、增知益智,还有利于提高领导能力,提升领导威信,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可见,领导干部学会“听”话,既是必须掌握的领导艺术,更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必修课。  《战国策》中记载一个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故事:邹忌远不如徐公长得帅,但那些有私、有畏、有求于邹忌的人,却众口一词夸他比徐公长得
一名优秀的党政“一把手”,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品德才能,而且在实际领导工作当中,还需要正确把握并妥善处理好以下十个关系。  一是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一把手”既是党政班子的主要领导,又是领导集体的普通一员,其所面临的工作,大多需要靠决策来解决。这就要求“一把手”正确把握并妥善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关键是要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一要坚持集体领导,切忌独断专行;二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积累了复杂的社会矛盾,矛盾尖锐就会转化为社会危机,社会危机得不到有效处理,就会转化为治理危机。中国领导层不缺乏进行重大变革的勇
以权力制衡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需要在制度上有相应的改革。  13年前,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贪污受贿被严惩。这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被严惩的省部级高官,死前曾说:“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对我而言,如同是牛栏关猫,进出自由。”  13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些
2011年1月,一项颇具规模的民间调查,向公众推出了中国建筑的黑名单,肢解中国龙的北京盘古大观、貌似古代硬币的沈阳方圆大厦、蓄意抄袭华盛顿国会大厦的安徽阜阳某区政府大楼、
1.既看发展成果又看发展成本  四川:防止“新官不理旧账”“吃子孙饭”  今年2月,四川省印发《关于改进和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实施办法》,规定今后对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综合考核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成效。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
晏子,即晏婴,春秋时期齐国的上大夫,亦即宰相。晏子颇有治国才能,辅佐国君齐景公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家也较为富足。可晏子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却安于清贫。齐景公认为,晏子简朴的习性与他的官位太不相称,多次借故给他各种各样的赏赐,却都被晏子拒绝了,而且拒绝的理由很充分。  一次,齐景公听说晏子的家境近乎贫穷,甚至到了招待国君使者吃饭都要将一份饭菜由两人分食的地步,很是感慨。在深深自责不
推动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文化产业“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河北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的战略举措。加强创意驱动,是把河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的点穴之策。积极探索以创新创意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实现文化生产力的创新型、集约化发展,对于促进河北文化产业成长为经济支柱性行业、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意义深远而重大。  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