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科书对志愿军入朝细节描述的失误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eph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华师版,人教版,志愿军过江照片,志愿军战歌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0)07—0059—05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照片(图1),经常被一些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书籍、报刊或网站引用。但引用常常出现以讹传讹、与史实不符的现象,笔者发现华师大版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对以上照片和歌词的引用也值得商榷。
  
  
  一、华师大版对志愿军过江照片
  的文字标注有误
  
  华师大版《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下)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选用了图1的截图,图下方注“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按照这字标注,这幅照片应该拍摄于1950年10月19日,照片中的过江队伍也应该是当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中的一支。但事实是这样吗?
  据有关史料记载,1950年10月19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次出兵进入朝鲜的日子。当日13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副司令员洪学智、参谋长解方。根据毛泽东确定的第一时期作战方针,下达了当晚开始渡江,向朝鲜境内开进的指示,部署各部队分别从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辑安等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为保持志愿军行动的隐蔽性,命令中对渡江行动作了详尽的规定,要求各部严格遵守渡江时间,每天部队的渡江行动从晚上18时30分开始,至第二天凌晨4时结束,5时前全部隐蔽完毕。并规定,各部队过江进入朝鲜后,一律采取夜间行军”。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的回忆录写道:“为了达到战略、战役上的突然性,我军采取夜行昼伏、严密伪装、封锁消息、控制电报通讯等一系列保密措施,以隐蔽我军的行动和企图。”
  由此可见,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都是在夜色的掩护下,极其秘密地渡过鸭绿江,绝不可能留下像图1这样清晰的全景式的照片。
  其实,从拍摄者的身份也可以断定这幅照片不是1950年10月拍摄的。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有六个军分别从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和辑安三个鸭绿江渡口,跨江进入朝鲜境内。其中,19日开始渡江的首批部队是第13兵团所属之第40军、第39军、第42军、第38军和三个炮兵师(炮1、2、8师)。10月25日至26日又有第66军、第50军渡过鸭绿江。但这幅照片的拍摄者黎民,是志愿军19兵团所属第64军的政治部摄影组组长。他所在部队并不是1950年10月的首批入朝参战部队。
  据黎民回忆:这幅照片拍摄于1951年2月中旬。当时,黎民所在的部队奉命从丹东九连城处渡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准备参加志愿军总部组织的第五次战役。部队接到过江命令后,很快搭起了便桥,有组织有秩序,日夜兼程地疾速过江。黎民带领电影队、文工团的同志就在岸边渡口处,为过江部队做宣传鼓动工作。一天下午,天气晴朗,当年由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所诞生的某红军团开始踏上便桥,列队过江。望着那戎装严整,逶迤前行的铁流,黎民猛然来了灵感,感到应该抢拍一幅全景式的志愿军过江照片,为历史留下一个不朽的见证。于是,他迅速地选好拍摄位置,就在那“龙头”刚刚踏上朝鲜的三千里江山,而“龙尾”还逶迤在祖国土地上的瞬间,黎民激动而庄严地按动了快门。于是,便有了这张经典照片。
  黎民的回忆是属实的。据笔者查阅的诸多抗美援朝史料得知:
  1951年2月9日 中央军委致电志愿军司令部,指出:“为粉碎敌人之意图,坚持长期作战,以达大量消灭敌人完全解决朝鲜问题之目的,决定在朝鲜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将已经入朝参战和国内准备入朝参战的志愿军部队编成三番,轮番休整、轮番作战。
  2月15日志愿军第19兵团作为第二番入朝部队开始由安东入朝。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兵团下辖第63、第64、第65军。
  其中,第64军在军长曾思玉、政治委员王昭的率领下,于2月16日由安东入朝参战。而黎民所说照片中的“红军团”正是64军191师572团。因此,毫无疑问,这幅照片拍摄于1951年2月,反映的是1951年2月志愿军第二番入朝参战部队跨过鸭绿江的情形。华师大版对这幅志愿军过江照片的文字标注显然是错误的。
  
  二、人教版志愿军过江
  
  导入设计不够严谨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课《最可爱的人》导入框中,也引用了图1,图下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并将志愿军战歌歌词编排在导入语中:“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着这首战歌,奔赴朝鲜前线。”
  尽管人教版对这幅照片的文字标注不存在问题,但其导入语的表述却是值得商榷的。另外,其编排方式也会使一些师生会误以为: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高唱着那首志愿军战歌,像照片中反映的那样“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已经明确,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没有留下像图1那样的全景式照片。那么,1950年10月,志愿军是不是“高唱着这首战歌,奔赴朝鲜前线”的呢?
  当年首批入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军长吴信泉在回忆录中,对从安东江桥和长甸河口江桥分别入朝的39军两支部队过江情形作了如下描述:
  “我们军指挥所的几辆吉普车和一辆中卡驶向鸭绿江大桥的时候,天已黑下来了。我看见一一六师的部队源源不断地开来了。汽车和火炮牵引车轰鸣着,拉着大炮、驮着重机枪的战马嘴里喷着热气,一队队武装整齐、不戴帽徽胸章的指战员们,迈着急促的步伐像一道铁流似的涌向鸭绿江大桥。”“我坐在吉普车里,伸手就可能摸到的鸭绿江大桥……我从车里探出头望去,走在大桥上的队伍非常肃静,每个人都在默默地走着,谁也没有说什么话,但我听出有的战士在数着这座桥有多少步长——从中国到朝鲜只有1500步的距离。车过大桥的中心,也就是两国分界线,我听到车旁队伍中有的战士激动地问干部:‘连长,现在几点几分?
  ‘同志们,记住吧——现在是1950年10月22日晚上8点30分。’”
  “在长甸河口渡江的一一七师部队,在通往渡口的一条公路走了25公里。……马上就要过江了。这次过江的行动,不同寻常,是极其秘密的。在通过江桥时,江边上没有欢送的群众,队伍里也没有雄壮的歌声,只有鸭绿江的日夜不停的流水声在表示欢迎也表示欢送。”第三十八军副军长江拥辉也回忆说:
  “由于是秘密入朝,我们各部出发时没 有惊动群众。没有人敲锣打鼓,没有群众欢送。只有一支部队告别老乡时,走漏了风声,驻地的群众十里八村地赶来火车站欢送。他们有的带着煮熟的鸡蛋,有的带着苹果、橘子……像当年送儿女、兄弟上前线打老蒋一样,亲热地围着指战员,要他们接受他们馈赠,指战员们都婉言谢绝了。当汽笛一声长鸣,列车开动了,老乡们把手中的鸡蛋、苹果、橘子纷纷地塞进车厢。他们用依恋信任的目光盯视着。”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英模徐恒禄回忆说:
  “我们作为首批入朝的部队,当时都是秘密过的鸭绿江。……1950年10月19日下午2点多钟,我们接到入朝作战命令。……天快黑时,我们步行到达辑安车站。……上车后时间不长,火车就出发了。由于按照要求不准大家在车上唱歌,跨过鸭绿江时静悄悄的”。另一位叫彭树祯的志愿军老战士回忆说:
  “我们连是步行过江的,过江地点选在鸭绿江的辑安段。这里江面不宽,水流平缓,过江的桥在水面下,江水从桥面上漫过,当地人叫它水漫桥。我们来到桥前时,天已经完全变黑了,那天月光还非常暗,隔开几步模模糊糊就看不清人了。我们来到江边一句话不说,我和连长带头脱下鞋袜,卷起裤腿,抬脚就往冰冷的江水中踩去,后面的战士们跟着也下了水。过江时大家谁也不说话,毕竟是第一次出国作战,大家的心情都有点激动,黑夜中只看到大家左臂上扎着的白毛巾一晃一晃的,只听到战生们哗啦哗啦的趟水声和驮弹药的骡马打鼻声。”
  还有一位当年的炮二师二十九团的志愿军小战士回忆说:
  “炮车平稳地拖着大炮驶上浮桥。”“正是枯水季节,江水不深,桥长约三四十米,浮桥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我和一班战士坐在炮车上,屏息静神地向上下左右张望……天渐渐地黑下来……桥下的江水,发出汩汩声响……待炮车爬上对岸引桥,猛地加油冲向对岸,立刻左打拐,顺着山下公路沿江边向东驶去。没有红旗,没有口号,没有挥手和笑脸,更没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歌声,只有马达轰鸣和一片寂静。”从以上回忆中,可以看出,第一批志愿军过鸭绿江时,没有唱歌这回事。
  当然,中国政府公开宣布出兵朝鲜以后,鸭绿江边曾经有隆重的欢送仪式。在一部抗美援朝纪录片中,就有辽东军区军乐队演奏歌曲欢送志愿军过江的场面(见图2)。照片中的乐队指挥韩文昌老人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重访》栏目的采访时回忆说,1950年冬天,他作为辽东文工团的乐队指挥曾经在“马市”指挥乐队欢送志愿军过江,主要演奏骑兵进行曲、解放军进行曲还有苏联的一些军乐。韩文昌老人所说的“马市”,就是今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马市村,据一位研究者说,此处曾有过江桥(见图3),可能就是图1照片的拍摄地。
  
  11月30日《人民日报》和12月初《时事手册》半月刊,先后发表了这首歌。由于当时不知道歌词的作者,发表时署名为: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
  
  (四)唱响全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后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旅大市委主办的《民主青年》杂志以《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战歌》为题刊载了该诗。周巍峙发现后连连称赞“战歌”一词用得好,就将这首歌曲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据说彭德怀司令员听了这首歌后非常高兴地说:“就把这首歌,当作志愿军战歌吧。”1951年4月10日《人民日报》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歌名,将其再次发表。从此,这首歌回荡在朝鲜战场,也唱响了祖国大江南北。1953年,在全国开展的群众歌曲评奖活动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获得一等奖。为了给作者颁奖,有关部门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麻扶摇。此后,各种报刊登载这首歌曲时,词作者一律署为“麻扶摇”。
  综上所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诞生过程可概括为:
  1950年10月,歌词初稿问世;
  1950年11月30日,词曲定型;
  1951年4月10日,歌名正式确定。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950年10月,志愿军战歌词作者麻扶摇所在的炮兵1师第26团5连可能唱过“这首战歌”,但在跨过鸭绿江时,不一定是“高唱”,并且其歌词和曲调与后来唱响全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不一样的。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诞生过程来看,首批入朝部队在1950年10月“奔赴朝鲜前线”的整个过程中,不可能“高唱着这首战歌”。而且,黎民在回忆1951年2月拍摄那幅照片(图1)时,也从没有提到过照片中的队伍高唱志愿军战歌。因此,人教版的导入语表述不够准确,编排方式也不够恰当。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应该明确: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作战部队过鸭绿江时,不仅没有留下像图1那样的照片,而且在过江时,既没有欢送的锣鼓、激昂的号角,也不像某些电影中表现的那样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当然,从志愿军入朝行动的气势上来说,用这一艺术化语言描述,是非常恰当的。因为,早在首批志愿军部队入朝之前,通过动员宣传以及连营团层层召开誓师大会,大部分战士已认识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他们群情激昂,自愿报名,请求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尽管他们“跨过鸭绿江”时不一定在形式上“高唱着这首战歌”,但从精神、气势上来说,的确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因此我们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时,不妨将导入语设计为: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这首战歌和这幅照片(如文章开头)会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责任编辑:侯林莉
其他文献
提起地球的自转,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它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但如果让人们对此作出证明,或许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对于人类初次作出的对地球自转的证明来讲,曾发生过下面一个故事。  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他提出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