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病”的范畴,临床上必较多见,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1998年3月~2010年7月根据中医辨证,对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按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类湿性关节炎分类标准,85例患者均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男20例,女32例;年龄22~60岁,平均40.5岁;病程10个月~20年,平均4.2年。关节功能分级:4级6例,3级24例,2级20例,1级2例;病情分期:4级4例,3级27例2级16例,1级5例。对照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18~57岁,平均42岁;病程1~8年,平均4.1年;关节功能分级:4级4例,3级13例,2级11例,1级5例;病情期:4期5例,3期15例,2期10例,1期3例。
治疗方法:治疗组所有病例停用抗风湿类药物,其中10例应用皮质激素,采用递减剂量法撒停,撒停时间50天;全部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的治疗法:以黄芪30g,全蝎10g,蜈蚣2条,地龙20g,白花蛇10g,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以感风邪偏盛者加防风10g,葛根10g,当归15g;感寒邪偏盛加制川乌10g,制草乌10g,杜仲10g,桑寄生10g;湿邪偏盛加薏苡仁10g,苍术10g,麻黄10g,桂枝10g,防己10g;热邪偏盛加石膏20g,知母15g,栀子15g,连翘15g,威灵仙10g,防己10g;加水500ml取汁200ml,日1剂,2次/日口服,取药汁后药渣可外涂患病关节温敷。1个月后,每个月减至服药1周,维持1.5年。治疗组病例不用任何抗风湿类药物。对照组按常规剂量给予抗风湿类西药,乙酰水杨酸片4g/日,分4次口服,泼尼松片60mg/日,分3次口服,疗程同治疗组。两组观察1.5年后评价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关节疼痛、晨僵、夜间痛消失,关节无肿胀,红细胞沉降率、反前对比无进展;②有效:夜间不通,晨僵时间缩短>50%,类风湿因子滴度降低,X线检查病情进展与治疗前期相比不超过1期;③无效: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无明显改善。
结 果
疗效结果:治疗组52例中显效20例(38.5%),有效28例(53.8%),无效4例(7.7%),总有效率92.3%;有效病例起效时间7~36天,平均16天。对照组33例中显效6例(18.2%),有效14例(42.4%),无效11例(33.3%),总有效率60.6%;有效病例起效时间8~45天,平20天。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治疗组服药后有恶心感9例(17.3%),有腹胀感4例(7.7%),均发生在服药的头4天,全部未作处理自行缓解,继续服药治疗。服药期间血压、心率未发生异常变化。服药1个月后查肝、肾功能对照,未发现异常。
讨 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周圍关节的多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其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病理为慢性滑膜炎侵及下层的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60%~70%的活动期患者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目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所有药物,不良反应较大,疗效缓慢,使患者难以长期维持,我们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小。中医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由自身体质虚弱、阳气内虚、卫外之阳不固,风、寒、湿邪气乘虚而入,导致气血阻滞,脉络痹塞,日久而成痹证,治以固其本、祛其邪、佐以活血通络。方中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白花蛇、乌梢蛇、全虫、蜈蚣、地龙、祛风止痉,通络止痛,前人认为有“透骨捜风“之说,羌活、独活、祛风散寒止痛,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制川乌、制草乌毒性大,药性猛,功效亦高,是治疗风寒湿痹证很有前途的药物。诸药配伍应用能有效地抑制类风湿因子,较好地缓解或减轻症状,且能有效地控制或延缓病情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亚.治疗热痹的点滴体会.中医杂志,1988,23(1):23.
2 范成明.蝎轴散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6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7(19):439.
3 蒋明,等.风湿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881.
4 王永炎,等.中医内科学.痹证,1997,6(1):351.
资料与方法
按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类湿性关节炎分类标准,85例患者均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男20例,女32例;年龄22~60岁,平均40.5岁;病程10个月~20年,平均4.2年。关节功能分级:4级6例,3级24例,2级20例,1级2例;病情分期:4级4例,3级27例2级16例,1级5例。对照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18~57岁,平均42岁;病程1~8年,平均4.1年;关节功能分级:4级4例,3级13例,2级11例,1级5例;病情期:4期5例,3期15例,2期10例,1期3例。
治疗方法:治疗组所有病例停用抗风湿类药物,其中10例应用皮质激素,采用递减剂量法撒停,撒停时间50天;全部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的治疗法:以黄芪30g,全蝎10g,蜈蚣2条,地龙20g,白花蛇10g,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以感风邪偏盛者加防风10g,葛根10g,当归15g;感寒邪偏盛加制川乌10g,制草乌10g,杜仲10g,桑寄生10g;湿邪偏盛加薏苡仁10g,苍术10g,麻黄10g,桂枝10g,防己10g;热邪偏盛加石膏20g,知母15g,栀子15g,连翘15g,威灵仙10g,防己10g;加水500ml取汁200ml,日1剂,2次/日口服,取药汁后药渣可外涂患病关节温敷。1个月后,每个月减至服药1周,维持1.5年。治疗组病例不用任何抗风湿类药物。对照组按常规剂量给予抗风湿类西药,乙酰水杨酸片4g/日,分4次口服,泼尼松片60mg/日,分3次口服,疗程同治疗组。两组观察1.5年后评价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关节疼痛、晨僵、夜间痛消失,关节无肿胀,红细胞沉降率、反前对比无进展;②有效:夜间不通,晨僵时间缩短>50%,类风湿因子滴度降低,X线检查病情进展与治疗前期相比不超过1期;③无效: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无明显改善。
结 果
疗效结果:治疗组52例中显效20例(38.5%),有效28例(53.8%),无效4例(7.7%),总有效率92.3%;有效病例起效时间7~36天,平均16天。对照组33例中显效6例(18.2%),有效14例(42.4%),无效11例(33.3%),总有效率60.6%;有效病例起效时间8~45天,平20天。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治疗组服药后有恶心感9例(17.3%),有腹胀感4例(7.7%),均发生在服药的头4天,全部未作处理自行缓解,继续服药治疗。服药期间血压、心率未发生异常变化。服药1个月后查肝、肾功能对照,未发现异常。
讨 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周圍关节的多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其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病理为慢性滑膜炎侵及下层的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60%~70%的活动期患者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目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所有药物,不良反应较大,疗效缓慢,使患者难以长期维持,我们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小。中医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由自身体质虚弱、阳气内虚、卫外之阳不固,风、寒、湿邪气乘虚而入,导致气血阻滞,脉络痹塞,日久而成痹证,治以固其本、祛其邪、佐以活血通络。方中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白花蛇、乌梢蛇、全虫、蜈蚣、地龙、祛风止痉,通络止痛,前人认为有“透骨捜风“之说,羌活、独活、祛风散寒止痛,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制川乌、制草乌毒性大,药性猛,功效亦高,是治疗风寒湿痹证很有前途的药物。诸药配伍应用能有效地抑制类风湿因子,较好地缓解或减轻症状,且能有效地控制或延缓病情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亚.治疗热痹的点滴体会.中医杂志,1988,23(1):23.
2 范成明.蝎轴散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6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7(19):439.
3 蒋明,等.风湿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881.
4 王永炎,等.中医内科学.痹证,1997,6(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