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贷中西差异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z8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克夏银行的拆分命
  2011年10月4日,比利时、法国、卢森堡三国政府联合宣布了对德克夏银行(Dexia)的分拆方案,这家大型跨国金融集团在遭受2008年袭来的金融危机重挫之后,终于顶不住第二波的欧债危机冲击,成为欧债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家银行。
   德克夏银行从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总资产从1860亿欧元飞快上升到6046亿欧元,累计增长2.25倍,年均增速达12.5%,保持着西方银行少有的持续扩张,也曾在2010年“财富500强”中排名第49位,经营业绩可谓辉煌。但为何又急速地转为衰败而被分拆呢?这由其经营方式使然。
   德克夏银行带着西方银行的基本特征,在其存贷款业务的数据上表现得特别鲜明充分。其2005年至2010年期间的经营指标,在总负债结构中,存款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18%-23%之间;其他负债中,同业拆借占18%-33%,债务凭证占29%-38%,其余有次级债等,除了危机的这几年,各项负债基本稳定在一定的区间里浮动,变动的幅度不大;第二,贷款不少,贷存比极高。从2005年至2010年,贷存款比分别达到197%、195%、191%、322%、293%、283%。这是一个极高的比率,甚至已成倍于西方银行的一般控制额。
   截至2010年末,按照该行23%(存款比重)×283%(贷存比)=65%的计算,即该行65%的资金都集中用于贷款业务上。问题在于,该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信贷资金并不完全通过存款资金取得匹配平衡,其流动性主要依赖于资金总量的平衡,命运也就系在市场融资上。一旦遭遇金融动荡危机,必定首先冲击同业市场,当各银行纷纷捂紧口袋,借新还旧难以为继,并使资金价格走高,这种高杠杆支撑赢利的经营方式就十分艰难。正是在资金成本高企与流动性缺口双重打击下,德克夏银行风险连连,不得不乞求政府的干预处置。缺乏存款或许正是西方银行流动性脆弱之处。
   西方银行在存款缺乏的情况下,依然热衷于贷款,能将银行的贷款功能发挥到极致,这种经营方式源于何种经营机制呢?依中国的银行看,德克夏银行的风险本不该发生,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绝然不同,中国的银行以存定贷、贷存比受限,无论如何生不出这类风险。问题的核心回归到存款,而揭开中西方银行经营差异的钥匙正是存款。
  存款一直是银行最重要的负债之源,决定着经营规模、实力和方向,垒筑起经营的基本平台。在中国,存款有多大银行家的舞台就有多大,也铸就了银行的命运,别无哪项业务敢与其重要性、基础性争高下。进入现代社会的银行,依旧眼巴巴地盯着存款,恭恭敬敬地服务、守候着存款人,何况存款背后牵连着一个数亿国民庞大的社会呢。
  可西方银行的经营方式不一样,尽管西方强国财富比我们更多,但西方商业银行存款却不比中国的银行更多,这是症结所在,也是导致经营方式与监管政策差异的根本原因,经营风险与赢利模式就大相径庭。
  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是存贷汇,中外银行同宗,大小银行同源,差异不会过大。有人说,西方银行不愿意放贷,以服务为主。这是外行之见,或只从数字上做个想当然的推断,并不了解银行运作之门道与经营本性。
  从宏观看,不放贷款何以创造货币乘数?何以资产证券化?从微观说,不贷款何以满足客户信贷需求?西方企业同样依赖贷款,信贷让银行获利,并派生存款,只是中外银行创造存款的路径、效果各异罢了。正是存款的种类、数量与比重不同,贷款方式、结构与处置不同,造就了中西方银行不同的经营方式,业务产品、赢利模式也就这样形成了。
  当然,风险观亦不同,西方模式下流动性风险最大,尽管对于个别银行经营而言,资金平衡远比存款平衡更容易,它有发达灵活的金融大市场支撑。但是,一旦大危机袭来时,系统性风险的杀伤力更大,一荣俱荣、一败俱败,在美欧金融危机中充分地显现出来,而德克夏银行就是最先崩裂的最薄弱的那一环。
  
  西方银行存款的缺失
  经营方式是资本对市场资源与需求做出的选择,就银行而言,存款起着决定性因素。存款的稳定性与结构、存款的规模与期限,赋予银行不同的经营命运,形成银行间经营方式差异的根源。
  个别银行存款增量上不去,这是它自身的竞争力问题;当所有银行存款都不多,就是市场方式本身特征。在中国,无论中外资银行都在拼命地追逐存款,否则一切皆空。
  不妨比较一下十家国际大银行的存款余额。据披露,截至2011年6月末,工商银行20274亿美元、汇丰银行13190亿美元、摩根大通银行10487亿美元、美国银行10384亿美元、瑞士银行10024亿美元、巴黎银行9726亿美元、桑坦德银行9569亿美元、花旗银行8663亿美元、富国银行8536亿美元、巴克莱银行7366亿美元。不难发现一个显著特征,工行与西方大银行之间的存款余额是一种倍数的关系。
  存款增量不多、增速不大,也是西方银行的特征。据对十家欧美大型银行的数据分析,2006年至2010年五年中,半数银行的存款年均递增在10%以下,也有负增长的;少数银行在15%-19%间,主要形成于收购并账因素。例如,巴黎银行在2009年收购了比利时富通银行,使得当年存款余额增长46%,并一跃成为欧洲存款第一大行。对比之下,中国银行业从2006年至2010年间,存款余额从30.0万亿元增加到73.3万亿元,年均增长28.8%,年递增19.6%,每年都呈现两位数的增幅,直接推动了银行规模的扩张。
  西方财富多而银行存款不多,是银行未重视吸收存款,还是客户无意愿存款?这是一个国情问题,更是市场本身的特征:一定是存款被其他金融渠道分流之故,一定是银行利率不能满足存款人需求之故。显然,过大的中西方银行差距表明,不同的资金来源必定形成不同的经营方式,中国银行业负债的扩张由存款引发,而存款少的西方银行业务一定开辟金融市场。
  
  存贷款资产占比不高
  我们选择欧美十家国际大银行,对其2011年6月末存款、贷款比重的分析可见,在西方银行资产结构中,信贷资产比重普遍不高,一般只占25%-55%左右,而投资、交易类及衍生品资产的占比不低。在西方银行的负债结构中,存款比重一般也不高,也只有21%-55%左右。
  在存、贷款难以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银行的经营空间一定转向投资交易市场服务领域伸展,从金融衍生品市场寻找出路,其他业务的比重就显著提升。金融衍生品、回购款项、应付债券类业务的比重大,这是西方银行在资本趋利下必然的市场选择,经营也趋向复杂化、多样化。
  对比中国的工、农、中、建四大银行,截至2010年末,存款占总负债比重分别为88.2%、90.7%、77.1%、89.8%;而贷款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49.2%、46.3%、52.9%、51.1%。这样的资产负债表结构中,业务种类自然单纯,在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下,银行业务领域及经营模式反倒变得十分简单,经营风险涉及的范围更窄。
  应当清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是社会金融需求与金融监管政策的缩影,尽管各家银行有所选择,但在市场规律面前首先是适者生存。对比之下,中西方银行经营范围的差异在存贷业务之外,中国的银行选择经营空间的余地不大,而西方银行全方位介入市场,进入衍生品、证券投资领域,扩大了三分之一的业务市场。这可是个经营大空间,既创造中间业务收益,也形成了各自差异化的经营特征。
  
  存贷比差异
  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披露,2009年世界银行业的平均贷存比为87.35%,其中,东欧最高为114.58%,西欧98.38%,北美79.45%,亚洲77.61%等,这是美国金融危机泛滥中的数据。而在2008年危机刚露头时,全球平均贷存比更高,达到103.74%,比2009年高出18.76个百分点,其中,西欧121.02%,北美100.29%,东欧111.71%,亚洲85.04%等,更真实地反映出国际银行业中贷款业务的重要地位,也表现出西方银行强烈的贷款欲。
  金融危机中北美的银行贷存比下降20.84个百分点,西欧的银行下降22.64个百分点,降幅极为罕见,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必然收缩贷款,引起整个市场货币与信贷的紧缩。
  从对欧美十大银行的贷存比分析可见,西方国际大银行贷存比整体较高,尤其欧洲的银行,如桑坦德银行、巴克莱银行、巴黎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持续都在100%以上,早已固化成一种经营方式。如此高企的贷存比令人咋舌,贷款早已将存款透支殆尽,资金敞口很大。显然,这种经营方式在中国市场上不允许、行不通,在中国,《商业银行法》规定了贷存比75%的上限,银监部门依法进行严格监管。
  其实,贷存比只是一个中国概念,西方国家并无此项监管限制,存款准备金亦不高。银行贷款只需资金的平衡,无需存款的配比,贷款规模不受制于存款,只受制于资本充足率等风险内控制度。因此,欧美商业银行具有充分的贷款自主性,它们更着眼于把握整体的资产负债表,在信贷市场上更加灵活,并与多种业务贯通起来,没少放贷款,也没少收利息,更带来了其他收益。
  
  贷款的市场切入点差异
  简单地从贷款户类别作区分,中国的银行多发放工商企业法人贷款,西方银行多发放个人贷款,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这种鲜明的反差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市场根源。记得1992年,当我第一次听说花旗银行信用卡收入占业务总收入过半时,大惑不解,诧异得猜不出谜底。那时,中国的贷款姓“公”不姓“私”,没有开办个人贷款,银行支持经济发展等同于对企业放贷,教科书也如是说。如今走过了20年改革之路,当中国的银行个人贷款慢慢地提升到二成比重时,人们渐渐地认识了西方银行。
  西方市场经济的基本动力是消费,而中国经济中生产投资驱动力更强,不同的动力源,导致银行信贷对经济的接入点不同,贷款品种、期限、数额及贷款人各异。从中美大型银行生息资产的对比中可见,2010年度美国大型银行对公司类的贷款只占17.23%,而中国的银行对个人信贷业务只占15.07%,恰恰相反。贷款切入点至关重要,一方面反映了两国银行具有不同的经营方式,另一方面反映出银行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功能的差异。
  从一般市场原理分析,消费类贷款是启动市场的重要杠杆。当信贷从消费端切入市场,资助了消费者购买商品,使产品得以完成向商品的有效跳跃。其意义,使商店回笼资金,继续向生产企业订单,体现由市场需求推动企业组织再生产,形成良性的循环。在这种由消费决定生产行为的市场模式下,政府总是惯用推动、扩大社会消费来组织推进经济的发展。除了信贷功能,银行还创造信用卡等透支工具来推进国民的消费需求,从中收获到佣金等收入。
  而当银行贷款从生产企业环节切入时,形成了另一种再生产模式。尽管企业向商店销售产品,最终经由消费者购买后,完成生产到消费的循环,但生产并非直接决定于市场消费。企业得到贷款容易盲目地扩大生产能力,形成产品库存积压,而当政策仍然不断导向银行放贷支持生产时,信贷效率必受影响。
  西方银行经营特色
   市场有神灵,天无绝人之路。缺少存款的西方银行,贷款业务一样顺风顺水,有滋有味;表面看贷款业务似乎温存,骨子里如虎似狼,显露出银行经营的本性。它们遵循着自己的游戏规则,建立起西方银行特有的经营秩序,几百年传承至今,自有经营之门道。
   不是银行存款少吗?监管当局从来不以贷存比设限,也不对信贷规模指标控制,于是,商业银行贷款解脱了存款数量的硬约束,只需把握住银行流动性比率即可。尽管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有严格的监管,但市场同样创造出资产证券化工具及多种销售渠道,能将贷款转化成其他形式的金融产品,银行随时将过量的贷款销售到金融市场中去。
   金融市场有两大服务功能:其一,为融资者服务。提供筹融资过程中的信贷、结算、发债、上市等各种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种种金融需求。其二,为投资者服务。提供交易平台、渠道、产品和工具等各种金融服务,满足分配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使存款人收获利息,使投资人收获红利,从生产中分得一勺羹,得到财产性收入。
   而金融机构也从服务中获取各种利差及服务费收入,实现金融资本的增值。就银行经营而言,前者主要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提供对客户的贷款类服务;后者是为客户提供存款及资产管理类服务,并贯通信贷、股市、债市、保险、信托及实体公司等投资市场,其产品自然离不开各类虚拟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只有保障融资者与投资者各得其所,互利共赢,才能保护双方参与的积极性,形成稳定持续的金融循环,促进经济与社会的繁荣,才有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缺少后者,难有融资;缺少前者,难以分润。
   中外经济都依赖银行创造货币,商业银行都在放贷中派生存款。信贷功能从来都是银行基础性核心功能,许多种类的中间业务出自于信用,源于信贷功能延伸出来的服务。因此,尽管西方银行存款少了,银行绝不会冷淡贷款这道主菜。
   没有贷存比监管的限制,银行贷款发放的更多。对照2009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巴黎银行、桑坦德银行和美国银行等欧美贷款大银行,能够得出一个鲜明的结论:它们的存款远不及工行多,但贷款余额都超过工行,使人不能不感受到西方银行更强烈、更旺盛的贷款欲。是什么机制驱动?一方面西方拥有庞大的实体经济,企业离不开强大的信贷杠杆支撑,银行方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另一方面,在西方成熟的市场机制中,多元化的投资市场依赖于金融衍生品等交易来维系。只有持续不断地将贷款转化为金融衍生品,金融市场交易才能繁荣,得以满足各类投资者需要,银行的经营才灵通,作用与功能才灵现。
   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等有效路径,得以保障贷款业务的持续性。出售贷款或资产证券化是西方银行惯用的、灵活便利的经营技法,也是一条有效减少贷款余额的后门,并有效贯通了银行与金融市场,使其在有限资本下得以不断地放贷。
   第一,迫于对资本及风险等监管要求。一旦贷款额超过资本充足率、流动比率等风险监管指标要求,银行可随时将过量的贷款从多渠道有效地排放,抛向金融市场。第二,迫于满足客户新贷款的需求。只有保持贷款流量,才能稳定留住客户。西方银行崇尚客户至上,尽力地满足客户要求,不轻易说“不”。第三,迫于内控管理的要求。例如,当对某行业授信额度已经用完,但该行业中有重要企业提出贷款需求时,银行一般采取将现有贷款卖出,腾出额度来再发放该行业的新贷款。第四,基于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需要。经营中常遇到高收益的市场新机会,当新贷款、新业务的比较收益更高时,自然会卖出老贷款去追逐新机遇,以求良好的财务收益。另外,银行也常采用打包处理贷款资产的办法,将一些期限、质量不适合继续持有的贷款卖出,以改善信贷资产结构。
   由于西方银行具有便利的卖出贷款渠道,因此,不能简单地依据资产负债表中贷款余额的数量与比重,据以证实银行对贷款的情绪,更应当查看贷款累计发放额,以及通过资产证券化渠道及卖出贷款的数额。对以上三种因素进行综合统计评价,才能真实地表明一家银行信贷功能的强弱与偏好。
   许多银行经营定位于投资与交易类业务,形成它们差异性专业经营的优势。例如,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的投行业务在业界形成品牌特色,它们的交易性和衍生金融资产都占总资产的40%以上,成为各自经营定位的特征。西方银行账户少、存款少,无疑核算量少,银行无需建立庞大的负债业务系统架构,却开辟出丰富多样的业务功能。服务中介使银行与市场的关联度更紧密,在经营中更加关注金融市场,通过投融资等渠道,大力开展企业顾问、资产财富管理等业务。
   这种市场敏感度表现在:第一,银行自身的信用评级至关重要。信用等级直接影响其投融资业务交易成本。信用等级高的银行,发债、融资等成本更低、更易,银行衍生品销售价格相对高些,市场更信任而便于销售,而信用等级低的银行却相反;第二,对资金市场波动极为敏感。正因为银行存贷款资金缺口依赖于市场获取平衡,市场资金松紧度及利率浮动幅度,都将直接影响其流动性和经营利润。
  这些西方经营的机缘特色,开辟出一个广阔的经营天地,同样的传统银行,却有不一样的灵性。当然,这种经营方式作为西方国家金融制度下特定的经营套餐,需具备成熟的市场条件。
  必须有一个发达而完善的金融市场,市场拥有丰富的产品可供选择、参与者有资格认定、有公平的定价机制、有通畅的交易渠道和灵活的交易系统;有强大的征信评级的体系,能对销售者评信,能公正合理地定价产品,为其进入市场创造基本的条件规则,市场信息透明,保障投资者的基本权益;有资产证券化的工具与路径,只有金融衍生品源源不断地进入交易市场,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经营的兴旺市场,使参与者各得其所;有多元化的机构来消纳金融产品,包括各种金融机构、投资渠道、证券基金等,它们既是承载者,也是组织推动者。
  当然更离不开严厉的金融监管者,以及律师、会计事务所等咨询服务中介机构,需要严密的制度体系与诚信的市场道德基准。缺少这些基础因素,市场一天都难以维持,这正是西方注重规则与诚信的原因。
  
  中西方经营方式并轨
  贷款分为“发起-持有”、“发起-分销”两种经营模式。前者将持有贷款作为服务客户的基础,借以扩展其他的各种金融服务;后者将贷款当做商品,随时可卖出以收取中介服务费。各国的商业银行经营文化不同,美国的银行更具有后者的特征,欧洲的银行倾向前者,而中国的银行贷款则是完全持有。
  当然,美国的金融危机,正是过度地分销而聚成泡沫。随着新金融监管制度的实施,这种以结构性产品和衍生型产品为主,不断追求高利润率的经营模式也在改变,资产证券化的速度在减缓,信贷流向前者回归。危机的教训深刻地影响着全球银行业的发展方向,需要指出的是,金融衍生产品属于中性的金融工具,危机并未改变其属性与功能作用。银行经营方式从来不按传统与现代划分,只有各国监管政策、市场化程度之区别。
  中国的银行在境外设立机构,当然按照所在国的监管要求与范围经营,如同西方银行进入中国,本土化之后才有生命力、竞争力。
  例如,外资银行在中国一定会大抓存款、大设机构,因为丰富诱人的存款是经营货币最重要的资源,2009年存款余额增长25.35%,2010年增长高达44.71%,不少银行存款翻番。又如,据披露的30家外资银行的平均存贷比,2009年时高达149%,2010年降为102%,2011年达到75%的监管限定。这就叫入乡随俗,适者生存。
  西方重要的资产管理、投行、衍生品等业务,其市场要素在中国尚在形成过程之中。例如,资产证券化之路仍坎坷难行,问题卡在宏观调控指向的信贷规模上。由于贷款严格受到货币政策控制,银行不得随意突破,资产证券化等渠道具有避规模之嫌,自然难以兴起。
  这就出了个经营难题:在银行经营货币的范围、渠道及产品有限的金融环境下,何以增加利润?在一个缺少金融衍生品市场渠道的格局中,信贷之外的富余资金,只能进入债市及同业市场,购买企业债、金融债及国债等,更多存款资金被存款准备金、各种央票等吸纳,因此,银行头寸反倒紧张,时有周转之困。
  简言之,在西方是存款少的经营方式:市场机制强一些;在中国是存款多的经营方式,政策机制强一些,银行与监管总是随着存款起舞。
  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中,有多种因素必将改变现有模式,第一,假如存款规律改变了,存款增量变得少了,以至不足以维系贷存比的底线,影响到了信贷支持经济的功能,贷存比控制的经营模式势必随之动摇和瓦解;第二,商业银行发展中资本金短缺之困境,也将促使监管政策的调整改变。打开这条溢出贷款的关键通道,便可从容地纾困;第三,金融国际化进程将推动银行进入衍生品交易市场。中国银行业在这个巨大的全球市场中,不能两手空空,总做局外人。这事关一国银行的职责,你不去创造并将本国衍生品推向国际市场交易,就只能去交易国外的衍生品。当然,改革需要时间。发展中国未来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会采用管制贷款的消极方式,定会采取开放渠道的积极措施,来启动市场。
  中西方银行的模式何时会并轨?近期很难,但在未来五年到十年定会启动,金融市场环境是决定性因素,创造完善的市场机制不易。当然,外部的市场因素变动很快,例如,银行存款多的状态不一定能持久,这由存款人说了算,银行说了不算。原先美国银行业存款也不少,20年后变了,它的改变并非因利率市场化驱动,而是国家向金融化演进所至。
  作者为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
其他文献
9月22日,须眉皆白的印度总理辛格少见地出现在一次电视讲话中。“作出艰难抉择的时刻已经到来,为此我需要你们的信任、理解与协作。”他说。  受到全球经济放缓和国内体制僵化的影响,印度的经济近来饱受困扰——增长率逐年降低、通胀和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主权信用评级濒临降级,等等,外界强烈要求印度实行经济改革的呼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不绝于耳。  21年前,时任财政部长辛格果敢地打开了国家封闭的经济大门,为印度
期刊
早在十几年前,比尔·盖茨就曾断言,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将是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而我们的一些银行家也认为,商业银行未来的最大对手,将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互联网形态等。  如果只从技术层面理解金融,相对于传统银行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产品交付以及风险防范方面,都具有优势,其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形成冲击是在所难免。  但在各国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都居于比较特殊的
期刊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的第二年,恰逢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际上,美国经济复苏并不稳固,欧洲仍然深陷经济衰退和债务危机的泥潭。国内方面,出口增速因外需减退而大幅下降,消费的启动又难以在短期内有成效,经济增长减速已是各方的共识,金融体制改革中累积的各种矛盾不断放大:民间借贷静水流深,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社会各界频频质疑国有企业的效益增长等。  在此背景下,政府和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应对,包
期刊
自9月13日至今,在宣布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一个月之后,美联储似乎还未正式开始从市场购买债券的计划。这会否是一个弹性版的QE?  不同于QE1和QE2,此次美联储只公布了每月要采购400亿美元抵押支持债券(MBS),但没有公布计划执行的时间区间和采购的总规模。人们既可以理解为可多可少、可长可短,也可以理解为伯南克下决心无上限买债,直至出现理想的就业复苏才会收手。至少在最近一个月里,
期刊
进入今年最后一个季度,牵动人心的中国外贸形势出现诸多微妙变化。这从正在广州举行的第112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秋季广交会)上得到了印证。  10月15日,本届秋季广交会开幕第一天。116万平方米的广州琶洲馆聚集了5万多名来自全球的采购商,展厅里熙来攘往,人头攒动。前三季度中国外贸形势寒意袭人,而此刻此处则是一片经贸“小阳春”景象。  据组委会估计,本届秋季广交会共三期展览,将有全球采购商21
期刊
10月国庆长假刚过,重庆市地税局的税管员就忙碌起来了,有的区县甚至实行全月无双休日制度,以加强征税工作,其中就包括对正在试点的个人住房房产税的催征。  今年10月,是重庆实行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以来的第二个征税期。按照规定,该市主城九区范围内拥有独栋商品住宅和新购高档住房产权的纳税人,须于当月底之前主动申报并缴纳个人住房房产税。  与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忙碌”相比,重庆市税务部门所征得的房产税收
期刊
当前中国互联网领域正经历一个行业整合及价值再挖掘的过程,我们认为,有六个催化剂将推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微博的货币化  中国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社交媒体之一——新浪微博迄今已吸引了超过3亿注册用户。有趣的是,新浪微博达到1亿用户数只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比任何对手此前的步伐都要快。  就用户活跃度而言,新浪微博是中国排名第一的微博服务,其每位独立访客的日浏览页面数为12页,远超腾讯微博。然而
期刊
姚远(化名)今年7月硕士毕业。三年前考研时,她将专业方向由桥梁改成了隧道。  她所在的同济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建筑专业的60名硕士毕业生,多数在毕业前就顺利地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基本上是设计院、地铁业主单位这样“令人羡慕”的机构。  严峻的就业形势似乎与这个专业无关。“金隧银桥铜路”,是土木工程学科的流行语,形象地刻划出细分学科的就业形势,以及未来的收入水平。  入职半年成技术负责人  軌道交通领
期刊
一切动物的生命起点都是一枚受精卵,生命的密码皆隐藏其中。  受精卵不断地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所有的细胞都具有全能性,被称为胚胎干细胞,它们可以分化为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各种细胞,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皮肤细胞等。这一过程曾被认为是不可逆的,即干细胞一旦发生分化,就再也找不回原来的自己。  然而,在动物从生到死的全过程中,生命密码并未丢失,通过对体细胞的重新编码,就可以重新回到生命
期刊
为力促银团贷款定价采取更市场化手段,近期,银行业协会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上报央行,建议改变银团贷款定价机制,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为基准利率。  如果采用这一新的定价机制,目前占各商业银行的公司客户贷款总额达9%,总规模3万亿余元的银团贷款将成为利率市场化的新突破口。同时,央行力推的基准利率SHIBOR也将获得更广阔的使用市场。考虑到过去五年银团贷款发生额年均增长50%,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