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礼貌现象和礼貌原则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思维模式和风俗习惯赋予礼貌的含义及准则,以及映射在礼貌现象中时表现出的异同。礼貌现象广泛出现于人类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熟练掌握礼貌原则、注重礼貌原则的文化习俗性,处理好礼貌原则中各项准则与交际距离之间的关系,努力达成不同文化间的认同,可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使东西方交流更融洽和谐。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保持一定的交际距离,以达到所期望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文化溯源 礼貌 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44-02
前言
人类历史进入文明社会后,一直致力于发展和培养作为社会交际标准的礼貌原则。总体来说,礼貌是约束人类言语行为的社会准则。人们在社会及交际中去遵守某些礼貌原则以维护平等地位以及交际双方的友好关系。在当今社会中,礼貌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交际冲突,增进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彼此的理解,以使双方更好地完成交际任务,实现交际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和“地球村”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国际交流中不可避免地要注重文化礼仪,而礼貌是文化礼仪的重中之重。因中西方文化社会习俗的不同,对礼貌的理解和实现形式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因礼貌而产生的冲突时有发生。本文将着重探讨英汉“礼貌”的比较。寻求发生如上所述交际冲突的原因,追根溯源,看中西方礼仪文化的源头。
一、中西文化背景下对礼貌的理解
(一)礼貌定义
在《新华字典》中,礼貌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地表现。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对礼貌的理解。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根源于儒家思想的“礼”强调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礼”更多的是来自于人们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提及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人或事要降低姿态,以“谦”为主;而对别人则要“尊”。Mills(2003)给礼貌下的定义是在面对面子威胁行为时说话者试图降低面子威胁的表现形式。这一定义符合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需求,即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强调个人面子的维护。西方文化渊源于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文艺复兴。这使得西方文化崇尚民主、自由,强调个人价值和个性解放。因此西方的礼貌处处也显现出个人自信和个人利益。
(二)礼貌原则
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礼貌的理解,礼貌原则也不尽相同。因为语言交际也必然是社会交际行为。人们要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势必要考虑外在因素,例如社会地位、关系以及距离等等。举例来说,英语国家的人在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说话时,要在称呼时加上头衔和姓氏(Yule,1996)。另外,有些内在因素,例如个人承受度,亲密程度等等都应考虑在内。英国语言学家Leech(1983)在探究了这些因素后,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为礼貌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大众接受。其内容如下:1.得体准则:要求说话人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多使别人获益。2.慷慨准则:要求说话人尽量少让自己获益,多使自己吃亏。3.赞誉准则:要求说话人尽量减少对别人的贬损,尽量增加对别人的赞誉。4.谦虚准则:要求说话人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尽量增加对自己的贬损。5.一致准则:要求说话人尽量减少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增加与别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6.同情准则:要求说话人尽量减少对别人的反感,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同情。顾曰国(1992)基于Leech的礼貌原则,提出了适合中国文化的礼貌五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称自己时可“自贬”,要“谦恭”,指称听者时可“抬举”,要“尊敬”。2.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相互称呼时仍按中国礼教的传统“上下贵贱、长幼有别”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3.文雅准则:即选用文雅、委婉的言语以避免直接提及禁忌语,使人不愉快或难堪。4.求同准则:指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为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使对方受益。
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可以说将谦逊准则放在了第一位,而Leech则突出了得体准则。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谦虚;西方文化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是礼貌的。中国人提倡的“谦虚”和“贬己尊人”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文化冲突就极易产生。
两个礼貌原则在维护个人和公众形象方面可以说是一致的,出于维护“面子”,才需要用“礼”来约束行为。对他人的礼貌和尊敬和“面子理论”是息息相关的。礼貌就是维护“面子”。正是意识到面子受到威胁,我们才会做出礼貌的言行。Brown和Levinson(1987:62)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从两个礼貌原则来看,东方文化注重积极面子的维护,而西方文化则重在消极面子的维护。
二、礼貌现象的文化差异
(一)对积极和消极面子的理解不同
消极面子的中文理解似乎同Brown和Levinson的不一致。例如,通常情况下,中文里的主动(付钱或给物)、邀请或承诺不会威胁对方的消极面子,或者说,妨碍对方的自由。例如,中国人在与朋友一起乘车时会主动为对方付车费。在中国人看来,这种行为是绝对礼貌的,是诚心诚意的,对方也就自然会接受。但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行为在他们的国家会被认为是冒犯了对方的独立性的行为,因此而感到丢脸。中国人彼此介绍时的顺序和西方人的也会存在差异。西方人在交谈之初先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然后再询问对方的名字。然而在中国则正好相反。西方人的做法源自于试图避免潜在的面子威胁。而中国人的做法则是源于表示谦恭,尊敬他人。
(二)对称呼语理解的不同
在中国,为了表示尊敬,展示态度的热情,人们打招呼时会使用称呼语。中国人所认知的称呼意味着对作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人的认可,以及对双方社会关系的承认。不用称呼语将被视为不礼貌,或者是破坏既定社会秩序的信号。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孩子不管和长辈的关系多亲密也不会直呼其名。当然,这也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观念不无干系。而在西方,这一做法正相反,直呼名字是平等和亲密的表现。这种差异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尴尬局面的出现。
(三)对赞扬的回应方式不同
赞扬别人是维护和谐社会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无论亲密还是陌生,慷慨地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欣赏或表扬都会带来快乐。然而,在回应时,中国人会本着“谦逊”的原则,否认对方的肯定。而西方人会认为这种回应是对自己眼光的贬低,对自己释放善意的拒绝。原因在于西方文化重视个人实现和个人自信,谦逊有些时候意味着不自信。
(四)对请求语的使用不同
西方人在请求对方做某事时,会直接提出,加上“请…”或是“你介意…”这样的礼貌用语。这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人人平等的观念有关,然而中国人通常在提出请求之前会做好铺垫,陈述理由,或表达自己本不愿麻烦他人却不得不这样做的想法。这种做法可避免“丢脸”,并且在言语上表达自己不愿损害对方利益的愿望。
三、结论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没有人能够游离于社会准则之外而生活,所以必须熟悉礼貌准则;礼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文化都会在礼貌现象中展现特色。不同社会准则,不同渊源文化的碰撞必然会产生冲突。通过不同的礼貌现象去看现象本质,会帮助我们了解文化;通过挖掘不同渊源的文化共性与特性来理解礼貌现象,会使我们避免冲突。重视二者的关系,并深层次探求源头,会使人们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交往如鱼得水。
【参考文献】
[1]Yule,George.Pragmatic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Mills,S.Gender and Politenes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3]Brown,P and S.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Bruce,Fraser.Perspectives On Politeness[J].Pragmatics,1990,Vol.14.
[5]Gabriele,Kasper.Linguistic Politeness[J].Pragmatics,1990,Vol.14.
[6]Gu Yueguo.Politeness Phenomena n Modern Chinese[J],Pragmatics.1990,Vol.14.
[7]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9]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11]陈岚,魏丽川.中西思维和行为模式比较[J].中华现代教育,2008.12.
[关键词]文化溯源 礼貌 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44-02
前言
人类历史进入文明社会后,一直致力于发展和培养作为社会交际标准的礼貌原则。总体来说,礼貌是约束人类言语行为的社会准则。人们在社会及交际中去遵守某些礼貌原则以维护平等地位以及交际双方的友好关系。在当今社会中,礼貌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交际冲突,增进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彼此的理解,以使双方更好地完成交际任务,实现交际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和“地球村”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国际交流中不可避免地要注重文化礼仪,而礼貌是文化礼仪的重中之重。因中西方文化社会习俗的不同,对礼貌的理解和实现形式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因礼貌而产生的冲突时有发生。本文将着重探讨英汉“礼貌”的比较。寻求发生如上所述交际冲突的原因,追根溯源,看中西方礼仪文化的源头。
一、中西文化背景下对礼貌的理解
(一)礼貌定义
在《新华字典》中,礼貌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地表现。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对礼貌的理解。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根源于儒家思想的“礼”强调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礼”更多的是来自于人们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提及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人或事要降低姿态,以“谦”为主;而对别人则要“尊”。Mills(2003)给礼貌下的定义是在面对面子威胁行为时说话者试图降低面子威胁的表现形式。这一定义符合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需求,即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强调个人面子的维护。西方文化渊源于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文艺复兴。这使得西方文化崇尚民主、自由,强调个人价值和个性解放。因此西方的礼貌处处也显现出个人自信和个人利益。
(二)礼貌原则
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礼貌的理解,礼貌原则也不尽相同。因为语言交际也必然是社会交际行为。人们要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势必要考虑外在因素,例如社会地位、关系以及距离等等。举例来说,英语国家的人在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说话时,要在称呼时加上头衔和姓氏(Yule,1996)。另外,有些内在因素,例如个人承受度,亲密程度等等都应考虑在内。英国语言学家Leech(1983)在探究了这些因素后,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为礼貌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大众接受。其内容如下:1.得体准则:要求说话人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多使别人获益。2.慷慨准则:要求说话人尽量少让自己获益,多使自己吃亏。3.赞誉准则:要求说话人尽量减少对别人的贬损,尽量增加对别人的赞誉。4.谦虚准则:要求说话人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尽量增加对自己的贬损。5.一致准则:要求说话人尽量减少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增加与别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6.同情准则:要求说话人尽量减少对别人的反感,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同情。顾曰国(1992)基于Leech的礼貌原则,提出了适合中国文化的礼貌五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称自己时可“自贬”,要“谦恭”,指称听者时可“抬举”,要“尊敬”。2.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相互称呼时仍按中国礼教的传统“上下贵贱、长幼有别”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3.文雅准则:即选用文雅、委婉的言语以避免直接提及禁忌语,使人不愉快或难堪。4.求同准则:指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为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使对方受益。
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可以说将谦逊准则放在了第一位,而Leech则突出了得体准则。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谦虚;西方文化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是礼貌的。中国人提倡的“谦虚”和“贬己尊人”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文化冲突就极易产生。
两个礼貌原则在维护个人和公众形象方面可以说是一致的,出于维护“面子”,才需要用“礼”来约束行为。对他人的礼貌和尊敬和“面子理论”是息息相关的。礼貌就是维护“面子”。正是意识到面子受到威胁,我们才会做出礼貌的言行。Brown和Levinson(1987:62)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从两个礼貌原则来看,东方文化注重积极面子的维护,而西方文化则重在消极面子的维护。
二、礼貌现象的文化差异
(一)对积极和消极面子的理解不同
消极面子的中文理解似乎同Brown和Levinson的不一致。例如,通常情况下,中文里的主动(付钱或给物)、邀请或承诺不会威胁对方的消极面子,或者说,妨碍对方的自由。例如,中国人在与朋友一起乘车时会主动为对方付车费。在中国人看来,这种行为是绝对礼貌的,是诚心诚意的,对方也就自然会接受。但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行为在他们的国家会被认为是冒犯了对方的独立性的行为,因此而感到丢脸。中国人彼此介绍时的顺序和西方人的也会存在差异。西方人在交谈之初先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然后再询问对方的名字。然而在中国则正好相反。西方人的做法源自于试图避免潜在的面子威胁。而中国人的做法则是源于表示谦恭,尊敬他人。
(二)对称呼语理解的不同
在中国,为了表示尊敬,展示态度的热情,人们打招呼时会使用称呼语。中国人所认知的称呼意味着对作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人的认可,以及对双方社会关系的承认。不用称呼语将被视为不礼貌,或者是破坏既定社会秩序的信号。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孩子不管和长辈的关系多亲密也不会直呼其名。当然,这也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观念不无干系。而在西方,这一做法正相反,直呼名字是平等和亲密的表现。这种差异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尴尬局面的出现。
(三)对赞扬的回应方式不同
赞扬别人是维护和谐社会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无论亲密还是陌生,慷慨地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欣赏或表扬都会带来快乐。然而,在回应时,中国人会本着“谦逊”的原则,否认对方的肯定。而西方人会认为这种回应是对自己眼光的贬低,对自己释放善意的拒绝。原因在于西方文化重视个人实现和个人自信,谦逊有些时候意味着不自信。
(四)对请求语的使用不同
西方人在请求对方做某事时,会直接提出,加上“请…”或是“你介意…”这样的礼貌用语。这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人人平等的观念有关,然而中国人通常在提出请求之前会做好铺垫,陈述理由,或表达自己本不愿麻烦他人却不得不这样做的想法。这种做法可避免“丢脸”,并且在言语上表达自己不愿损害对方利益的愿望。
三、结论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没有人能够游离于社会准则之外而生活,所以必须熟悉礼貌准则;礼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文化都会在礼貌现象中展现特色。不同社会准则,不同渊源文化的碰撞必然会产生冲突。通过不同的礼貌现象去看现象本质,会帮助我们了解文化;通过挖掘不同渊源的文化共性与特性来理解礼貌现象,会使我们避免冲突。重视二者的关系,并深层次探求源头,会使人们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交往如鱼得水。
【参考文献】
[1]Yule,George.Pragmatic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Mills,S.Gender and Politenes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3]Brown,P and S.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Bruce,Fraser.Perspectives On Politeness[J].Pragmatics,1990,Vol.14.
[5]Gabriele,Kasper.Linguistic Politeness[J].Pragmatics,1990,Vol.14.
[6]Gu Yueguo.Politeness Phenomena n Modern Chinese[J],Pragmatics.1990,Vol.14.
[7]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9]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11]陈岚,魏丽川.中西思维和行为模式比较[J].中华现代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