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情感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fangjun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情感教育日显重要。在实践中,情感教育应遵循寓教于乐、以情施教、师生情感交融的原则。此外,实施情感教育应具体做到:关心、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关键词:情感 情感教育 罗森塔尔实验
  
  一、教师情感投入的重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社会生活中,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每个人既要得到别人的爱,也需要给予他人以爱。在充满爱的社会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蕴含着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教师对学生情感投入是一种崇高的爱,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中占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一)教师情感投入是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一个孩子在入学以前主要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父母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他们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学校以后,教师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孩子们很自然地把他们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感情、期望与“爱的需要”转移到自己的教师身上,要求教师也像父母那样关心照料他们,体贴爱护他们,教师就成了他们成长的第二影响源。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向师性”。教师对学生深厚的爱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有利因素。所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二)教师的情感投入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教师的情感投入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表现。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曾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就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心地善良的人,首先的一点就是爱人。他们对事业的忠诚来源于这种对人的热爱。一个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了无私的爱心,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才能心甘情愿地去做那些有益于学生的各种繁杂琐碎的工作;才能满腔热情地捕捉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才能潜心钻研和努力创造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艺术。反之,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态度冷漠、消极,就会对厌恶教育工作,甚至把工作当作一种精神上的负担和包袱。
  (三)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情感投入影响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的态度。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曾在一所学校做过一项“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际上,罗森塔尔和他的合作者并未做任何实际的实验,只是最后随意地从学生的名薄上抽取一些名字,宣称他们就是“最佳发展前途者”,悄悄地交给教师们,并再三叮嘱,绝对保密。八个月后,罗森塔尔重返该校,切切实实搞了一次实验,结果,凡当初在那份名单上有名字的学生,智力的发展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超过了其他学生,而且个个性情活泼,充满了幸福感,并与任课教师建立了良好的感情。为什么心理学家们的“谎言”竟会在实践中应验了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都极力重视群体活动中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而教师也往往把信任倾注在最有希望的目标上。这个实验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教师的情感投入是激励学生智力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会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努力上进。
  
  二、实施情感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1.寓教于乐的原则
  情感心理学实验证实,当一个人处于快乐—兴趣情绪状态时最能发挥其智能操作水平。因而快乐—兴趣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因此,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时首先应使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接受教育。
  2.以情施教原则
  所谓以情施教就是教师在工作中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以达到以情促育,情育交融的教育效果。在具体实施时,教师首先要做到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其次,要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以陶冶学生的相应情感。
  3.师生情感交融的原则
  一位美国教育家说过:“儿童和少年的大脑不是任何时候都像蜡一样柔和,它也可能是一块坚硬的合金,很难予以必要的加工和制作。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相处得十分融洽时,学生的头脑才会有比较大的可塑性。”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一片爱心来促进师生之间情的积累,以达到情感交融的程度。如果教师以教育者自居,盛气凌人,以至不尊重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心,那么就会导致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所说的“学生视学校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局面。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注意点
  
  有关机构对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48.99%的教师“很爱”学生,而感受到这种爱的学生仅有5.61%。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存在爱的误区:有言行专制,不尊重学生人格的“家长型”的爱;有事事包办代替,感情近于溺爱的“保姆型”的爱;有内心似火而貌似冰霜的“暖水瓶型”的爱;还有嫌“贫”爱“富”对优等生和普通生采取不同的态度的“势利型”的爱。针对这些不良方式,在实施情感教育中,我们必须做到:
  (一)关心了解学生
  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热爱学生。爱是为了教育,而了解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十分丰富、复杂,对于教师来说,他所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世界,而是几十个世界,甚至上百个世界。教师要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志趣、性格、原有的知识和品德基础、日常的生活方式、家庭生活环境,并要善于以朋友的身份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体会他们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触动他们的心灵,全面地研究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当教师对学生倾注了爱的暖流,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朋友,才会推心置腹地向教师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从而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尊重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更好地体验到教师的爱,更加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并自觉地克服自身的缺点。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藐视学生的人格,就会在师生之间筑起一道高墙,造成师生对立。
  (三)严格要求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合理、适当的分寸,做到严慈相济,严中见爱。首先,教师的要求在客观上应该是合理的,每项要求都必须有利于学生道德、智能、身心及审美情趣的发展,而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或限制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的要求应该是出于真诚关心学生的命运而提出的;再次,教师的要求应该是现实的,是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脱离实际的要求,不仅不能达到教育学生预期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四)公平对待学生
  俄罗斯有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爱,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之间由于年龄、出身、性别、气质、相貌等方面的不同,便有了男女之别、丑俊之分,有的淘气,有的成绩优异,有的学习不佳。对于这些学生的远近亲疏,反映着一个教师的道德面貌。教师应该爱自己所教的全体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而不能以个人感情为好恶标准,也不应该以学生成绩的优劣、智力的高低定亲疏。
  教师要公平对待学生,就要以宽宏的胸怀爱护学生。诚然,品行端正、聪明伶俐、活泼开朗的学生讨人喜爱,而缺乏教养、行为粗欲的学生令人生厌。但作为教师,决不能因此而搞远近亲疏,更不能把眼睛只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是非分明,办事公正,表扬不过分,批判不偏激,审情度理,实事求是,决不可感情用事。教师要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得到教师公平的评价,使他们轻松愉快地生活在班集体之中。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好”与“差”是相对的。因此,对于他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待后进生特别是有劣迹的学生,应格外扶持,真诚相待,热情地予以鼓励和帮助,从而促进其品行、学业等方面的转化,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迈进。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影响的全面性、教育过程的主体性等,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情感教育。相信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情感教育实践的不断丰富,情感教育必将在培养各种人才、提高全民素质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贵仁主编.教师道德概论第五章.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3年3月.
  [2]李金玉.情感教育三原则.班主任之友,1998年第四期.
  [3]李帅军.试论教师的情感投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2卷第1期.
  [4]李慧.师爱的真义.班主任之友,1998年第4期.
  [5]梅中莉.《情感教育论纲》评价.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6]胡筠若.论师爱的作用与意义.教育研究,1997年第三期.
  [7]武社教.谈谈情感教育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的使用.包头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8]周昌忠编译.创造心理学第五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5月.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
本文就如何延长模具使用寿命,分析原因,提出看法,并强调要从五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