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扩招后学生就业压力正日趋明显。去年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领导在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时说:“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75万人,总量达到413万人。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虽然每年我国高校都能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但与欧美高校相比,总体教学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与毕业生实际经验水平之间的差距比较大。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尽快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严峻挑战。
一、大学应该使自己的“产品”满足“用户”的要求
对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因而,在产品设计前设计师要进行市场调研,聆听用户的需求,设计并制造出真正受用户满意的产品。对大学来说,了解用户的要求,同样重要。企业是大学最为重要的用户,没有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学的“产品”——毕业生,就没有出路,就会变成“积压产品”。如果不能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就很难担负起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使命。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毕业生的数量过多,而是“质量”、“规格”、“型号”不能够完全符合“用户”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离高校最大的“用户”——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大学扩招可以更快地提高全民教育水平,但我们也必须要注意两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一是高校有限的教学资源能否满足教学质量的要求,能否保证每名学生都享受了高质量服务;二是在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也有许多企业无法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新人才严重缺乏。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是否成功,不能仅看大学的排名,关键是要看大学能否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否获得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科研成果。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方面,高校应该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成为在科研领域引导技术发展方向的先驱者。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能否通过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让自己的“用户”满意,这是大学能否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就应当更多地听取来自企业的声音,更多地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特色。
二、根据“用户”的要求,改变培养模式
现代企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只掌握一些书本知识的“优秀”学生,而是能够全面适应社会发展,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在某个特定专业拥有深厚的造诣,而且还要求他们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知识,并善于将来自两三个甚至更多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培养模式。
1.学校要有准确定位和鲜明特色
高校在考虑自身定位时,首先要全面考察、衡量自身的资源配置、发展潜力、产业环境、区域和人文特色等相关因素,并结合以下思路准确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北京服装学院这类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大学,要有准确的学科定位和鲜明的学科特色;要特别注重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紧密围绕社会和企业需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多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走出校门后尽快适应专业工作。在师资配备方面,学校既聘用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又特聘了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和著名设计师为兼职教授。学校努力寻找并发扬自己的办学特色,用鲜明的教学风格吸引人,用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培养人,“一切为了学生成才”是我们的办学理念。
学校每年举办的大学生服装科技、艺术节等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邀请企业来学校挑选学生和作品。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洽谈活动,如材料工程学院与北京纺织控股公司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学校的科研成果优先在铜牛集团、光华集团、雪莲集团等企业推广,企业和学校获得“双赢”。又如,学校几年前根据社会需求开办针织专业时,从社会上招聘了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在课程安排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包括设计、工艺、针法、成本核算、市场分析等,该专业的学生已经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多次获得金奖、银奖。目前,该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2.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知道,企业对高校的最迫切也最强烈的要求是:培养能够更快融入企业的学生——不要只会读死书的学生,要善于融会贯通、思想活跃、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员工。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过于强调背诵记忆、应付考试。应试造成学生每天拼命地读书,把成绩和文凭当作唯一的目标,这样的教育模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成功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学生对社会是没有价值的,不会被企业重用的,因此也不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工科和艺术设计的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动手实践,要知道知识应该如何使用,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善于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同时,主动参与实践过程,主动了解书本之外、学科之外的知识。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与国内著名企业爱慕公司,在人体工学研究、三维人体数据测量、中国人体数据库建立等方面进行合作,将企业的需求作为学生的研究课题,起到学用结合效果。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跨领域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学校聘请了一些企业的专家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减少了与就业和素质培养没有关系的课程,增加了扩大知识面的主干和选修课程,增设了就业形势好,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新专业。企业需要的是有激情的人才,而人的激情来源于兴趣。学校鼓励学生追逐兴趣爱好,但由于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有的是因为以前不了解这个专业或者是高考时由教师和家长替他们选择的,有的是没有填报这个专业,因招收名额限制,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进校的。所以,学校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取开办二专业、双学位、辅修课、选修课、举办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跨领域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学校还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开设实验课程200多门,与实验、实践相关的课程占总学时的1/3以上,努力在人才培养方面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学校重视学生暑期在企业实习的机会,并把真正有启发的实践项目引入高校,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尽可能结合企业技术问题,真题实做。
4.鼓励学生开阔眼界,改变不切合实际的就业观点
产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也有大学生本身就业期望和就业观点的问题。国家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去不发达地区,去最需要人才的地区就业。比如说北京有这么多所大学,如果北京的这些大学毕业生都想留在北京就业,其他省市的毕业生也到北京来就业,北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就业岗位。所以,学校应该引导大学生对就业要有合理的选择。
中国要从发展中的大国发展成为强国,就必须拥有一大批一流的、勇于创新的现代化企业,拥有为数众多的杰出学者和优秀领导人,而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条件都是中国必须首先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拥有满足新世纪人才培养的一流高校。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的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不是徘徊在失业的边缘,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就是要满足企业客户需要。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科学技术处)
[责任编辑:蔡桂兰]
一、大学应该使自己的“产品”满足“用户”的要求
对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因而,在产品设计前设计师要进行市场调研,聆听用户的需求,设计并制造出真正受用户满意的产品。对大学来说,了解用户的要求,同样重要。企业是大学最为重要的用户,没有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学的“产品”——毕业生,就没有出路,就会变成“积压产品”。如果不能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就很难担负起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使命。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毕业生的数量过多,而是“质量”、“规格”、“型号”不能够完全符合“用户”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离高校最大的“用户”——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大学扩招可以更快地提高全民教育水平,但我们也必须要注意两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一是高校有限的教学资源能否满足教学质量的要求,能否保证每名学生都享受了高质量服务;二是在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也有许多企业无法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新人才严重缺乏。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是否成功,不能仅看大学的排名,关键是要看大学能否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否获得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科研成果。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方面,高校应该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成为在科研领域引导技术发展方向的先驱者。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能否通过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让自己的“用户”满意,这是大学能否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就应当更多地听取来自企业的声音,更多地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特色。
二、根据“用户”的要求,改变培养模式
现代企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只掌握一些书本知识的“优秀”学生,而是能够全面适应社会发展,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在某个特定专业拥有深厚的造诣,而且还要求他们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知识,并善于将来自两三个甚至更多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培养模式。
1.学校要有准确定位和鲜明特色
高校在考虑自身定位时,首先要全面考察、衡量自身的资源配置、发展潜力、产业环境、区域和人文特色等相关因素,并结合以下思路准确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北京服装学院这类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大学,要有准确的学科定位和鲜明的学科特色;要特别注重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紧密围绕社会和企业需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多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走出校门后尽快适应专业工作。在师资配备方面,学校既聘用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又特聘了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和著名设计师为兼职教授。学校努力寻找并发扬自己的办学特色,用鲜明的教学风格吸引人,用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培养人,“一切为了学生成才”是我们的办学理念。
学校每年举办的大学生服装科技、艺术节等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邀请企业来学校挑选学生和作品。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洽谈活动,如材料工程学院与北京纺织控股公司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学校的科研成果优先在铜牛集团、光华集团、雪莲集团等企业推广,企业和学校获得“双赢”。又如,学校几年前根据社会需求开办针织专业时,从社会上招聘了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在课程安排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包括设计、工艺、针法、成本核算、市场分析等,该专业的学生已经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多次获得金奖、银奖。目前,该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2.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知道,企业对高校的最迫切也最强烈的要求是:培养能够更快融入企业的学生——不要只会读死书的学生,要善于融会贯通、思想活跃、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员工。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过于强调背诵记忆、应付考试。应试造成学生每天拼命地读书,把成绩和文凭当作唯一的目标,这样的教育模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成功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学生对社会是没有价值的,不会被企业重用的,因此也不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工科和艺术设计的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动手实践,要知道知识应该如何使用,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善于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同时,主动参与实践过程,主动了解书本之外、学科之外的知识。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与国内著名企业爱慕公司,在人体工学研究、三维人体数据测量、中国人体数据库建立等方面进行合作,将企业的需求作为学生的研究课题,起到学用结合效果。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跨领域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学校聘请了一些企业的专家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减少了与就业和素质培养没有关系的课程,增加了扩大知识面的主干和选修课程,增设了就业形势好,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新专业。企业需要的是有激情的人才,而人的激情来源于兴趣。学校鼓励学生追逐兴趣爱好,但由于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有的是因为以前不了解这个专业或者是高考时由教师和家长替他们选择的,有的是没有填报这个专业,因招收名额限制,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进校的。所以,学校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取开办二专业、双学位、辅修课、选修课、举办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跨领域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学校还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开设实验课程200多门,与实验、实践相关的课程占总学时的1/3以上,努力在人才培养方面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学校重视学生暑期在企业实习的机会,并把真正有启发的实践项目引入高校,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尽可能结合企业技术问题,真题实做。
4.鼓励学生开阔眼界,改变不切合实际的就业观点
产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也有大学生本身就业期望和就业观点的问题。国家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去不发达地区,去最需要人才的地区就业。比如说北京有这么多所大学,如果北京的这些大学毕业生都想留在北京就业,其他省市的毕业生也到北京来就业,北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就业岗位。所以,学校应该引导大学生对就业要有合理的选择。
中国要从发展中的大国发展成为强国,就必须拥有一大批一流的、勇于创新的现代化企业,拥有为数众多的杰出学者和优秀领导人,而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条件都是中国必须首先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拥有满足新世纪人才培养的一流高校。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的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不是徘徊在失业的边缘,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就是要满足企业客户需要。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科学技术处)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