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与河南接壤,全县国土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办事处,467个行政村,1777个自然庄,总人口41.7万人,总耕地54.6万亩。由于正好处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脉交会之处,境内山大沟深坡陡,95%以上的土地面积属于山地和丘陵,地形条件非常复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面对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用地的“两难”问题以及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阳城县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靠大规模扩张建设用地来发展经济的路子已经走到了尽头,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指导下,在山西省委、省政府,晋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阳城县抓住全国开展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的契机,认真落实“节约优先”的发展战略,从坚持四个结合、促进四个转变入手,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较好地实现了保护耕地、保障发展两不误、两促进。
一、坚持规划调控与政策引导结合,促进节约用地由“被动”变“主动”
为了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格落实,阳城县规定,所有项目的选址和论证,国土资源部门必须提前介入,凡是预审未通过的,发改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同时要求在用地预审、审批和供地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投资强度指标“双控”制度,凡是应该核减的必须核减,坚决杜绝“宽打宽算”现象。在加强规划调控的基础上,阳城县还采取地价调节的办法,引导各方面节约集约用地。例如,对不占耕地的项目,在不低于最低价的前提下,基本价给予下调20%;对占用耕地超过70%的项目,原则上不供地,特殊项目需要供地的,基本价则上调20%。通过实行严格的规划调控和宽松的政策引导,现在在阳城,人们已经认识到,只要不占耕地、少占土地,项目就能够及早落实并节省投资成本,节约集约用地也因此逐步成为了上项目选址时普遍的自觉行为。阳城南500KV变电站是国家电网重点建设项目,规划总占地319亩,第一次选址时涉及耕地将近200亩,后经双方沟通,调整了选址位置,最终确定用地仅涉及耕地14.3亩。
二、坚持园区承载与项目管理结合,促进产业发展由“粗放”变“节约”
为了改变过去企业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粗放的状况,阳城县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先后建成了建瓷工业园区、北留电力化工园区和蟒河精细化工园区,并通过引导原有企业向园区集中搬迁、新上项目在园区集中建设,促进了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仅此一项累计节约集约土地2600余亩。比如建瓷工业园区,目前已经集中了阳城县所有的建瓷企业,共建成生产线21条,如按分散经营的方式供地,需要用地1700亩左右,现在利用园区这个载体,通过基础设施共享利用,实际总占地仅1302亩,相比较节约土地将近400亩。同时,阳城县还注重加强项目用地批后监管,对征收两年不开发、不建设的坚决予以依法收回,对落地项目全程跟踪建设进度、督促尽快建成投产达效,确保项目用地及时利用、高效运作,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
三、坚持布局调整与旧地改造结合,促进城乡建设由“低效”变“高效”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尤其是边远山区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转移的趋势愈为明显,阳城467个村先后有300多个村出现“空心村”现象,空闲土地多达4000余亩。针对这一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阳城县顺势引导农民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积极推动“空心村”改造,通过移民并庄、旧村复垦,缓解了用地压力,保障了新农村建设。润城镇是阳城县的产煤大镇,也是采煤塌陷重灾区,阳城县通过对镇区两个村实施改造,规划建设了可容纳万人居住的洎水新村,不仅改善了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而且解决了采煤塌陷区村庄和边远山庄窝铺的移民搬迁问题,同时将来全部搬迁后通过旧村复垦预计还可新增耕地2000亩左右。阳城的县城是在集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中村”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阳城县大力推动“城中村”改造,累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530余亩,除回迁安置、公益用地外节余土地230余亩,拍卖收益2.77亿元。其中,滨河东路城中村改造规模最大,改造总面积320亩,涉及3个村、686户、14个企业,拆迁面积12万平方米,除回迁安置、公益用地外节余土地220亩,拍卖收益2.5亿元,不仅收回了政府先前修路、拆迁等投资,而且拉动房地产开发等社会投入13亿元,建成了40栋高层商住楼和1所医院,建筑总面积达到52万平方米,比原来翻了两番多,新增住房5000余套,可容纳3万人,成为阳城面积最大、环境最优、功能最为完善的现代化居住集中区。
四、坚持复垦开源与盘活挖潜结合,促进土地利用由“有限”变“有效”
着眼于开源,阳城县大力开展土地开发复垦和基本农田整理,近3年共开发整理土地12400多亩,净增耕地将近8000亩,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有效地拓展了用地空间。着眼于挖潜,阳城县大力开展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再利用,先后盘活关停企业闲置用地500余亩,为发展经济项目、兴办社会事业提供了用地条件。在阳城的县城及周边,过去曾分布着一大批小企业,“十五”期间陆续关停后,企业厂房、场地长期闲置。“十一五”期间,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阳城县利用这些分布空间大、区位条件好的闲置用地,先后建设了1所高中、1个城市供热厂、1座商贸城、1个大型超市和3个建材市场,在极大地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的同时,又无形地拉大了城市框架,实现了城市低成本扩张。此外,利用县城周边荒山荒地,阳城县还开发建设了6个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公园,既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又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尽管阳城做了一些工作,尽了很大努力,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相比、与创建全国模范县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县市的工作相比,差距还很大。阳城未来将认真学习先进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再上新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再创新业绩。 (作者系中共阳城县委书记、县长)
一、坚持规划调控与政策引导结合,促进节约用地由“被动”变“主动”
为了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格落实,阳城县规定,所有项目的选址和论证,国土资源部门必须提前介入,凡是预审未通过的,发改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同时要求在用地预审、审批和供地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投资强度指标“双控”制度,凡是应该核减的必须核减,坚决杜绝“宽打宽算”现象。在加强规划调控的基础上,阳城县还采取地价调节的办法,引导各方面节约集约用地。例如,对不占耕地的项目,在不低于最低价的前提下,基本价给予下调20%;对占用耕地超过70%的项目,原则上不供地,特殊项目需要供地的,基本价则上调20%。通过实行严格的规划调控和宽松的政策引导,现在在阳城,人们已经认识到,只要不占耕地、少占土地,项目就能够及早落实并节省投资成本,节约集约用地也因此逐步成为了上项目选址时普遍的自觉行为。阳城南500KV变电站是国家电网重点建设项目,规划总占地319亩,第一次选址时涉及耕地将近200亩,后经双方沟通,调整了选址位置,最终确定用地仅涉及耕地14.3亩。
二、坚持园区承载与项目管理结合,促进产业发展由“粗放”变“节约”
为了改变过去企业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粗放的状况,阳城县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先后建成了建瓷工业园区、北留电力化工园区和蟒河精细化工园区,并通过引导原有企业向园区集中搬迁、新上项目在园区集中建设,促进了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仅此一项累计节约集约土地2600余亩。比如建瓷工业园区,目前已经集中了阳城县所有的建瓷企业,共建成生产线21条,如按分散经营的方式供地,需要用地1700亩左右,现在利用园区这个载体,通过基础设施共享利用,实际总占地仅1302亩,相比较节约土地将近400亩。同时,阳城县还注重加强项目用地批后监管,对征收两年不开发、不建设的坚决予以依法收回,对落地项目全程跟踪建设进度、督促尽快建成投产达效,确保项目用地及时利用、高效运作,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
三、坚持布局调整与旧地改造结合,促进城乡建设由“低效”变“高效”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尤其是边远山区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转移的趋势愈为明显,阳城467个村先后有300多个村出现“空心村”现象,空闲土地多达4000余亩。针对这一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阳城县顺势引导农民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积极推动“空心村”改造,通过移民并庄、旧村复垦,缓解了用地压力,保障了新农村建设。润城镇是阳城县的产煤大镇,也是采煤塌陷重灾区,阳城县通过对镇区两个村实施改造,规划建设了可容纳万人居住的洎水新村,不仅改善了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而且解决了采煤塌陷区村庄和边远山庄窝铺的移民搬迁问题,同时将来全部搬迁后通过旧村复垦预计还可新增耕地2000亩左右。阳城的县城是在集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中村”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阳城县大力推动“城中村”改造,累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530余亩,除回迁安置、公益用地外节余土地230余亩,拍卖收益2.77亿元。其中,滨河东路城中村改造规模最大,改造总面积320亩,涉及3个村、686户、14个企业,拆迁面积12万平方米,除回迁安置、公益用地外节余土地220亩,拍卖收益2.5亿元,不仅收回了政府先前修路、拆迁等投资,而且拉动房地产开发等社会投入13亿元,建成了40栋高层商住楼和1所医院,建筑总面积达到52万平方米,比原来翻了两番多,新增住房5000余套,可容纳3万人,成为阳城面积最大、环境最优、功能最为完善的现代化居住集中区。
四、坚持复垦开源与盘活挖潜结合,促进土地利用由“有限”变“有效”
着眼于开源,阳城县大力开展土地开发复垦和基本农田整理,近3年共开发整理土地12400多亩,净增耕地将近8000亩,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有效地拓展了用地空间。着眼于挖潜,阳城县大力开展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再利用,先后盘活关停企业闲置用地500余亩,为发展经济项目、兴办社会事业提供了用地条件。在阳城的县城及周边,过去曾分布着一大批小企业,“十五”期间陆续关停后,企业厂房、场地长期闲置。“十一五”期间,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阳城县利用这些分布空间大、区位条件好的闲置用地,先后建设了1所高中、1个城市供热厂、1座商贸城、1个大型超市和3个建材市场,在极大地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的同时,又无形地拉大了城市框架,实现了城市低成本扩张。此外,利用县城周边荒山荒地,阳城县还开发建设了6个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公园,既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又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尽管阳城做了一些工作,尽了很大努力,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相比、与创建全国模范县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县市的工作相比,差距还很大。阳城未来将认真学习先进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再上新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再创新业绩。 (作者系中共阳城县委书记、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