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使小学生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开展诵读经典益处很多。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弘扬国学,指导小学生广泛诵读中华经典,挖掘与诠释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诵读经典的小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关心他人,成为众人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诵读经典更深刻的含义还在于帮助小学生净化内心世界,提升人格品位,让小学生因经典的沐浴而趋向完美。
一、诵读经典可陶冶小学生情操
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经典诵读,就是让孩子在这一年龄阶段通过诵读、熟背经典,开发智力,培养健全人格,规范日常学习生活行为,积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定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如二年级读《弟子规》这本书,它包含孩子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各种规则。教育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起居饮食、穿着打扮,如何做事,如何读书,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不良环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三字一句,文字优美,言简意赅,琅琅上口。背诵《弟子规》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小学生学习《弟子规》后,变得知书达理,识字多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
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诵读古诗文能使他们渐渐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可歌可泣的英魂。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古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无不渗透在优秀的古典诗文中,如能常诵不懈,必能从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受到感染,这能陶冶青少年之情操,丰富其思想,提高其修养。
二、开阔小学生放眼看世界的胸襟
“多读胸藏汇,勤写笔下生花”,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日记本,及时记载下自己课外诵读的古诗文,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启发。如读了《三字经》中的“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通过晋朝的车胤没有灯就去捉萤火虫来照明读书,孙康没有灯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启发学生如何直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少而不学,长无能也。”或者古诗中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呤。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引导来扩大的。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周恩来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在给小学生的文章解读中,关于“天下”的内容了不少。但是,没有根基的“天下热情”是很可疑的。你在课堂上热血沸腾,一出了教室,外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世界。那么,你在特定情境中的情感肯定要变样的,所以说天下情结是需要根基的。根基是什么呢?古人总说家国天下。也就是说天下的胸襟是一步步来铸造的。小孩在课堂上学到的周恩来赶不上阿衰,就是缺乏阅读根基。比如说,你关注商业吗?你关注制度建设吗?你关注科学吗?你知道除了明星漫画之外的社会吗?你不知道这些。凭什么就突兀地立下像周恩来那样的大志呢?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这样的内容在孟子的文章中处处可见,这些不仅仅是2000年前的事情,它们其实就发生在我们周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说让我们的孩子在他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把这些背诵下来,引导他们,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关注国家。关注社会,自然会有大胸襟、大气魄,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家长的总是担心孩子被各种东西所惑。有人总是羡慕别人的孩子,人家的孩子就特别正气,不管是在做人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这是一个往孩子脑袋里塞什么东西的问题,中国古代就讲究先培正气,才能抵御邪气,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要你的孩子脱离了你的视线,你就有所担心,即使是他要上大学了,你还在担心他是否会去玩游戏耽误了学业成为众多退学大学生中的一员的话,你就应该早早给孩子培育正气。
三、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
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道德修养渗透在古诗文中,将对小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优秀文化的创始国,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成为炎黄子孙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精神源泉。而21世纪的中国。已在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之中,融合了许多外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先进科技、乡村音乐、卡通动画等西方文化,身处于中西文化交融的新时期小学生。仅仅满足做一个与国共荣辱的出色的中国人是远远不够的。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莫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如果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个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由传统的人到现代的人的转变,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的。当前,我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飙升,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因此,我们只有培养出“国际型人才”,才能以前所未有的步伐与国际接轨,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那么,培养“国际型人才”,学做现代人又该具备哪些品质呢?莫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又枚举了五大品质:一是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二是准备乐于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适应力强。三是具备灵活的头脑和开放意识强的禀性,不囿于传统。敢于向传统挑战。四是能尊重并乐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善于计划自己的现在、将来,愿意吸取新知识。五是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究效率,守时惜时。这些品质与中国传统的精华相结合时而要做客观的、合理的取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注重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一方面要将小学生的视野置于国际大背景中,让小学生具备放眼世界的眼光与胆魄,从而去了解世界,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立足中国,走向世界;更让小学生从只关心自己、关心家庭、关心国家的狭隘的圈中走出来,去关心地球、关心国际和平、关心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树立起“地球村”的思想,使小学生养成作为国际型人才所必备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感和道德品行,最终成为一个真正能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人。
一、诵读经典可陶冶小学生情操
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经典诵读,就是让孩子在这一年龄阶段通过诵读、熟背经典,开发智力,培养健全人格,规范日常学习生活行为,积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定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如二年级读《弟子规》这本书,它包含孩子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各种规则。教育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起居饮食、穿着打扮,如何做事,如何读书,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不良环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三字一句,文字优美,言简意赅,琅琅上口。背诵《弟子规》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小学生学习《弟子规》后,变得知书达理,识字多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
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诵读古诗文能使他们渐渐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可歌可泣的英魂。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古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无不渗透在优秀的古典诗文中,如能常诵不懈,必能从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受到感染,这能陶冶青少年之情操,丰富其思想,提高其修养。
二、开阔小学生放眼看世界的胸襟
“多读胸藏汇,勤写笔下生花”,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日记本,及时记载下自己课外诵读的古诗文,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启发。如读了《三字经》中的“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通过晋朝的车胤没有灯就去捉萤火虫来照明读书,孙康没有灯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启发学生如何直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少而不学,长无能也。”或者古诗中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呤。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引导来扩大的。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周恩来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在给小学生的文章解读中,关于“天下”的内容了不少。但是,没有根基的“天下热情”是很可疑的。你在课堂上热血沸腾,一出了教室,外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世界。那么,你在特定情境中的情感肯定要变样的,所以说天下情结是需要根基的。根基是什么呢?古人总说家国天下。也就是说天下的胸襟是一步步来铸造的。小孩在课堂上学到的周恩来赶不上阿衰,就是缺乏阅读根基。比如说,你关注商业吗?你关注制度建设吗?你关注科学吗?你知道除了明星漫画之外的社会吗?你不知道这些。凭什么就突兀地立下像周恩来那样的大志呢?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这样的内容在孟子的文章中处处可见,这些不仅仅是2000年前的事情,它们其实就发生在我们周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说让我们的孩子在他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把这些背诵下来,引导他们,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关注国家。关注社会,自然会有大胸襟、大气魄,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家长的总是担心孩子被各种东西所惑。有人总是羡慕别人的孩子,人家的孩子就特别正气,不管是在做人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这是一个往孩子脑袋里塞什么东西的问题,中国古代就讲究先培正气,才能抵御邪气,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要你的孩子脱离了你的视线,你就有所担心,即使是他要上大学了,你还在担心他是否会去玩游戏耽误了学业成为众多退学大学生中的一员的话,你就应该早早给孩子培育正气。
三、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
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道德修养渗透在古诗文中,将对小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优秀文化的创始国,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成为炎黄子孙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精神源泉。而21世纪的中国。已在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之中,融合了许多外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先进科技、乡村音乐、卡通动画等西方文化,身处于中西文化交融的新时期小学生。仅仅满足做一个与国共荣辱的出色的中国人是远远不够的。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莫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如果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个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由传统的人到现代的人的转变,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的。当前,我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飙升,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因此,我们只有培养出“国际型人才”,才能以前所未有的步伐与国际接轨,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那么,培养“国际型人才”,学做现代人又该具备哪些品质呢?莫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又枚举了五大品质:一是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二是准备乐于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适应力强。三是具备灵活的头脑和开放意识强的禀性,不囿于传统。敢于向传统挑战。四是能尊重并乐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善于计划自己的现在、将来,愿意吸取新知识。五是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究效率,守时惜时。这些品质与中国传统的精华相结合时而要做客观的、合理的取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注重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一方面要将小学生的视野置于国际大背景中,让小学生具备放眼世界的眼光与胆魄,从而去了解世界,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立足中国,走向世界;更让小学生从只关心自己、关心家庭、关心国家的狭隘的圈中走出来,去关心地球、关心国际和平、关心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树立起“地球村”的思想,使小学生养成作为国际型人才所必备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感和道德品行,最终成为一个真正能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