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品质点亮生活情感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058002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产品机能为导向的现代主义设计体系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因为它过于理性而显得冷漠的设计理念,不能满足人们对设计的精神追求。设计师应该将设计作为人们情感表达和交流的一种依托,努力提高这种情感化的设计品质。本文通过对人们生活情感的产生,情感化的设计语言和方法的探讨,对如何实现和提高情感化的设计品质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情感 人性化 形态设计 品质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的最大需求。面对当今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产品均质化的现象中,极具竞争价值并起决定作用的核心因素,就是产品设计的情感表达。它是代表产品品牌形象,并始终与消费者零距离交流沟通的载体。情感设计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消费,引导着消费时尚,对消费具有导向性和标识性的双重功能。产品设计的宗旨就是以有形的物质态表达无形的精神态,这种精神态就是情感,它通过设计形式要素引发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传递着一种情感,表达着一种功能方式,一种思维,一个时代,一种文化。提高生活品质,追求轻松、幽默、愉悦、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当代情感化产品设计的目标和方向。
  
  二 产品设计中生活情感的产生
  
  情感源于人类对于外界刺激做出的一种本能反应,它对人们的生活、思维等方面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行为和活动的方式。在与外界环境交流时,人们会产生两种感性体验,即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其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当代设计师要努力挖掘人对于产品产生的正面情感体验,实现产品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
  产品设计是如何引发人的生活情感的呢?设计师将情感赋予产品,当消费者与它发生关系时,会通过对它的感受,以及与过去类似经验的搜索和比较,然后经过对自己的需要和体验所进行的分析等等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过程,形成对产品的感性认识,进而产生情感的回应。而这些情感回应将会回馈和应用到设计师的再设计中,由此可见,设计中引发的生活情感是一种由设计师到产品,再到消费者的不断循环的交流过程。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形形色色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的设计品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情感取向,所以,设计师应该通过产品的形态,如造型、材料、色彩等等外在的视觉元素,和它们蕴含的内在文化和精神内涵,使消费者在与之交流时,激发人们对它产生情感的共鸣和认同,最终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多层次的需求。
  
  三 产品中激发生活情感的设计语言
  
  情感的传达方式很多,而人们与产品交流时,产品会通过可见的和不可见的设计语言向人们传达它蕴含的情感元素,并通过使用者的主观体验和认知反应出来。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提出了产品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水平设计、行为水平设计以及反思水平设计,它们对应了不同层次的设计语言。
  1 本能水平设计语言
  产品形态这一可见的设计语言,成为最直观的情感载体,它包括了产品的造型、材料、色彩等构成元素,并依靠消费者的视觉、触觉等基本的感知器官,通过他们的想象、记忆等各种认知能力,唤醒他们最初始的情感诉求。
  首先,比如色彩情感。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色彩是最直接传递信息的视觉感官符号。当代美国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墨说:“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在产品设计的诸多要素中,色彩作为产品最显著的外貌特征,具有先声夺人的魅力。通过色彩语义的传递,使消费者能够感受到一种特定的情感体验,激发出所要传达的情绪和情感回应。色彩的不同,对人的情绪、行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好的合理的色彩设计很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愉悦、舒畅的心理回应,辅助使用功能易识别,易操作,并保证安全性等等特征。我们要学会合理运用人对色彩的这种感受回应,比如:经过测试,长期处于红色的房间,时间长了会使人烦躁不安,一些明度较高较鲜艳的暖色,容易引起人的疲劳,所以快餐店里的环境色彩设计以及桌椅等设施设计,都采用红色、黄色等鲜艳的暖色调,提高快餐店的客流量和营业额。同时,红色或较鲜艳的暖色能增加食欲,又恰恰迎合了快餐店的特征。
  其次,产品的造型形态的情感。产品形态设计应有情趣。产品的造型形态应具有生动悦目的表达特征。所谓生动的形态,是形态表达出具有生命的、有活力的、运动力的语义。这种以视知觉、视觉心理为基础的形态语义,称之为形态知觉语义。这种语义是人们长期在生活中向大自然汲取的精神财富。所谓有生命的、运动的,不是指会蹦会跳的自然形态,而是指产品外形具有的一种深层的内涵,这种视觉力是精神上的生命力。通过人们对自然界生物的具象和抽象以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会提炼出形形色色具有生命知觉的感觉,生长感,膨胀感,扩张感,孕育感,舒展感,分裂感等。人们正是通过这些感觉进而感触生命的存在。
  再次,产品材质对外表现情感,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色泽,以外显的色彩和光泽展示产品美感。随着现代新工艺的研发和出现,传统的材质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于是色泽也是展现新工艺、新材料、新科技、新时代的表现元素。在各种工艺和技术的基础之上,有效将材质与色彩结合起来,在新的审美潮流下表现时代感。
  一方面是温度,材质属性形成各种触感中的温度,能充分体现产品的亲和力,如金属的冰冷、橡胶的温和、木质的温暖等等。现代工艺中有许多仿真喷涂,比如在冰冷金属表面喷涂温和的软塑层。所以材质的温度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充分运用仿真材质表层的处理以及各种工艺,创造产品的各种温度感觉。
  另一方面是肌理,材质纤维和分子构成在表面形成各种肌理,形成产品表层设计风格的直观元素。运用肌理元素体现产品的品质和价值档次,是现代设计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塑料表层的压花、金属表层的镀层、橡胶表面的纹理、木材表面的贴面和油漆等等,材质肌理在每一产品构成中,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当今的手机、数码相机、电视、汽车内饰等,运用统一对比相衬的材质表现出精细、贵重的品质感。
  2 行为水平设计语言
  对于行为水平的设计语言,应该在人机工程学的指导下。设计师使产品具有简单易懂,易识别,易操作,并保证安全性等等特征,使消费者的操作方式和行为习惯得到最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促使人与产品的交流互动过程,符合人类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同时人的行为方式也自然地成为了传达人们生活情感的一种不可见的设计语言。
  如产品的人机关系表现,产品的内在功能和操作控制方式,应该在它的外在表现中得到直观的体现,如产品的拿放、拆装、操作提示等等行为应该得到回应。产品在人机方面的外在设计语言,大致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符号,是人对生活形态的直接感知对象,把产品的形态作为与现实生活衔接的符号,从整体感知概念上谋求经验性记忆符号特征化的表现。如手指按压按键的符号,手指并拢旋转的符号等等。把这些内容直接在产品具体部位加强形态吻合的表现。
  第二,触点,是人的肢体点的尺度和形态特征,以正负形的吻合关系设计产品的触及面。如按键面、座椅面、靠背面等。如椅面的设计,运用与触点形体吻合的线形,另外再结合具有弹性的材质,触点的表现就显得更加宜人。
  第三,尺度,是指人肌体的不同尺度,在产品尺度表现上充分体现舒适保障。如台灯支杆的长度与桌面大小尺度,灯罩的高度、投射角度与桌面可视面积,都从尺度的表现上展现着设计价值。
  第四,幅度。人的肌体运动幅度和动作可变幅度影响产品的设计形态。如电话的按键要与人的手指的运动幅度相吻合,手机的造型应该符合手握取操纵的幅度。产品的机能构成形式应依据人的运动幅度和特征设置,最大程度地适应人的动态行为和表现人的活力。
  第五,方式。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确定产品的作用方式。如按键的排列是从左至右,还是从右至左;产品的开合方式是推拉、翻转还是旋转;病床是分段起放还是两边任意调整等等,即产品功能实现的方式应体现人的本能特征,通过寻求人的最佳行为方式,体现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特点。
  第六,操作,是指以人的行为为次序设计产品操作控制系统。人的习惯动作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做同一件事,人的行为不可能一致,这种不一致直接影响着产品构成中操作系统的设置。把多数人的行为习惯归纳、分析、比较、统计,归纳出最易被认同的操作次序,并优化形成操作表现方式,能从人的本性特征上建立起无行为障碍的操作控制系统。
  3 反思水平设计语言
  产品深层的文化内涵,作为设计中的非物质设计元素,是实现产品情感化的另一个关键所在。产品若能够和人们交流,首先必须要得到他们的认同,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对话。传统的文化、人文精神是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等的漫长的历史沉淀,是在特定环境中,人们达成和拥有的普遍共识。传统文化能够通过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对自己的生活世界进行理解和改变,产品设计可以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渗入,唤起人们脑海深处的回忆,使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慰藉归属感。当然,时代在发展,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诉求是不同的,所以设计的文化内涵应具有时代特色,在传统的基础上采用符合新时代精神需求的设计元素,实现人们的沟通,找到情感的依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提高产品竞争价值的设计理念,得到当今设计师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如联想上市的“祥云”笔记本、2006年德国大众的“哪吒”汽车等,都通过采用中国特有的元素,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这三个层次的情感化设计并非彼此孤立存在的,即在具体的设计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应将各种类型的设计语言进行融合,最终完成高品质的情感化产品设计。
  
  四 设计中把握情感因素的方法
  
  为准确传达产品的情感因素,设计师必须将情感作为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元素。在设计过程的初始阶段,设计师可以从人们的生活情感诉求中寻求灵感,把设计对象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进行准确分析和评估,完成设计定位,从中获得启发,找到设计的出发点,为接下来的深入设计提供一个情感化的设计平台。
  在设计过程中,情感因素成为一个重要依据。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成为这个阶段的重要设计原则。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人成为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设计将超越“物”的设计的局限,进入精神层次的高度,物质性和精神性、理性化和人性化的完美融合,使设计充满人情味,并最终通过产品的形式和功能,以及消费者的认知和体验等方式,激发和唤起人们的感知体验。
  情感化设计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情感反馈的好坏,而这些反馈信息将会对未来的设计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对现有的产品的感性倾向和情感愿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及时收集这些信息,将对实现情感化设计有重要的意义。
  
  五 结语
  
  设计的任务是使产品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设计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到生活之中,达到改变人们生活品质的目的。情感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所以,在当今这个情感匮乏的社会中,在人们对情感回归的迫切愿望中,设计师应该将设计作为人们情感表达和交流的一种依托,努力提高这种情感化的设计品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人们的情感能在设计的背后,得到更多关爱与呵护。
  
  参考文献:
  [1] 阮宝湘、邵祥华:《工业设计与人机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2] 顾健华:《艺术设计审美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 唐林涛:《工业设计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 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5] 邱松:《造型设计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谢大康:《产品设计思维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任成元,男,1978—,河北保定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人机工学,工作单位:天津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学院。
其他文献
本文就高职院校党校分层培养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当前现状进行分析,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党校分层培养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进行探讨,力求为高职院校党校分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在精神动力,提倡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是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