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线上新模式构建线下新课堂——对后疫情期音乐学科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 :中国音乐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liguo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国各个行业都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学校教学过程由线下迅速转为线上,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对于音乐学科而言,由于授课时间、地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这使得个性化教学需求日益凸显,挑战着传统课堂的教学理念.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线下教学得以继续开展,教学方式也随之迅速切换.但不难发现,打造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融合的新型课堂已成为诸多教师的自觉行为,这也为开展更加高效的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
其他文献
北京市“十三五”课外、校外规划课题“丰台区少年宫专业教师梯级发展体系建设实践研究”把丰台区少年宫的专业教师发展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梯级,并将教师个体和群体的连续性、动态化专业发展过程作为课题研究内容.该课题从实践中研究、挑战中转型、迭代中发展及反思不足与未来设想四个方面分析、论述研究过程,梳理研究成果,对成就有特点的校外专业教师提出自己的思考,并指出几个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科普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观”教育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在如今海洋强国的大背景下,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水声特色“三观”与科普教育平台应运而生.采用线下线上互补,“三观教育”和科普教育相辅相成,“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搭建三观与科普教育平台,实现在科普的同时,进行特色“三观”教育,引导青少年投身国家战略人才紧缺领域.
“音乐感知乐园”创新项目是在北京市校外教育“三个一”活动背景下,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中“审美情趣”与“综合艺术素养”培育,围绕本土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新理念、新手段、新模式有效提升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与综合艺术素养能力的实践探索.文章以建构“三个阶段、四大主题、五种形式、六个环节”系统化、综合化、模块式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为主线,阐述“音乐感知乐园”综合艺术素养课程体系的核心理念、课程设计及实施效果.
在国内外,有关“男孩学业落后”“男孩危机”“女生优势”等教育性别差异的现象都曾引发过广泛关注.该文基于大型调查数据,从“是否入学”“入学后的成绩”两方面呈现了中国教育性别差异的现状.结果发现,横向对比来看,从初中阶段直至硕士研究生阶段,女生比男生有更大的教育优势.纵向对比来看,优秀女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上述教育性别差异可以从国家层面、家庭层面、个人层面及学校层面找到原因.教育的这种性别差异现状继而引发了各界对高考选拔制度、女性就业难和“男性稀缺症”现象并存、高知女性和文化程度较低男性婚育时间推迟等社会问题
校外创客教育活动基于学生的兴趣,通过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推动青少年动脑动手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笔者以“创客与3D打印”课程为例,通过研究当前校外青少年创客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课程体系建构和实践课例推进,以校外创客教育活动的初步探索为基础,梳理总结校外青少年创客教育活动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随着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外教育从场所建设向内涵发展的转化是新时期校外教育发展的必然.其中,构建活动课程体系成为校外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性工作之一.从育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策略与机制、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通过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中观层面的活动项目建设、微观层面的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进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活动课程体系构建,能够形成具有较好整体育人效能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
自21世纪以来,我国馆校合作有了长足发展.关于馆校合作现状,目前散见于各类文献或相关报道,未有针对我国馆校合作全面且广泛的调研,我国馆校合作的整体画像仍不清晰.研究采用基于场馆工作人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三角互证法面向全国开展问卷调研,了解我国馆校合作的开展情况、参与情况、实施效果及未来发展,并根据调研结论给出相关建议.
青少年正处于从儿童向成人角色转变的开始,对未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憧憬,是开始进行生涯教育的绝佳时机.以生涯彩虹图作为青少年生涯教育的起始课能够帮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去了解生涯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生涯意识,以贯穿一生、涵盖各种人生角色及其相互联系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生涯发展.教师通过探索将生涯彩虹图用于青少年生涯教育起始课程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之后进行总结反思,以期为青少年生涯教育提供一些有操作性的教学参考.
在“十四五”新阶段,我国进入了“美育新时代”,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包含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的支持力度,音乐教育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局面.作为培养未来一线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深化改革.而当前,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音乐教学法,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存在时空上的割裂;教师教法传统,多采用“模仿式”而非“启发式”方法;学生技艺水平发展不均,不适应中小学实际教学工作;高师音乐教育各类课程设置相
期刊
引言rn随着网络与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日常接触的各类信息容量也在飞速增长.虽然国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双重进步而稳步提高,但不少人的音乐素养却无法与其相匹配.在学校里,许多学生无心运用先进的媒体播放形式欣赏优秀音乐作品,反而希望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能多放几首网络上新出的流行音乐作品.这使得国内外众多优秀的音乐文化难以通过学校教育有效地传播给广大学生,而本土的民歌、民间说唱等多种艺术性较强的传统音乐艺术在科技和时代的冲击下面临着受众面窄、无法推陈出新等问题,甚至部分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