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指南》的学习,我从过去的教育理念中走出来,改变了自己的观念,让自己在幼儿教育的事业中成长起来,本文就《指南》中的艺术学习方面的内容谈谈自己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指南》;幼儿美术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6-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幼儿教育领域的一剂良药,内容详实,极具可操作性,尤其是在身心健康,语言发展,社交能力,科学探究,艺术学习等幼儿教育的关键环节分别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案,它的诞生让幼儿教育者从育儿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笔者在学习《指南》的过程中,感悟到创新幼儿美术教育模式需让幼儿学会主动去欣赏,并在欣赏中感受什么是美,形成对美的观念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去探索和创造美。
一、用线条教育勾勒出美丽的童年
幼儿美术教育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首先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再用小小的线条把他们勾勒出来,这就是最简单的美,正是这简单的美,体现出童年的美丽与天真,这也是《指南》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之一。
幼儿在刚接触美术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美术,有时老师要求他们画一个圆圈,他们画出来的都不是圆的,甚至连口都不能封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给幼儿们看,让他们去观察这些作品中的线条是怎么勾勒出来的,例如,梵高的《向日葵》,孩子们刚看时可能会感觉到好玩,接下来的感受就变成了好乱,再接下来的感受就是好看。同样一幅美术作品,同样的线条,幼儿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从好玩到好乱,再到好看,这就是一个审美变化的过程。这些线条是幼儿们最初接触到的美术,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线条的认识会不断深入,幼儿们将用这些线条去勾勒他们的美丽童年。
幼儿从会拿笔的那一刻起,就愿意用笔去勾勾抹抹,这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在随意的勾抹中会感受到不尽的乐趣。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幼儿去坚持这种对美好童年的追求,而不是让他们成为一名画家、学者,这有悖于《指南》的指导思想。真正美丽的童年是幼儿用可能无知的线条勾勒出来的。例如,带着他们到户外写生,其实就是随便画画,调皮的孩子看到蜘蛛网时,觉得很好玩,拿在手里的画笔颜料滴落在画板上,把纸弄脏了,这时他觉得这滴颜料很好玩,于是放弃画画,开始用嘴吹这滴颜料,渐渐地,颜料散开了,成了一个蜘蛛网的形状,这是一种吹出来的线条,这种线条却是最真的童年的反映,虽然不一定有太深的美术艺术在其中,但是却是对幼儿美丽童年的一种原生态勾勒。
二、用认知教育带给幼儿美的体验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是比较简单的,用生物原始的刺激反映来形容也不为过,尤其是幼儿对美术的认识,只是建立在原始认知的基础上,作为老师,要逐渐培养孩子们的认知能力,从外在的表现入手,逐渐引申到层次上的认知,最后再发展成整体性的美的体验,这是《指南》给我们的又一点启示。
由于幼儿对美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在绘画活动过程中,他们并不能将事物的特点与美联系起来,画出来的东西也就谈不上美。因此,作为老师,要对孩子们进行认知方面的教育,使孩子们首先对事物产生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知道如何通过有效的办法来表现事物的特征,描绘出美好画面。例如让孩子们画一幅《海底世界》,他们往往会画出许许多多形状与颜色都相同的鱼,如果老师为他们播放一下海底世界的影像或者带他们去海洋馆进行真实的体验,通过讲解然后再让他们去画,这时他们的画面上就会出现许多形状各异的海鱼、水草、贝壳、海龟、水母等,展现出一个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这一施教过程就是对《指南》中艺术教育的一种践行——“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三、在自然教育中塑造生动的美感
首先,幼儿美术教育的场所可以多选择在户外。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绿油油的草地上开着红红的花,这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美术素材,孩子们在画画的过程中,能够对蓝天、白云、红花、绿草产生无尽的想象,幼儿画出来的画也一定会是有生命的,会饱含着他们对自然界的想象和热爱。其次,美术教育的素材选择也是有生命的,春天的小草,夏天的雨滴,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等等,都是不同季节的象征,这些大自然提供的素材都能被广泛应用到幼儿美术教育中,成为幼儿塑造某一情景的代表。再次,幼儿美术教育还要营造自然教育的氛围,多带领孩子们去自然界中去体验,例如,带孩子们去看农民伯伯秋天时忙着收割的景象,鼓励孩子们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现出来,这样孩子们画出来的是他们见到的真实的收割场景,而不是想象出来的或者是抽象出来的,因此会更加生动。
绘画是幼儿童心的自然流露和真实展现,是童趣与现实美的照应与融合。《指南》启示我们幼儿美术教育必须要培养孩子的艺术情趣、拓展其生活体验,转变传统的示范性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大胆拿起画笔,描绘出心中的想象和渴望。
关键词:《指南》;幼儿美术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6-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幼儿教育领域的一剂良药,内容详实,极具可操作性,尤其是在身心健康,语言发展,社交能力,科学探究,艺术学习等幼儿教育的关键环节分别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案,它的诞生让幼儿教育者从育儿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笔者在学习《指南》的过程中,感悟到创新幼儿美术教育模式需让幼儿学会主动去欣赏,并在欣赏中感受什么是美,形成对美的观念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去探索和创造美。
一、用线条教育勾勒出美丽的童年
幼儿美术教育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首先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再用小小的线条把他们勾勒出来,这就是最简单的美,正是这简单的美,体现出童年的美丽与天真,这也是《指南》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之一。
幼儿在刚接触美术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美术,有时老师要求他们画一个圆圈,他们画出来的都不是圆的,甚至连口都不能封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给幼儿们看,让他们去观察这些作品中的线条是怎么勾勒出来的,例如,梵高的《向日葵》,孩子们刚看时可能会感觉到好玩,接下来的感受就变成了好乱,再接下来的感受就是好看。同样一幅美术作品,同样的线条,幼儿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从好玩到好乱,再到好看,这就是一个审美变化的过程。这些线条是幼儿们最初接触到的美术,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线条的认识会不断深入,幼儿们将用这些线条去勾勒他们的美丽童年。
幼儿从会拿笔的那一刻起,就愿意用笔去勾勾抹抹,这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在随意的勾抹中会感受到不尽的乐趣。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幼儿去坚持这种对美好童年的追求,而不是让他们成为一名画家、学者,这有悖于《指南》的指导思想。真正美丽的童年是幼儿用可能无知的线条勾勒出来的。例如,带着他们到户外写生,其实就是随便画画,调皮的孩子看到蜘蛛网时,觉得很好玩,拿在手里的画笔颜料滴落在画板上,把纸弄脏了,这时他觉得这滴颜料很好玩,于是放弃画画,开始用嘴吹这滴颜料,渐渐地,颜料散开了,成了一个蜘蛛网的形状,这是一种吹出来的线条,这种线条却是最真的童年的反映,虽然不一定有太深的美术艺术在其中,但是却是对幼儿美丽童年的一种原生态勾勒。
二、用认知教育带给幼儿美的体验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是比较简单的,用生物原始的刺激反映来形容也不为过,尤其是幼儿对美术的认识,只是建立在原始认知的基础上,作为老师,要逐渐培养孩子们的认知能力,从外在的表现入手,逐渐引申到层次上的认知,最后再发展成整体性的美的体验,这是《指南》给我们的又一点启示。
由于幼儿对美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在绘画活动过程中,他们并不能将事物的特点与美联系起来,画出来的东西也就谈不上美。因此,作为老师,要对孩子们进行认知方面的教育,使孩子们首先对事物产生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知道如何通过有效的办法来表现事物的特征,描绘出美好画面。例如让孩子们画一幅《海底世界》,他们往往会画出许许多多形状与颜色都相同的鱼,如果老师为他们播放一下海底世界的影像或者带他们去海洋馆进行真实的体验,通过讲解然后再让他们去画,这时他们的画面上就会出现许多形状各异的海鱼、水草、贝壳、海龟、水母等,展现出一个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这一施教过程就是对《指南》中艺术教育的一种践行——“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三、在自然教育中塑造生动的美感
首先,幼儿美术教育的场所可以多选择在户外。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绿油油的草地上开着红红的花,这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美术素材,孩子们在画画的过程中,能够对蓝天、白云、红花、绿草产生无尽的想象,幼儿画出来的画也一定会是有生命的,会饱含着他们对自然界的想象和热爱。其次,美术教育的素材选择也是有生命的,春天的小草,夏天的雨滴,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等等,都是不同季节的象征,这些大自然提供的素材都能被广泛应用到幼儿美术教育中,成为幼儿塑造某一情景的代表。再次,幼儿美术教育还要营造自然教育的氛围,多带领孩子们去自然界中去体验,例如,带孩子们去看农民伯伯秋天时忙着收割的景象,鼓励孩子们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现出来,这样孩子们画出来的是他们见到的真实的收割场景,而不是想象出来的或者是抽象出来的,因此会更加生动。
绘画是幼儿童心的自然流露和真实展现,是童趣与现实美的照应与融合。《指南》启示我们幼儿美术教育必须要培养孩子的艺术情趣、拓展其生活体验,转变传统的示范性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大胆拿起画笔,描绘出心中的想象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