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赤子”的探索人生

来源 :文萃报·周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l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到南极,随船要走20多天,即便在南极的夏天,内陆地区依旧有零下40摄氏度,并且南极天气变幻莫测,早上的晴天持续不了几个小时,暴风雪可能就会来临。而要到北极去执行科考任务,则基本是在北冰洋上进行,至少2个月时间都需要随船。
   这样的条件下,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原主任鄂栋臣去了7次南极、4次北极参与科考工作。中国在南北两极科研探索方面起步晚,而鄂栋臣1984年就跟随中国第一次南极科考队,连续20多年,奋战在中国极地测绘的科研一线,亲身推动了中国极地科考的发展。
   这位把测量极地作为一生任务的“极地赤子”,在今年2月21日凌晨,走完了自己的80年人生,去了比极地更远的地方。
  毅然签下生死状
   上世纪80年代初,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40多个常年考察基地和100余座夏季站,而当时的中国,在极地科考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直到1984年11月26日,591人组成的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浦东港口起航,才开始了中国人对南极的探索之路。
   鄂栋臣,就是这591人中的一员,并担任考察队党支部副书记和测绘班班长。彼时,鄂栋臣已经45岁了,还有了3个孩子,妻子王紫云不能理解丈夫为什么要去冒险,迟迟不肯在“生死状”上签字。“就是死了,我也光荣。”鄂栋臣毅然决然地自己签下了名字。
   鄂栋臣曾回忆起第一次南极科考:船长说,我船上带了一些大塑料袋。我们问他,带塑料袋去干什么啊,他说准备装死人的。如果谁牺牲了,就用塑料袋一装,放到船底下的大冰库里冷冻起来,再带回家。
   “一言不发,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久)卧不起,十分难受。”南极长城站首任站长郭琨曾用顺口溜描述当时的情景,字句里都是那时的艰苦。
   30天的艰难航行过后,我国第一支南极科考队到达目的地——乔治王岛。抵达目的地,建站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作为工程实施最基础的测绘工作,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进展得异常艰难。鄂栋臣和测绘分队每天扛着木桩、铁锹、镐和铲去勘探测量。“一锹下去挖不了多深,稍有不慎还会掉进冰海里。”
   最后,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4平方公里范围内布设了33个控制点和图根点,野外测量1665个地形点,用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站区选址与地形测绘。地点确定后,队员们的身份便转化成了“建筑工人”,每天穿着防水衣,扛沙袋,爬冰入海,建造科考站,一天之中甚至能工作近20个小时。
   1985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初一,中国第一座极地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正式建成。
   鄂栋臣也测绘完成了我国第一幅南极地形图。在这幅1:2000的地图上,他把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赋予南极无名的山川湖泊:长城湾、望龙岩、龟山、蛇山、八达岭……
  “我们都叫他鄂大爷”
   2004年,已经65岁的鄂栋臣第3次赴北极进行科考,当时他和学生、武汉大学博士艾松涛一起,负责中国北极卫星常年观测站的建立和地理信息基础框架的构建。
   “2004年我们一起去北极,鄂老是年纪最大的一位,已经是极地圈的大爷,为人又比较和蔼可亲,我们都叫他鄂大爷。”艾松涛回忆道。
   这位极地圈的“大爷”,共参与了7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中国南北极地的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黄河站,他是全国唯一的三大站创建工程亲历者。
  开学第一课都是听他作报告
   除了亲赴極地科考,鄂栋臣也愿意将探索极地的科学精神传播下去。在不少武大学生印象里,鄂栋臣的“开学第一课”是共同的记忆。“我1996年本科入学的时候,鄂老师给我们作报告,讲他去南极科考的经历,给我们展示从南极带回的标本、实物,大家都非常兴奋。”艾松涛现在依旧记得当时的那场报告。“有不少学生受到启发,研究生读了极地测绘专业,后来参与到极地考察中来。”鄂栋臣的学生、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授周春霞说。
   “每一次有学生去南极科研,鄂老都会亲自带队去机场送行。鄂老亲自去送行已经成为我们团队的一个传统。他是严谨的导师,也是慈祥的长辈。”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庞小平说。
   外界常赞誉鄂栋臣是“极地测绘之父”,对这一称号,鄂栋臣曾说,自己做的事很有限,如果用什么形容自己,他愿意用“极地赤子”的说法。
  (摘自《茂名晚报》10.17)
其他文献
沈梦可是陆军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的一名女兵,11月24日,她从狙击手集训队脱颖而出,力壓男兵勇夺“枪王”。在接受央广军事采访时,她介绍了自己参军的之后的一些经历,2018年,她带着“军中花木兰”的梦想从军,结果,总想着在战场上与男兵“厮杀”的她,却被分配到了话务班。当时,她当即表示“我要去参加狙击手培训!”对于身边人的劝阻,她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不相信我,男兵能去,我怎么不能去啊,我还要拿第一呢!
期刊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直肠癌去世,年仅62岁。   上世纪70年代末,一次重要的空投核试验发生重大事故。这次试验的核弹,从加工、运送到多次投放训练,时任九院(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试验总指挥的邓稼先都亲自参与。起初,一切顺利。但正式试验那天,起爆口令发出后没有听到爆炸声,一分钟后没有见到升腾的蘑菇云——出状况了。   试验失败,首先要找到弹体,查明原因。在场的除了邓稼先,还有多个部门
期刊
眼瞅着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南下穿越台湾海峡,前往海南三亚的航母港口,从开工之初就與中国航母暗暗较劲的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也终于有了更进一步的好消息。12月2日,印度媒体报道,正在码头进行舾装的“维克兰特”号搭载的燃气轮机主机已经成功进行首次点火,接下来该舰将在继续舾装的同时,开展舰上相关的系泊测试。   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的屡次拖延早已经不是新闻。从该舰最早开工之时宣称的2
期刊
据日媒报道,日本政府已斥资约160亿日元收购鹿儿岛南部的马毛岛,供驻日美军航母艦载机进行模拟起降训练。专家表示,马毛岛的相关训练设施建成后将不是一个单纯的训练场,而是一个设施、装备齐全的军事基地,方便美日监视穿越大隅海峡国际水道的舰船。   按照美日方面的说法,在马毛岛建立航母舰载机起降训练场,是为了减少在神奈川县厚木基地模拟起降训练时造成的噪音扰民情况。日本民间的抗议确实是一个推动因素,但美日耗
期刊
前不久,宁波市镇海区70多岁的老干部陈伟高再一次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省于都县,寻访当年那段历史。   今年是陈伟高重走长征路的第14个年头,这位有着49年党龄的老党员,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追寻英雄的足迹。今年,也是陈伟高开展红色宣讲的第9年,他把这些亲手搜集的鲜活资料融入到每一次宣讲中,让听众对这些历史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一个红色基因的传播者、红色故事的宣讲人,受到大家的欢迎,我的
期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身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真地对待生活。   记得以前听人说过“生儿容易养儿难”。虽然已经记不清这句话的出处了,但是这个道理我深为赞同。作为父母,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和管教孩子了。   常言道:“三岁看老。”“小树不修不成材。”想要将孩子培养成材,必须从小严格要求,使其明白事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无论一个
期刊
8~10天内就可以将相应比例的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废弃生物质转化为昆虫蛋白、脂肪和生物有机肥,转化1000吨餐厨垃圾可获得利润66万元……日前,在首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上,河南农业大学与新加坡南达公司的一项“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根据协议内容,河南农业大学将向该公司授权黑水虻的人工繁育和相关技术,受让金額为1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63万元。   黑水虻是什么
期刊
今年49岁的夏嘉祥是一名资深潜水爱好者,他也是中国第一个民间珊瑚保育组织“潜爱大鹏”的秘书长。从2013年开始,夏嘉祥发现自己的潜水技能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海底种珊瑚。从此,他和团队开始了“深海种森林”。  潜水员爱上海底种珊瑚   夏嘉祥说,珊瑚礁被誉为海底的“热带雨林”。珊瑚礁的覆盖面积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却为近30%的海洋鱼类提供了栖息地。但在我国近海,珊瑚礁却在不断退化。数据显示,最近30
期刊
冷空气入侵,气温犹如坐过山车,忽上忽下。原本就患有骨关节疾病的中老年群体更难熬,冷风一吹,骨关节就隐隐作痛。   “在当前的气温环境下,很多人都会出现肩部、背部等部位疼痛的症状。”湖南省人民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王靖表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由不正确的身体姿势引起,加上寒冷天气的作用,就会引发肩背部明显疼痛,任何年龄段的成人都可发生,尤其是有不良姿势习惯的人群,久坐伏案、运动姿势异常、肩关节负
期刊
每天早晨和傍晚,在绍兴新昌的大佛寺景区,总能看到一位老人带着大伙打太极拳,他们随着悠扬的音乐而动,一招一式似行云流水,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位老人就是董顶荣。退休后,他开始义务教授别人学习太极拳,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带队到机关、学校、企业、农村志愿推广太极拳,普及体育文化,指导了近600多人,深受学员尊敬。   “老董,你今年多大了?”“我和共和国同龄!”当有人问起自己的年纪,董顶荣总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