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时代沙画艺术的创新实践研究——以陈敬平沙画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e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画是一种既古老又时尚的艺术形式。现代沙画艺术融合舞台表演及视听媒体技术展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网络助推下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数字媒体时代沙画艺术的创新实践研究以陈敬平沙画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艺术创新实践为例,分析数字媒体时代下沙画的艺术特征及发展趋势,揭示数字媒体技术赋能沙画艺术创新的方法策略。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期间本院50例新生儿心律失常患儿为观察组,分析其临床特征;选取同期分娩的5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结果异位心律在新生儿心律失常患儿中所占比重最大,为32%,窦性心律失常次之,为22%;两组日龄(<7d)、性别、剖宫产、双胎妊娠、羊水过
期刊
目的 研究并建立贯叶金丝桃UPLC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00 nm;流速为0.25 mL·min-1;柱温为25℃。建立了同时测定金丝桃苷、芦丁、槲皮苷、槲皮素含量及指纹图谱的方法,并结合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
期刊
党的二十大以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新征程上教育必担的责任与使命。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秉持“以质量树品牌,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写未来”的办学思路,以校本课程改革为契机,提出拔尖创新人才的素养结构,构建“美德”(Spirit)“创想”(Steam)“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三位一体的“3S”课程体系,搭建自主、开放的多元课程平台,创设互动交往、虚实结合
期刊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P-O配位多面体与不同阳离子构成的系列化合物A3PO4(A=Li, Na, K, Rb, Cs)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进行系统探究。研究表明通过碱金属原子替换可以改变结构框架,从而调节其带隙及光学性能,为设计综合性能优异的材料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能带结构计算表明,五种化合物均为直接带隙化合物且都具有宽的带隙,A3PO4(A=Li, Na, K, Rb, Cs)的带隙依序为
期刊
城镇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社区智慧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虽然先进的软件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条件,但是主系统与子系统间的联结方式却仍然烦琐且低效。为实现社区业务管理的全面感知与实时调控,以中铁贵州国际生态城项目为依据,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IoT)的智慧社区业务管理架构。以现有的平台系统的功能、运行和交互方式为切入点,分析了建立健全社区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发展需求,提出了物联网应
期刊
为实现净化后焦炉煤气尾气达标排放,通过对山西焦化二化产脱硫系统优化改造后的高塔再生工艺的运行情况及现场控制情况进行分析,制定了相应的管控措施及调整方案。经过试生产期间的摸索和调试,最终总结归纳出一套最优的工艺参数控制标准及操作方法,为后续的脱硫系统操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期刊
在世界政党政治话语权较量"资强社弱"的总体格局下,如何确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空间和国际话语权,是当下中国多党合作实践和政党制度研究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正如西方政党政治的话语霸权非一日之功一样,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要想赢得国际话语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我们必须运筹帷幄、迎难而进、只争朝夕,做好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策略的精准实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赢得国际话语权的总体谋划,大体可规划为三大战略,即:"立
期刊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肺气肿片中14种指标性成分(绿原酸、苦杏仁苷、咖啡酸、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丹酚酸B、淫羊藿苷、槲皮素、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野马追内酯B、丹参酮ⅡA、补骨脂酚)的含量。方法 用甲醇提取肺气肿片,采用Shimadzu Shim-pack GIST-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速1.0 m
期刊
<正>巴山钟灵,蜀水毓秀,勤劳智慧的巴蜀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巴蜀古文化。誉满中外的四川名酒,就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追本溯源,开展酒文化的研究,很有必要。笔者拟就绵、雒两地考古发掘实物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先从考古发现说起,对蜀酒的历史渊源作初步探索。
期刊
数字教育资源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让数字教育资源从之前的“让人适应”变为能“主动适应人”,是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跨模态理解与重构技术为破解数字教育资源的适应性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持。具体而言,就是主张“人—境—机—物”多主体协同,利用跨模态理解与重构技术对复杂教育情境中的多模态教学行为和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