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悖论:对沙特资源依附型经济的反思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kanhaow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沙特的现代化以一种高度依赖石油的依附型经济为主要特征。依附型经济是沙特在各种现代化因素发育不充分的条件下被国际石油市场变化推动的结果。它的主要特征是石油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非石油部门比较弱小并依靠来源于石油收入的资金得以发展。这种模式突出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而忽视市场调节,是沙特经济长期起伏不定和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其本身充满悖论,反映了发展与资源之间的深刻矛盾。而沙特未来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在于对这种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沙特,石油,资源依附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K3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6-0072-06
  
  沙特的现代化进程深深打上了石油的烙印。在沙特,石油部门居于主导地位,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都与之息息相关。因而,学者一般将这种经济类型称为“资源依附型”。
  
  一、缘起
  
  沙特是在1938年发现石油的,但是高度依赖石油的依附型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在70年代之后建立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对沙特石油的长期控制和低油价极大地限制了石油收益的增加。因而70年代之前,沙特经济主要还是以畜牧业、农业和小手工作坊等传统经济部门为主,石油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凸显,并且朝觐贸易在沙特经济中起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后,沙特逐渐收回了石油权益,尤其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中东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大幅度提高油价,成为中东和沙特经济的转折点。从此,石油在国家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可以说依附型经济很大程度上是石油涨价的结果。
  根本来说,片面依靠石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一个不成熟的经济类型,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的特点。现代经济的发展,是技术、劳动力、资本、市场、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等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项因素的欠缺都会导致现代化进程的受阻。沙特的依附型经济实际是在国内现代化因素发育不充分的条件下被国际石油市场变化推动的产物。
  沙特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1962年以来,沙特石油可探明储量都在逐年增加。最近的数据显示,沙特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363亿吨,占世界储量的26%;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6.9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4%。70年代石油涨价后,石油作为经济发展引擎的潜力得到了发掘,其最重要意义在于为沙特现代化提供了充裕的资本。但除此之外,其他现代化的条件非常不成熟。
  首先,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沙特以沙海千里著称。除西南部的阿、希尔地区属地中海气候,比较适合人类活动居住外,大部分地区都是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非常不利于生产活动的进行。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使沙特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几乎与外界隔绝。直到20世纪70年代,沙特仍是一个传统的农牧业社会。
  其次,除了石油部门通过聘用西方管理人员应用现代技术外,其他经济部门几乎没有现代技术的因素。
  再次,劳动力素质低下,现代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承担现代化的重任。1974-1978年期间,只有39%的人完成4年的扫盲教育。
  最后,政府经济政策相对滞后,经济多样化一直是沙特政府的目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往往将问题简单化,认为只要将石油资金分配到各经济部门中,便可促进各行业的发展,结果是导致了各经济部门对石油资金的高度依赖。应该说,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导致这一模式形成的直接原因。
  总之,由于自然环境、技术、劳动力、国家政策等要素的相对滞后,无法同资本优势形成推动现代化的合力,最终导致高度依赖石油的依附型经济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模式基本确立并持续到现在,对沙特的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主要特征
  
  1、石油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压倒一切的地位
  石油及相关产品的出口是沙特经济的重中之重。最初沙特仅仅依靠出口原油获取收入。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沙特开始发展本国的炼油、石化、天然气收集加工等技术。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沙特基本实现了从单纯依靠原油出口的“上游产业”向包括炼油、石油化工等“下游产业”的综合性出口导向产业的转变。
  石油部门是沙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80年石油收入是全部财政收入的92%。之后虽然因为油价下跌导致石油收入减少,在总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下降,但是即使在石油收入最低的年份——1986年(石油收入仅为424.64亿沙特里亚尔,而总财政收入为764.98亿沙特里亚尔),也达到全部财政收入的56%。在整个90年代,石油收入是总财政收入的60%-80%左右。而2000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石油收入猛增至2144.2亿沙特里亚尔,总财政收入也随之增至2581亿沙特里亚尔。
  根据沙特提供的数据,石油部门名义上构成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左右,其中最高年份——1981年是57%。之后,随着油价的下降,比重也有所降低,1992年所有的石油、天然气和炼油产品的GDP是517亿美元,占全部GDP的42%;1995年为482亿美元,占39%;1997年为391亿美元,占30%;2000年为776亿美元,占44.8%。美国能源部的能源信息机构也做出了类似的评估:2002年,沙特石油部门构成了总出口所得的90%-95%,总财政收入的80%,国内生产总值的40%。这表明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不管油价怎样波动,石油及相关资源始终是沙特出口的主要产品、财政收入的主要承担者以及GDP的实际贡献者。
  
  2、除石油部门之外,非石油经济部门的发展十分不足
  名义上非石油部门贡献GDP的60%左右,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单纯的数字会让人高估非石油部门的发展水平。沙特往往将很多石化产品算入非石油部门。比如被列入非石油部门的塑料、化肥等产品,其原料仍是石油。另外,非石油部门的GDP中含有政府大量的补贴,这也来源于石油收入。完全意义上的非石油部门在沙特经济中的比重很小。
  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和基础部门,从1980年不足GDP的1%增至1989年的6.3%。但是从90年代开始,农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1993年农业产值是302.24亿沙特里亚尔,而2004年仅为371.87亿沙特里亚尔。但农业发展同补贴有很大关系,这在下文会重点分析。
  非石油工业的发展十分缓慢。其中采矿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很小。而对非石油制造业来说,在油价上涨之后,其生存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却恶化了。随油价上涨而来的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这意味着对商品需求迅速扩大。沙特最初采取低关税政策,致使外国商品急剧涌入国内。这使原本落后的非石油制造业遭遇了沉重打击。80年代末,沙特才开始提高关税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但是在石油部门占主导地位的沙特,非石油制造业从属地位和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虽然沙特为非石油制造业提供数额巨大的财政补贴,但是和农 业和服务业相比,支持的力度还显不够。另外,沙特始终没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非石油制造业规模小,成本高而效率低,很多产品质量又无法同进口商品相比。因而,这一部门1980年仅占GDP的1.9%,1984年为4.5%,1988年为6.2%,1995年为6.9%,而2000年仅为9.9%。
  服务业是除石油部门之外对GDP贡献最大的部门。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油价上涨之后,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水电设施、市政建设等方面)大规模的修建,教育、健康医疗、社会福利、财政金融业等部门的发展,以及政府服务部门的急剧扩大。据统计,1976年服务业仅占全部GDP的33%,到了1982年增至49%,而1986年高达69%,1995年为54%,2001年为48%。其中,政府服务部门的贡献是最大的,其次是财政金融、保险业、不动产等商业服务业。但是,服务业的发展却缺乏后劲,其原因在于服务业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支持的,随着政府财政的紧张,服务业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
  
  3、以石油收入为后盾的国家财政是经济多样化的主要推动力
  沙特每年都会拨出大量资金,通过各专业银行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及各种形式的补贴。
  沙特有很多专业银行,如“沙特农业发展基金”(1964年)、“沙特工业发展基金”(1974年)、“公共投资银行”(1971年)、“不动产发展基金”(1974年)、“沙特信贷银行”(1973年)等。这些银行并不具备完全的经济独立性,运营目的也不完全为盈利,主要目的是向社会提供极优惠的贷款,支持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它们的资金完全来自于国家财政。可以看出它们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沙特银行业既是国家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中介机构,也反映了银行业本身对石油资金的依附性。
  农业是靠补贴发展起来的重要部门。受自然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沙特农业非常落后,粮食不能自给,大量食品需要从西方进口。这不仅是沙特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使沙特在石油斗争中面临被西方随时“断粮”的危险。所以70年代以来,沙特政府以粮食自给为目标,对农业进行大量投入。成就是巨大的,但是代价更巨大。到80年代中期,沙特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而且可以出口小麦,其他的农作物、肉、蛋、奶的产量都有了飞速的增长,这一度被誉为“沙漠中的奇迹”,但归根到底是政府对农业全方位补贴的结果。首先,农业发展离不开水。在沙特这个极端缺水的国家,其大部分的水资源都被几乎无偿地补贴给农业。其次,还有各种形式的补贴。在第四个发展计划中,化肥、饲料的补贴为其成本的50%,机器设备为30%;对农作物按产量进行补贴,小麦2里亚尔/千克,大米0.3里亚尔/千克,玉米0.15里亚尔,千克,大麦0.15里亚尔/千克,椰枣0.25里亚尔/千克;生产的牛肉完全由政府负责空运。“(沙特农业发展银行)的补贴贷款从1974年的2.9%,增长到1983年全部农业产量的50%左右”。在1970-1997年之间,对农业补贴构成了政府全部补贴的55%。因而,高补贴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石油涨价之后,沙特迅速在国内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服务系统。这些服务部门的建立、运营和升级几乎完全依赖政府财政的支持。
  沙特承担了基础设施成本的绝大部分。以水的供应为例,沙特政府不仅负责开发地下水和建设海水淡化厂,而且以补贴价格供应用户,水费远远低于开发水的成本。其中农业对水的消耗最大,占全部水资源消费量的84%。在80年代,为了支持农业发展,几乎是免费供水。供电部门面临同样的困境。经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沙特的供电能力有了长足进步。为了支持工农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电价十分低廉。1984年电的价格是1.5分/千瓦小时,几乎免费。之后政府开始上调电价,尤其是生活用电的价格,但仍远远低于供电的成本。而供电厂损失部分便由政府承担。
  沙特的社会福利制度非常完善。其中一类是向全社会提供的福利,如对基本的食品和商品实行价格补贴,国民教育和医疗完全免费,提供住房无息贷款,不征个人所得税;另一类向特殊公民提供的福利,包括济贫贷款、社会监护、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福利都是由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集资共同承担,但是在沙特,却几乎完全由政府承担。
  同时,国家需要维持一个日益庞大的政府部门,这既是政府职能现代化和专业化的结果,也是国家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
  归根到底,农业、服务业都是在政府财政的广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相比之下,非石油制造业获得的政府资助要小得多,但是实际数字也非常可观。到1985/1986年度,“沙特工业发展基金”向这一部门提供了大约141亿里亚尔,实际拨款101亿里亚尔。而到2000年,达到了350多亿里亚尔。
  总而言之,沙特依附型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石油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而其他部门是从属性的,石油收入为各非石油部门发展提供基本动力。
  
  三、影响、改革和局限性
  
  依附型经济给沙特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极大强化了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调节。导致市场关系的扭曲。各经济部门之间缺乏有机的互动联系
  石油收入首先要完全收归国有,然后由国家对各经济部门进行再分配。政府要着重发展某一部门,就分配给较多的石油资金。农业、非石油工业、服务业各自与石油资金挂钩。这意味着以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不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有效作用,导致经济体制的条块分割,任何一个经济部门的发展同其他部门没有多少关系。罗伯特·卢尼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对80年代农业的飞速发展,他指出“农业信贷是构成王国农业繁荣的主要因素。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因素比私人和政府(对农产品)的需求要有意义的多。”
  市场机制的失灵意味着生产的盲目性。80年代末小麦大量过剩,但仍然持续高产,还用来出口。由于高度补贴,小麦价格大约是世界平均价格的6倍。在这种情况下,出口是没有意义的。但直到90年代,沙特才削减了小麦的补贴和生产规模。由于对市场供需状况把握不准,非石油制造业重复生产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政府对各经济部门的介入,不仅提高了运营成本,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水电远远低于市场价,大量基础设施闲置不能充分利用,这都是政府盲目投资而忽视市场需求的结果。
  
  2、依附性经济是导致沙特经济长期起伏不定的根本原因
  高度依赖石油使油价的变动对沙特经济具有致命的影响力。石油是一种国际商品,深受国际石油市场供求状况和国际经济增长和衰退周期变化的影响;而且石油更是一种战略资源,时常卷入国际政治、军事事件之中。石油在世界上的分布十分不均,约有2/3的石油集中在中东地区。但是二战之后,中东地区复杂的宗教、民族矛盾以及大国的 介入,使其成为世界上政治形势最不稳定的地区。石油往往质变为一种政治武器,油价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1973年阿以冲突、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伊朗人质危机、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海湾战争以及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这些国际事件都引起了国际油价的大幅度波动。
  1981年,受国际石油供大于求的影响,石油价格大幅度回落,从而结束了70年代石油繁荣的黄金时期。从此之后,沙特日益感受到国际油价的不稳定对其国民经济的影响。1981年的油价很高,名义上阿拉伯轻质原油的价格为34.23美元/桶,同年沙特的GDP达到了6221.75亿美元;而1986年阿拉伯轻质原油的名义价格仅为13.73美元/桶,同时GDP降至3220.2亿美元。90年代石油需求上升,油价平稳,沙特收入也比较稳定,但是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石油需求锐减,1997年的GDP还是6179.2亿美元,1998年便降至5466.48亿美元。但是1998年之后亚洲经济又强劲复苏,从而带动了对石油新的需求。2000年GDP重新增长至7066.57亿美元。可以看出,油价的变动严重影响了沙特经济的稳定。
  
  3、依附性经济是造成长期巨额财政赤字和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从1983年开始,沙特开始受到财政赤字的困扰。造成赤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石油收入的锐减而支出却不能相应减少。进入80年代,油价开始大幅下跌,之后20年的油价再也没有恢复到1982年的水平。低油价造成沙特收入急剧减少,但是开支反而逐年增加。这主要因为沙特人口增长太快,1980年仅有932万人口,到2004年人口已猛增至2267万。更多的人需要免费的教育、医疗和各种社会保障。另外,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保养、扩建和维修,对各经济部门需要补贴,中东不稳定的政局迫使沙特长期保持巨额军费开支。巨大的开支给沙特财政造成沉重的负担,1983年赤字为238亿里亚尔,1987年增至697亿里亚尔,1992年受海湾战争影响,赤字高达1408亿里亚尔。1998年为484亿里亚尔,进入2000年之后,随着油价的不断提高,赤字在不断减少,2002年为205亿里亚尔,2003年赤字暂时消失。但是沙特仍面临可能赤字的危险。
  当石油收入锐减之时,非石油收入却不能有效的增加。非石油收入仅占总财政收入的20%左右。1985年非石油收入为451.4亿沙特里亚尔,而2000年仅为436.41亿沙特里亚尔。这表明在1985-2000年期间,非石油收入并没有多少增长。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为了扶持非石油部门的发展,除了缴纳“天课”之外,沙特几乎不对非石油部门征税。而且在石油收入下跌时期,非石油部门本身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因为大多数非石油部门对高补贴产生了过多地依赖心理,发展环境缺乏压力和动力。当补贴随着石油收入减少时,这些部门的发展速度也会随之下降,从而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一直到2000年,GDP才超过了1981年的水平。这二十年沙特经济几乎没有增长。
  
  4、对沙特社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
  石油给沙特带来前所未有的富裕生活,是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沙特社会本来就有轻视劳动的观念,在石油涨价后,这种风气在许多沙特人尤其是年轻人中更加普遍。外籍劳动力承担了更多建设性的工作,相比之下,沙特本国劳动力在劳动观念和技能上都存在差距。外籍劳动力的大量存在,虽然为沙特经济作出了贡献,但是也造成沙特社会的分化和社会秩序的不稳定。这些因素都影响到沙特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之,依附型经济同一个稳定健康的国民经济还相差甚远,它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石油毕竟是不可再生资源,即使在号称“石油王国”的沙特,几十年后石油也会枯竭。所以,改革是必须的。
  实际上沙特很早就意识到高度依赖石油的弊病。80年代末,沙特开始逐步改革。
  这些改革的措施主要有:(1)适当减少补贴,根据具体发展情况做出调整。90年代小麦产量已远远超出国内消费水平,因而1994年大幅削减了小麦的补贴,同时加强了对大麦和其他经济作物的补贴。(2)提高对基础设施和某些服务业的收费标准。如逐步提高水费、电费,规范水电消费;提高交通通讯的收费等。让富裕起来的沙特人开始为自己买单。(3)采取多种措施加快私有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加快由国家控制的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步伐。2000年以后,沙特最大的石化企业(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开始了私有化改革、随之沙特天然气、电信、民航、邮政、电力、海水淡化、铁路、港口等国有大型公司开始向私有化迈进。目的是让这些部门自负盈亏,提高效益和效率,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4)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来投资,尤其力图使投资国外的沙特人重新投回国内。总之,沙特的目的是减少各部门对国家财政的依赖,增强其发展的独立性。
  沙特的经济改革还是有一定成效的,非石油部门出现了积极的变化。2000年以来,农业已经是除了石油产品外的第二大出口部门。和1970年的199家工厂相比,2000年沙特已有2500家公司,拥有资产453.3亿美元。“沙特工业发展基金”宣布其贷款的回收率是96%。说明这些工厂的效益基本良好,其中包括制糖、电子元件、食品加工、包装、采矿、旅游、建筑等多种行业。
  但是沙特的改革步伐是比较有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可比拟的油气资源使沙特人缺乏深化改革的紧迫性和动力。而深化改革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阶层。若是改革过激,如私有化和削减补贴,必然会引起一些阶层的不满,给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消极影响。另外,政府职能相对落后,制订计划并不意味着成功实施,相反改革的目标和效果总是差距很大。学者戴维德曾经这样评价:“把沙特的五年计划看做是政府主观愿望的集合更为恰当。”到现在为止,沙特每年经济的重点仍是对国际油价的预测和制定对策。依附型仍是沙特经济的主要特征。
  
  四、现代化的悖论
  
  传统的现代化理论是简单的、线性的发展观。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具有无限的潜能,凭借理性和科学就可以将人类带人一个无限美好的未来。这种发展观忽视了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尤其是人类发展的资源凭借。资源是有限的,但发展却是无限的,这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难题。
  当前。沙特年人均收入在2000美元左右,而1980年为20000美元。现在仅仅是20年前的1/10。沙特面临不断增加的人口和需求与日益枯竭的资源之间尖锐的矛盾。沙特面对的主要挑战在于高度依赖石油的依附型经济必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消失。在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它的出现具有突发性,存在具有长期性,消失却是必然的。
  但是,它却是沙特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因为沙特是这样一个国家:除了石油,几乎一无所有。在现代化的诸多条件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沙特能凭借的只有石油。是石油,使曾经极端落后的沙特搭上了现代化的列车,跻身现代国家之列。如果没有石油,也许现在沙特还是一个驼背上的国家。
  沙特依附型经济也是世界能源结构的必然产物。2000年,世界能源生产总量约等于88.5亿吨石油,约为1950年之4倍强,为1850年之20余倍。自20世纪以来。石油在人类现代化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说,没有石油就没有现代化。因而有人将石油喻为“工业的血液”和“人类文明社会的血液”。而沙特恰恰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世界其他国家需要从沙特进口石油维持本国现代化发展,而沙特利用石油出口发展本国的现代化。这既体现了国际分工,又反映出包括沙特在内的世界经济深刻的一致性。不仅沙特现代化是依附型的,而且全世界的现代化也是依附型的。
  所以,沙特依附型经济本身体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悖论的现代化过程。它体现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突发性和长期性并存的特点,并反映出人的发展同资源之间的深刻矛盾。
  事实证明,仅仅依靠一种资源是无法保证现代化健康、持续发展的。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说,在一个充满生态危机的时代,现代化不可能完全是直线型的,而且也绝对不可能仅仅等同于经济增长。石油资源终有一天会枯竭,建立在其上的发展难道也会终结吗?同为依附型经济模式的海湾五国,在经济多样化的道路上已经走得更远,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完全可以为沙特所借鉴。相信沙特未来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必定会发生根本的转变。
  
  责任编辑:倪金荣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