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字路口的大学毕业生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ichol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在即,告别校园,无论什么时候的大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所留恋。自己青春、汗水甚至热血洒在这个地方,很难不留恋。对于离开,却又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然而,时间并不允许他们如此矫情,感慨之后立即上路才是真正需要重视的问题。任何人对于身份的突然转换,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初期肯定会无所适从。尽管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样的身份转换也同样存在: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之间身份在不断转换,但都是学生,身份的转换程度并不太大。而大学毕业面临的身份转换是非常重大的,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学毕业意味着学生时代的终结(如果不继续读书的话),是社会人或者职业人生涯的开始。这种巨大的身份落差,让很多大学毕业生突然感到无所适从,甚至非常茫然,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说他们是一群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是比较贴切的。
  一纸学位证和毕业证,且是注水和贬值的,到处都充斥着这样的证件,在人才市场,这些证件并不具备优势。学校再知名,专业名称再唬人,在用人单位看来根本没有任何分别,除了证件细节上的差别之外,在就业竞争中,这些证件并不等于就业资格证,没有不行,有了也不是万能的。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的有序转型,市场经济的特征更加明显,传统产业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崛起,中小企业亦在政策利好中不断发展壮大,如此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才和用功需求在产业链上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现出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过:“新加坡能有今天的发展,主要是靠人才。”然而,中国目前面临的劳动力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匮乏,一将难求,另一方面去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影响未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
  01
  专业与市场
  大学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市场需求、就业状况普遍脱节,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现实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就业有体制和政策上的保障,基本上考上大学,就业根本不用愁,尽管很多大学生也从事了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职业,但是整体就业情况是乐观的,完全消化掉了大学毕业生。
  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各种问题就开始出现了。市场经济是个性经济,不像计划经济那样整齐划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其灵活性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人才的需求,市场最有发言权,这是市场经济对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然而我们的大学教育,无论是教育模式还是专业设置,都是因循之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套路,与市场脱节比较严重。事实上,高校也认识到这种变化,却因为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而裹足不前,毕竟谁也不敢拿学生的前途开玩笑,在改革中总是谨慎而又谨慎。原本大学教育相对于市场的灵活性就滞后了很多,且改革初期市场经济发育并不完全,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大学教育的改革只不过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修补而已,遑论更深层次触及体制的改革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机动性更显得滞后了,在教育改革方面更加无所适从,一些学校仅仅是把一个专业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也标榜市场化改革,新瓶装旧酒,大学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中找工作,其结果可想而知。
  大学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服务也显得非常滞后。大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连接学生和社会的桥梁。学校应该在学生入校伊始就针对学生按照自身优势和专业划分进行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应该对学生从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多方面提供就业服务。并及时针对市场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大学里的学生就业指导应该置于和知识输出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各大校园里,只重视教学而不重视结合市场的现象比比皆是,名校尚不能免俗,更不必说其他普通高校了。
  本身的专业就与市场脱节,在灵活性方面又裹足不前,谨小慎微,不敢大胆改革,而且把就业指导作为高校的“副业”来看待,凡此种种,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
  在校外实习和锻炼的机会,对于学生们来说太关键了,只不过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很多企业对于毕业生实习并不热衷,甚至有的企业出于安全考虑,拒绝接受来企业实习的大学生。按理来说,企业吸收大学生来实习,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肯定,同时对于学生积累社会工作经验、企业在学生实习中发现和挖掘人才都是有好处的。而这项社会实习的工作,就这样形同虚设,实习效果也可想而知。
  当然,也不乏个别专业在符合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发展起来,就业前景非常可观,这也是有章可循的。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的很多学生,提前一年便落实了就业单位。陕铁职院大二学生已经有2900多人落实了工作单位。
  在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99万,是建国64年以来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陕铁职院的大学生就业却逆市上行,铁四局、中铁十七局、西安铁路局、兰州铁路局等60多家单位提前一年就到该院下订单、招人才。其中西安铁路局一次性招聘625人,兰州铁路局招聘529人,十七局四公司招聘174人。该院2014届毕业生已经有75%与用人企业签订就业协议,而今年即将毕业的2013届毕业生已经有96%顺利就业。
  也不难发现,把准了市场的“脉”,大学生就业并不难。
  02
  大学扩招和就业压力
  “物以稀为贵”,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另一个重大诱因来源于高校的扩招。据权威部门统计,今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了空前的699万人,而市场对于消化如此庞大的就业人数,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无法实现的。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其实与对于商品的需求是一样的,任何一个商品过多过滥,市场就消化不了,必然造成堆积和过剩。大学毕业生同样如此,人数过多必然造成过剩。
  自1999年国家作出了高校扩招的战略决策后,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猛增。到200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600万,毛人学率达到15%,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的发展趋势。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475万人,比上年实际增长约8%,即扩招35万人左右,在校生将达2000多万。但是1999年开始扩招的学生到2003年毕业,以后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将随之剧增,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加之目前整个社会面临着城镇2000多万新增劳动力、356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三峰叠加”的局面,再加上历年待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量人群,任何国家都是困难的,艰难的。那么,目前的就业压力是否就完全是扩招造成的呢?也不能这么绝对,事实上,中国目前的大学生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算高。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3611人,即受过大专以上教育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6%,而日本、韩国为30%,印度也达到16%。中国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仅相当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30%。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都在于扩招规模上,更主要在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结构、质量和就业观念问题上。
  高等教育扩大的数量、结构和布局应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任何一个环节的不适应,都会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不畅。
  最关键的是,大学生属于“高端人才”,毕竟接受过十数年的国家教育,属于有知识的知识阶层,其掌握的技能与不需要知识的技术性人才不同。因此,在就业中存在一个层次问题。并不是说职业的高低贵贱,而是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来说,一个大学毕业生,国家、家庭和自身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培养出来,如果从事低端工作,根本就是对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尽管北大也出过“猪肉状元”这样的人物,但是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这样的尝试并不是主流,更不能提倡。
  而广大的农村尽管也需要各类的专业人才,但是农村的各类社会保障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去农村就业,意味着要放弃城市的各种社保,城乡二元化的差距,也无法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
  从大学扩招开始,大学生就业每年都是媒体反复讨论的话题,事实上,这些年来,前几届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就业了,大规模的人才闲置并未出现,什么原因?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学生通过进入社会重新学习,弥补了高校与市场脱节的缺陷。
  03
  经济转型时期的大学毕业生的机遇和挑战
  很多专家和学者所指出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供给、需求和供需匹配效率三个方面去分析。从需求方面来看,宏观经济形势无疑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在人才供给方面,数量上绝对能够满足需求,2012年660万大学生毕业,2013年690万大学生毕业,人数年年涨,就业压力年年有,但事实上,大部分毕业生仍然能够实现就业,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目前经济形势下,农民工的工资节节攀升,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面临人力资本上涨的压力,在此种压力下,必然促使整个行业的转型和升级,而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样需要升级,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转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人才需求。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也同样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很多高科技企业和rr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较高,该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合适的工作岗位。
  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来说,同样意味着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3%,印度第三产业达到40%至50%,美国80%。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很不充分,提升空间很大,用人需求也有很大潜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一需求仍将上升。
  另外,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广大的农村成为大学生就业和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农村对于大学生和其知识的需求非常大,这对于广大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利好的一个形势。
  而大学生同样面临就业方面的巨大挑战。市场化和经济转型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要求,对于质量上要求更多,这就促使广大大学毕业生在专业报考、学习和社会实践方面不断加强自身修炼,切合整合市场,不仅做到术业有专攻,还要做到专而博,争取成为复合型的人才,同时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动手能力和经验的积累。有好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有条新闻说我们这里大部分的人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甚至精英阶层也不例外。但那次调查说的精英群体,是白领以及教授,而最近新华网做的一个调查显示,感觉自己弱势的人可不只社会的精英,连党政官员都有将近五成的人感觉自己是弱势群体。 至于说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大概每个群体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知识分子可能是痛感自己的无力,觉得使命感无处落地,以及在面对整个社会拜金的风潮当中无所作为;而公
导语:很多国家认为自己仍然生活在一个“中国腾飞”的世界,这种观念将被改变。以澳大利亚为例,利用对中国的出口,这个国家享受了多年的经济增长。近年接近6%的澳大利亚GDP源于中国的需求。  中国的经济崛起是自1990年以来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两大重大经济事件之一,另外一个,当然是互联网的演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中国经济的体量将达到全球总产出的12%,以购买力平价为前提计算的话,则是18%
【摘要】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英语报纸媒体面临着来自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竞争压力。我们与国外媒体要采取既合作又竞争的方式,即借鉴国外媒体在对外传播上的先进经验发展自身,又要敢于与他们争夺国际话语权。  国内发展:利用政策优势与进入中国境内的外国媒体友好竞争  我国对外国报纸一直采取限制的政策来保护国内报业生态的平衡和发展。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法规处处长董伊薇强调:到目前为止,除包括《大公报》
如今,烧煤的蒸汽机车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河南省洛阳的4台蒸汽机车,成为国内为数不多还在运营的老爷车。“蒸爷”孤傲的身影引来了国内外众多的摄影爱好者,英国人看后也连声惊呼。  也许,要不了多长时间,这几台老式火车也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那破旧的机身,升腾的烟雾,响亮的汽笛声和车轮撞击铁轨发出的清脆的响声,只能像电影一样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蒸汽机车运行后永不熄火    随着一声低沉的鸣笛声之后
一篇文章令论争向最高远处延展  先是微信公众号,再是网站,党建网于6月3日“精彩推荐”《电影:以揭露的名义渲染丑恶摧毁主流价值》,将这篇源自亚洲新闻周刊的批判檄文引入内地,加持喉舌背景。党建网由中宣部主管。其上级单位《党建》杂志定位于“党中央办的关于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党刊”;《亚洲新闻周刊》的官方网站资料则显示,这家注册在香港的杂志归属于香港卫视,立志打造华语报刊界中的“凤凰卫视”,由新华社廣东分社
这是一个让人沉醉的时节。尽管北方的田野未有南方那样绿意葱茏,但树枝上刚刚萌发的绿芽、田野里刚刚冒头的小草,点缀在粗犷广袤的田野中,更让人心旷神怡。走到晋南大地,只见麦苗绿了,桃花红了,菜花黄了,青青的小杏已经挂在枝头。在这春风拂面、春意盎然的时节,农人们在田野里忙碌着。他们播种希望,播种收获。
名人字画价格疯长除了稀缺收藏竞争外,根本原因还是人民群众对艺术的需求增加,社会需要精品,画家拿不出,这跟影视作品一样,高雅的出不来低俗的就多起来了  现在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但文艺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与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美术精品的生产是带动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但进了画院就吃皇粮,没有量化管理和压力,国家再怎么投入,也很难出大家和经典之作  “如果他们搞的真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公益活动,我们可
李树恩篆刻作品欣賞
期刊
又是一年高考季,伴随而来的是2017高考英语退出、语文数学分值加重、大学将要学什么而考什么。高考这一变化,让当年因为外语不好而折戟或牵绊于大学曲折路的前考生们唏嘘不已。教育的改革是人们乐意看到的,教育的重要性被显性化也是每一位家长老师乐见的,毕竟教育关乎每一个孩子不容小视的未来。于中国,为孩子未来的投资,中国家长从未手软过。因为孩子的未来,某时代表的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幸福的属向。如今“棍棒出孝子
高衙内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水浒传》中,高衙内强抢林娘子,林教头遭设计误入白虎堂,娇娘死,英雄囚,最后林冲火烧草料场,被逼上了梁山。  不仅是高衙内,还有《望江亭》中的杨衙内,《王老虎抢亲》中的王老虎等等,这些权贵公子的形象,通过说书人和古典话本、戏曲,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图谱。  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通过对高衙内们的谴责,诠释了自己对高衙内背后的高太尉白虎堂们滥用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