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wei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比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和常规氯胺酮麻醉用于小于6岁患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小于6岁进行腹部以下部位择期手术的患儿,按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常规麻醉组(氯胺酮组,K组)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组(K组),观察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程度以及术后清醒时间,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K组与麻醉前及KS组麻醉后相比平均动脉压、心率显著增高(<0.01),呼吸频率显著增快,而K组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K组相比,K组术后清醒时间短,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少(<0.01)。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骶管麻醉用于小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效果满意,呼吸循环更稳定,术后清醒快,其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氯胺酮麻醉。
  关键词 丙泊酚 氯胺酮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ASAⅠ级,6岁以下且择期腹部以下部位手术患儿60例。包括疝修补术44例,阑尾切除术16例。手术时间25~90分钟。采用随机排列分段随机化方法,分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组(K组)和氯胺酮麻醉组(K组),各组分别为30例。
  麻醉方法:术前禁食6小时,禁饮4小时。术前用药:术前30分钟常规肌注阿托品0.02mg/kg,鲁米那钠4mg/kg。患儿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5mg/kg基础麻醉后,开放静脉通路,并常规面罩供氧3L/分。K组以丙泊酚2mg/(kg•小时)维持麻醉。K组以氯胺酮4.0mg/(kg•小时)维持麻醉,个别病例麻醉转浅时给予氯胺酮1mg/kg静脉注射。两组病例术中输液均采用乳酸钠林格10ml/(kg•小时)。如出现明显血压下降及心率减慢则给予快速输液治疗,效果不佳则加用麻黄碱及阿托品。
  观察指标:术中全程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每例患儿的麻醉效果根据术中患儿的面部表情、体动来进行观察,并观察记录清醒时间(指停静脉维持药至患儿清醒呼之睁眼的时间)、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
  统计学方法:组间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组内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不良反应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分析。
  
  结 果
  
  一般资料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肌注氯胺酮5mg/kg后,所有患儿均在5分钟内安静入睡。K组患儿术中安静,呼吸平稳。1例血压下降明显,使用麻黄碱治疗(3.3%)。K组术中牵拉腹膜时有3例出现体动(10.0%),追加氯胺酮后好转,1例因注药速度快出现短暂的呼吸抑制,SO2低于90%,给予面罩加压辅助呼吸。
  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变化:K组、K组在肌注氯胺酮5分钟后,MA、HR与注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0.01);K组在静脉给予丙泊酚后MA、HR逐渐降低,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0.05)。K组患儿切皮时及手术开始10分钟所测得的MA、HR均处于较高水平,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0.01),组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0.01)。患儿的呼吸频率在切皮时及术中两组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0.05),SO2两组间及各组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0.05)。
  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及清醒时间:K组有2例患儿清醒时有哭闹,均为6岁男性患儿,因下肢不能动而害怕,耐心解释后安睡。K组术者反映腹肌不松弛,牵拉腹膜及内脏时患儿常有不同程度躁动。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及术后清醒时间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0.01)。
  
  讨 论
  
  K组患儿循环呼吸稳定。氯胺酮因可肌肉给药、起效较快、深度镇痛而应用于小儿麻醉,但其内脏镇痛效果较差,不能有效地抑制术中的牵拉反应,这是出现术中躁动的常见原因。此外,一些不良反应也明显存在,如使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有中枢性兴奋心血管作用,也可使循环中内源性儿茶酚胺增多,引起交感兴奋[1],使血压、心排血量、心率均增加,中心静脉压及外周阻力也增加。K组单纯使用氯胺酮麻醉,用药量大,术中呼吸循环不够平稳,术中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苏醒时间也较长。而丙泊酚对钙离子通道有轻度的阻滞作用[2],可使外周阻力和心室压降低,部分抵消了氯胺酮的不良反应,且丙泊酚本身具有一定的镇吐作用[2],因此呼吸循环稳定,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低。有资料报导,在小儿全凭丙泊酚麻醉中其诱导量达3~4mg/kg,维持量则为8mg/kg[3],K组丙泊酚在整个麻醉中只起镇静作用,使用量远低于此。而小剂量的缓慢静脉给药则可完全避免因单位时间用药量过大引起的上呼吸道的痉挛狭窄[4]。本组虽然与氯胺酮复合使用,也未观察到明显的呼吸抑制。可能因为氯胺酮和丙泊酚对呼吸的抑制,与其剂量及推药速度有关,或者轻微的呼吸幅度的改变被常规的吸氧所弥补,而未能表现出SO2的明显改变。但在临床应用中仍应加强监测。
  K组麻醉中,氯胺酮为单次肌肉注射,而用于术中输注的丙泊酚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所以停药后很快清醒,提高了围术期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盛卓人.实用临床麻醉学.第3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12
  2 于钦军,李立环.临床心血管麻醉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8-94
  3 essenbacher K,Gutmann A,Egenreich U,et al.Two propofol formulations are equivalent in small children aged 1 month go 3 years.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2,46:257-263
  4 Evans RG,Crawford MW,Noseworthy MD,et al.Effect of increasing depth of propofol anesthesia on upper airway configuration in children.Anesthesiology,2003,99(3):596-602
其他文献
为了得到准确有效的用户聚类,提出了一种基于关键字的用户聚类算法。该算法是在传统Rock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相似权重和平均邻居的概念,并且将用户关键字事务集的
资料与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9月采用综合治疗248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诊断为无排卵型功血44例,均无肝肾功能异常,无禁忌证,愿意接受治疗方案。年龄21~55岁,平均38岁,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  治疗原则:西医治疗的原则是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改善全身情况[1]。功血属中医“崩漏”范畴,崩漏的治疗以塞流澄源、复旧为主。  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考虑患者
目的分析将针对性护理作用于ICU重症监护清醒患者中的有效性。方法以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接收的20例ICU重症监护清醒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并与2014
距离-多普勒(R-D)模型和有理多项式(RPC)模型是星载SAR定位常用的两种计算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两种模型的实现过程,利用两景高差不同的radarsat-2数据,分别采集高程在45m以内的控制点和高程在128m以内的控制点,对R-D模型和RPC模型定位精度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高程的增加,R-D模型定位精度提高,而RPC模型定位精度下降,因此基于R-D模型的星载SAR定位较适用于高差
小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程序 小区卫生服务的具体实施程序:小区动员→小区调查→小区诊断→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制订和实施干预计划→小区健康项目的评价。
利用小波网络对数据流进行压缩,从而建立新的数据流概要结构,它的规模比原始数据流的规模要小很多,用其来保存原始数据流的主要特征,进行偶合特征提取分析,获取反应数据流变化趋势
为了减少构建软件故障树的成本,提高构建软件故障树的效率,保证软件故障树的完备性,将正交缺陷分类技术引入故障树分析,把典型缺陷类型按照ODC正交分类思想划分,构造了一个缺陷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