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逻辑前提、动力支撑与实践路径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wuyao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分的社会支持,是学校德育变革成效不彰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是学生道德发展最真实的场域,是一切学校德育变革的逻辑前提.社会发展的道德需求与道德期待是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动力支撑.学校德育变革必须置身并充分考量社会发展、社会环境、社会资源之于学生道德发展及学校德育的深刻影响,深入理解并认真对待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时代要求与动力支撑,积极拓展社会资源的德育价值及其支持路径,充分考虑并合理利用社会生活对学生道德成长的滋养,从其赖以依存的社会系统中寻找资源、方案、路径与突破.
其他文献
互联网使得人们可以与朋友随时分享信息和知识,当然也包括广告.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在熟人的网络社交圈里分享广告,这一现象的原因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认
微信用户的个人资料图像是解析用户互联网生存心理和行为的关键切入点之一.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行为是否是现实生活的延伸与映射,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自我呈现理论、大五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围绕高等教育质量所形成的理念、信念、价值及由此所衍生和发展起来的相关制度、行为、惯习、物化载体等的有机体.质量文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高校是质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主体,师生是质量文化的直接创造者,质量评估和认证是质量文化创新发展的推进器.质量文化建设是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高教界面对社会关切的有效回应,是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显示屏".加强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质量价值,打造基于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组织体系,构建内外结合、合作共治的质量保障体
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与媒介理论相关的内容大多源自于英美一脉,而对于除了基特勒以外的德国当代媒介学派学者着力不多.在本雅明逝世八十周年纪念之际,本文梳理了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媒产业广告市场的既有格局.创新商业模式,还是维持既有商业模式,成为传媒组织战略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将传媒组织视为开放系统,从外部环境感知
文章复现了作为新媒体的广播在-20世纪50年代如何进入中国农村,以及如何与农村社会发生互动的历史进程.研究发现,相比于物理空间层面,更重要的是广播在机制层面进入乡村,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