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杭州市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为总目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建设紧跟城市发展、独具杭州特色、连通社情民意的数字城管,建立了“一级(市级)监督,两级(市、区)指挥,属地管理,按责处置”的运行模式,使“城管上水平,百姓得实惠”的根本宗旨得到了有效落实。
创新问题解决机制,提高为民服务效能。坚持“市民利益无小事”,建立常态化的“三个第一”(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解决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发现问题靠举报,处置问题靠突击,解决问题靠批示”的做法。在发现问题上,在全国首创了信息采集市场化,采取政府“花钱买信息”、“养事不养人”的做法,通过引进社会第三方公司履行监管职能,每天对全市城市化管理区域进行不间断巡查,以市民的眼光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居民身边的琐事成为了政府案头的大事。在处置问题上,坚持以“机制补体制”,搭建了市、區两级数字城管网络,再造了管理流程,将全市358家单位连接为可以实施扁平化管理的闭合网络,对数字城管问题实行分层交办,整合了城市管理资源,形成了合力。以“政府令”颁布实施《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开创了全国数字城管立法的先河;出台《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事件、部件立案、结案规范》等标准和规范,强化了刚性执行,减少了处置中的“自由裁量权”。在解决问题上,建立运行考核的倒逼机制,将年度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城区政府的城管目标考核和主城区党委政府的经济、社会、文化综合考评指标;实施“代整治”、“备货制”等八大制度,及时和妥善处理职责不清和建管衔接等问题。
创新平台共享机制,拓宽为民服务领域。基于市数字城管主平台,一是向市属各区,县(市)延伸。按照主、副城“差异化”管理的要求,加快了数字城管向市属各区、县(市)的推进,明确今年内全面建成包含13个区、县(市)和两个市级管委会在内的市辖城域数字城管统一平台,推进了各区、县(市)城市化进程,节省重复建设投入1个多亿。二是向市政、公用、环卫等行业延伸。建设了桥隧在线监测、自来水远程抄表、环卫车载GPS、权力阳光许可审批等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为行业监管提供坚强支撑。三是向民生热点问题延伸。2008年以来,围绕杭州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停车新政”,建成了道路停车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对现有停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监管,通过多种途径实时诱导停车,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停车服务,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进一步向城市化推进区域延伸,逐年拓展管理对象和覆盖区域;按“天天抓创卫”的要求,不断提升处置标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市民对破解“清洁难”的满意度连续三年都保持在最高水平;配合行业监管部门开展户外广告、夜市、公厕、亮灯工程、渣土乱倒、文明施工、河道保洁等专项普查,实现与行业监管的错层管理,促进了城市“四化”(洁化、序化、亮化、绿化)长效管理。四是向重点保障和应急管理延伸。做好重大节会、“创卫”迎检等普查,配合开展古井保护等城市摸底工作,成为城市强化综合管理的总抓手,在城区防汛抗台、抗雪防冻等应急管理中快速响应,充当“一线侦察员”,及时上报街面动态信息,为实现市民家中“零进水、零灾害”提供了坚强保障。
创新城管服务机制,搭建为民服务载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切实落实“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开通12319热线,并与数字城管并轨运行,全天候受理市民关于城建、城管十二类问题以及停车诱导方面的咨询和投诉;开展经常性的服务进社区、进广场活动,面对面地为市民释疑解困;实现12319热线与背街小巷、庭院改善等“民心工程”的有机结合,深入社区,问民需听民情求民计,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邀请市民代表进驻数字城管大厅,共同关注并促进热难点问题的解决,架设沟通桥梁;进一步延伸城市管理的触角,发挥全市400多个社区城管工作室的作用,建立社区发现问题统一归口数字城管的解决机制,为小事不出社区奠定了基础,沟通了社情民意。
创新科学发展理念,打造精品数字城管。牢固确立“最好的管理在于服务,最好的服务在于细节”的理念,在推进数字城管科学发展中坚持走精品化之路,一是推出精品服务。进一步唱响“数字城管在您身边,为您服务”的理念,拓展服务渠道,完善服务机制,全力做好为部门(单位)和市民的服务。二是实施精品战略。围绕“覆盖最广、速度最快、功能最优”的要求,进一步扩面,提质、增效,实现数字城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是产生精品效益。不断优化处置环节,推进管理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共享,发挥数字城管全时段、全覆盖、市场化、精细化和快速高效的平台优势,努力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创新问题解决机制,提高为民服务效能。坚持“市民利益无小事”,建立常态化的“三个第一”(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解决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发现问题靠举报,处置问题靠突击,解决问题靠批示”的做法。在发现问题上,在全国首创了信息采集市场化,采取政府“花钱买信息”、“养事不养人”的做法,通过引进社会第三方公司履行监管职能,每天对全市城市化管理区域进行不间断巡查,以市民的眼光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居民身边的琐事成为了政府案头的大事。在处置问题上,坚持以“机制补体制”,搭建了市、區两级数字城管网络,再造了管理流程,将全市358家单位连接为可以实施扁平化管理的闭合网络,对数字城管问题实行分层交办,整合了城市管理资源,形成了合力。以“政府令”颁布实施《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开创了全国数字城管立法的先河;出台《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事件、部件立案、结案规范》等标准和规范,强化了刚性执行,减少了处置中的“自由裁量权”。在解决问题上,建立运行考核的倒逼机制,将年度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城区政府的城管目标考核和主城区党委政府的经济、社会、文化综合考评指标;实施“代整治”、“备货制”等八大制度,及时和妥善处理职责不清和建管衔接等问题。
创新平台共享机制,拓宽为民服务领域。基于市数字城管主平台,一是向市属各区,县(市)延伸。按照主、副城“差异化”管理的要求,加快了数字城管向市属各区、县(市)的推进,明确今年内全面建成包含13个区、县(市)和两个市级管委会在内的市辖城域数字城管统一平台,推进了各区、县(市)城市化进程,节省重复建设投入1个多亿。二是向市政、公用、环卫等行业延伸。建设了桥隧在线监测、自来水远程抄表、环卫车载GPS、权力阳光许可审批等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为行业监管提供坚强支撑。三是向民生热点问题延伸。2008年以来,围绕杭州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停车新政”,建成了道路停车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对现有停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监管,通过多种途径实时诱导停车,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停车服务,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进一步向城市化推进区域延伸,逐年拓展管理对象和覆盖区域;按“天天抓创卫”的要求,不断提升处置标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市民对破解“清洁难”的满意度连续三年都保持在最高水平;配合行业监管部门开展户外广告、夜市、公厕、亮灯工程、渣土乱倒、文明施工、河道保洁等专项普查,实现与行业监管的错层管理,促进了城市“四化”(洁化、序化、亮化、绿化)长效管理。四是向重点保障和应急管理延伸。做好重大节会、“创卫”迎检等普查,配合开展古井保护等城市摸底工作,成为城市强化综合管理的总抓手,在城区防汛抗台、抗雪防冻等应急管理中快速响应,充当“一线侦察员”,及时上报街面动态信息,为实现市民家中“零进水、零灾害”提供了坚强保障。
创新城管服务机制,搭建为民服务载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切实落实“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开通12319热线,并与数字城管并轨运行,全天候受理市民关于城建、城管十二类问题以及停车诱导方面的咨询和投诉;开展经常性的服务进社区、进广场活动,面对面地为市民释疑解困;实现12319热线与背街小巷、庭院改善等“民心工程”的有机结合,深入社区,问民需听民情求民计,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邀请市民代表进驻数字城管大厅,共同关注并促进热难点问题的解决,架设沟通桥梁;进一步延伸城市管理的触角,发挥全市400多个社区城管工作室的作用,建立社区发现问题统一归口数字城管的解决机制,为小事不出社区奠定了基础,沟通了社情民意。
创新科学发展理念,打造精品数字城管。牢固确立“最好的管理在于服务,最好的服务在于细节”的理念,在推进数字城管科学发展中坚持走精品化之路,一是推出精品服务。进一步唱响“数字城管在您身边,为您服务”的理念,拓展服务渠道,完善服务机制,全力做好为部门(单位)和市民的服务。二是实施精品战略。围绕“覆盖最广、速度最快、功能最优”的要求,进一步扩面,提质、增效,实现数字城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是产生精品效益。不断优化处置环节,推进管理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共享,发挥数字城管全时段、全覆盖、市场化、精细化和快速高效的平台优势,努力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