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学实训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zheng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从根本上抢救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改变美学教育在中国传统艺术方面的极端薄弱现状,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形势,扭转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后继无人的局面,我们有必要建立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学实训平台。现结合具体实施方案从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模式、教学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学实训平台的研究与实现提供一些创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实训
  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一般课题“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论文,编号:2014410,项目主持人:严琰。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不管去哪个城市旅游,鲜少看到真正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纪念品,即便所谓文化风情街也不过是充满功利味道的膨化物,出售的商品透着浓浓的义乌味道。我们总是希望能找到那些原汁原味的,带着温暖记忆又符合现代审美品味的纪念品,而目前市场上的从事工艺品加工制作的公司所涉及的产品大都缺乏设计新意,工艺和品质也是差强人意。同时,在高校培养的设计人才中即便有一部分学生也在进行有意识的创作,但是由于缺少产学研的结合,产品即便有设计新意也很难投入生产。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便出现了明显的脱节。如何培养兼具民族文化修养和高超设计水平的设计人才,如何创造出兼具文化、技术和艺术三重价值的设计作品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为此,本文在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学实训平台的研究与实现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教学目标
  学生在实训平台进行参与项目制作后应具备以下专业能力:
  1.对我省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环境、文化特征、和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有较全面的了解;
  2.根据中国传统艺术在不同信息传播状态下以不同速度发展、变异讨论其与外来文化交互吸收的可能性和规律性;
  3.有能力依据一定民俗区域特征和发展规律设计和规划该地区的区域形象,设计合乎时代也顺应文化传承的设计产品;
  4.有能力对不同内容和不同水准的民俗整体或局部做出科学的、准确的美学评论。
  二、教学特点
  1.与相关地市文化部门联合,共建实习保护基地。每年由指导老带队创作小组建立民俗艺术网上数据库;和当地文化部门联合,共建实习基地。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学实训平台应尤其注重“田野调查”,重点选择地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考察,在大家熟悉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能容易捕捉到最本真的审美情感。也更容易身临其境的接触到最地道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突破以往“就俗论俗”或溯源式研究范式将民俗事象置于文化主体的生活世界中考察,实现从对单一的“遗留物”的研究到日常生活“整体性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变,关注民俗事象所连带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的整体性研究中考察具体民俗事象,在日常生活情境的呈现中阐释民俗文化之意义。
  2.实行跨专业跨文化的导师联合辅导制度。举办民俗艺术展示与演示活动,吸引其他门类的美术师生参加,使其成为各专业学术交流的窗口;以开放培养和联合辅导的思路,邀请知名艺术家、学者与本校教师组成跨文化导师组共同讲授专业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创作与学术研究进行专题性指导,把民间神秘文化(数术、星象、养生、占卜、相术、风水、命学、太极、八卦、农家历、性文化……)和文化心理学请进课堂,拓展学生专业视野,为学生提供广泛接触不同文化艺术生态的机会。
  3.积极申报或者承接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委托设计的民俗艺术项目工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具体的项目带入日常教学,以此联动多个工作室和实验室,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建立“以研究所为创意策源地、工作室为创作基地、实验宰为创新阵地”的跨领域教研系统。师生自始至终参加采风、整理、研究、策划、设计、展示、出版、影视节目制作等各环节的实践活动,以活动带教学。
  三、教学模式
  跨媒休艺术教学模式,在结构上主要表现为三段式的教学体制。
  第一阶段:由指导教师及项目成员共同讨论选取某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并对此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艺术特点、存在的人文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并提出创作方案或设计方案。课程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制作;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含美术、服饰、音乐、舞蹈、戏剧、器乐、器物、杂耍……);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神秘文化(数术、星象、养生、占卜、相术、风水、命学、太极、八卦、农家历、性文化……);策划书等应用文体写作;摄影、摄像。文化心理学;课程跨越文学、历史、美术等学科,学院把握综合性院校的办学优势,聘请其他院系教师担任部分课程,并且兼任项目指导老师。
  第二阶段: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基地,实地教学。学生和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和学习。学习内容包括:
  1.学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传承现状;
  2.学习原汁原味的制作工艺,扑捉有意味的形式,感受古老、拙朴的民俗艺术之美;
  3.结合不同地域和历史发展历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现出来独特的的文化趣味;
  4.从创作思维、画面构成、节奏造型、色彩构成等方面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感染力。
  第三阶段,创作。学生分组讨论方案进行实践创作,作品形式可以选择视频、动画、插画、包装、及产品设计等。要求学生在尊重原生态的基础上照顾到现代受众的生活习惯与审美心理的变化,在产品实现环节考虑物质与技术条件的现实境遇。
  四、教学意义
  1.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运用。在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田野考察中发现,古老的技艺在衰败中艰难传承。以河南在朱仙镇木板年画为例,由于失去文化土壤,传统年画从刻板技术、植物调色技术、画面细节、人物神态等各方面都比清末民国时期年画简陋许多,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对传统技艺的学习不仅需要学员具有美的鉴赏力,更需要具备追求美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员们抵御枯燥的复刻式的技艺磨练和微薄的经济回报。学生群体具备较好的素质,美术基础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适合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有组织的学习和磨练一种传统技艺,教学中正面的组织引导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丰富艺术专业教学。单纯的课堂讲授,学生缺少主动参与,其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很难被充分调动起来,艺术教育成为枯燥的史论课教学。实训平台的建立突破以往课堂教学的模式或溯源式研究范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文化主体的生活世界中考察,实现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象研究到对其“整体性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变。
  3.有利于充实艺术专业教材资料。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学模式很少被纳入到传统高校教学中,相关的教材资料也几乎是空白,实践平台的研究和实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的纳入高校教学平台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为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意的参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们民族精神仪式化的体现,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释放文化内涵,维系着民族意识的传承和认同。在高校教学中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在应用实践过程中,需要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转变思路,重视民俗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积极参与开发、整合与利用当地民俗艺术资源,制定教学方案和计划,鼓励教师积极参,实践创新民俗艺术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其他文献
景泰蓝是我国金属工艺中的重要品种,发源地是我国的古都北京。最初的景泰蓝多为仿古青铜器皿,到明朝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工艺家们找到了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
白裤瑶服饰多用几何直线,包括垂直线水平线和斜线,很少用曲线。这些直线虽机械,但也神秘。白裤瑶男装上主要运用外框方形的放射状的太阳纹图案。女装背牌上主要运用垂直线和水平
摘要:  园林铺装是指用各种材料进行的地面铺砌装饰,其中包括园路、广场、活动场地、建筑地坪等。园林铺装,不仅具有组织交通和引导游览的功能,还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活动场地,同时还直接创造优美的地面景观,给人美的享受,增强了园林艺术效果。本文对景观设计中铺装的表现要素、色彩、质感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对今后的设计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景观设计;园路;铺装  园路在园林铺装中的重要作用。园
牙体比色的成功与否是评价口腔修复体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比色方法层出不穷,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就目测比色、比色仪比色、数码相机比色的现状
密度感应是指细菌根据菌群密度的变化分泌和感应信号分子一感受态调节肽(CSP),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变链素是变异链球菌合成分泌的抗菌性多肽,在菌群中可调节相关细菌的生物学行
在城市绿化的建设中,城市绿化真正成为改变城市面貌的重要途径,园林植物也成为了城市绿化的不可缺少的元素。城市绿化的观赏效果和艺术效果主要也是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搭配上。如果在选择园林植物上很随意,颜色搭配杂乱无章,或者是没有注重园林植物的品种,没有考虑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那么带来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只会让人们感到城市的杂乱,不能说这是一个具有美感的城市。因此,我们不仅要深知各种园林植物的体貌特征,
>摘要:  爱国主义是一个复合概念。爱国主义情感是感性阶段,爱国主义作为道德与政治规范并落实到实践是一种理性升华。原始人将族内情感逐渐升华为一种伦理规范,并内化为原始人对整个团体的热爱之情,成为爱国本能产生的原始动力。  逻辑思维“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基础的”[1]。对任何理论的研究,总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界定入手,只有掌握了准确的概念才能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论证。一般而言,科学的理论体系往往建
在海底管线上部进行围海造陆,吹填土对海底管线近海登陆接岸部分管段的安全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当围海造陆回填高度过大时,管道中的附加应力与管道在运行状态下原有温度应力的组合可能超过管道材质的屈服应力,管道极有可能发生破环,造成严重的工程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理论计算与数值分析的手段对海底管线在吹填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进行了分析,提出围海造陆中海底管线的荷载过渡防护的概念,基于该理念通过理论计算及有限元分析
基于MapGIS技术与分形理论,通过计算机编程辅助计算,研究了水系的盒维数值与泥石流各种特征之间的规律。从流域水系的形态及分布特征的角度揭示了流域水系分形维与泥石流危险
作者简介:赵伦莹,硕士学历,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