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的夏天,上海毫无挣扎地入了伏。今年的热很特殊,虽然热得不动声色,但是常常让人大汗淋漓。空气的味道、天空的颜色,都令我恍惚地觉得,我回到了1990年。
彼时是我最后一个暑假,我即将开始工作了。在工作之前,我照例过着一成不变的暑假。而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骑着父亲淘汰给我的28寸“凤凰”牌自行车,在傍晚穿梭于弄堂之间。不为什么,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就是喜欢。
我喜欢看老人在家门口闲聊间准备着晚上的吃食;我喜欢看小孩子坐在浴盆里,在水斗边象征性地洗着澡,实则是在玩水的嬉闹;我喜欢去后弄堂偷偷地欣赏我心中的“女神”洗头发……我最喜欢那时的一切,夕阳浅浅地照在屋檐,地上有湿湿的、为了降温的水,也可以骑着车在形式各异、颜色不同的万国旗下穿过,那是上海的夏天傍晚。到现在有时在夏天做梦,还是会梦到那时的情景。真好!
那时父母很忙,我最爱的奶奶也去世很久了。想和她一起吃饭,却再没有机会了。
和奶奶一起过夏天时,最喜欢的吃食就是上海的冷面。
不仅是面条的温度带来的清凉,还有去吃冷面前对于冷空气的向往。冷面店里总是很凉快,风扇转得非常卖力,鸡蛋黄的面条静静地躺在那里,油亮地昂着头,似乎在宣告她是上海传统降温食品的代表。
在最近比较受人关注的描写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小说《繁花》里,也有不少上海市井夏天的味道。毕竟是讲人的小说,写到上海吃食的片段并不多。要么以后我写一下类似的,感情内容可能写不出很多,吃的倒是可以“倒出”很多的。
上海冷面是上海人心里最没有等级的食物了,因为吃冷面必是夏天的规定流程。无非是在浇头上做些文章,用句我经常说的话“有钱的吃好点,没钱的吃简单点,实在不行隔着玻璃窗看看也是蛮好的”。

冷面雖然在家里也能做,调味也简单,但成品总是不尽如人意。
首先是对于面条的选择。上海冷面用的面条是上海独有的小宽面,比兰州拉面的“韭叶”还要窄,约3毫米宽、1毫米厚。家里做不好的原因就是少了“蒸”这个重要步骤。面条需要先取出,拆散、蒸熟,再下水煮,这样做出来的面条不散、不烂、不涨、有弹性。现在据说上海冷面的天花板是“四如春”,号称“风扇冷面”,我有点奇怪:如果不用风扇冷却用什么?所以第二个步骤就是水里捞出的面条必须迅速地拌上熟油(熟菜油),用四根甚至更多的筷子挑开面条,提起来在风扇的作用下迅速地冷却。面条就会愈发有弹性,呈现出更漂亮的黄色,而松松弹弹恰好是上海冷面的特点。
其次就是拌面的汁水。与现时北京流行的二八酱不同,上海冷面使用的是纯花生酱,极细的那种,香港人多称之为“幼滑花生酱”。在家里做往往不得要领,非常容易澥。饮食店里一般会多次加入滚烫的开水,刚开始时,酱料的状态会比原来的更加黏稠,继续加入,持续搅拌,至呈现类似法国菜酱汁的浓稠度即可。
再次是酱油。单纯地使用酱油来拌面肯定是行不通的,各家有各家的做法,有用鸡汤调制的,也有几种酱油合在一起的,总之不会是纯酱油。
最后是醋。一定得是上海本地的米醋,镇江香醋味道过重,而山西醋酸度太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终归还是上海的醋合适。
上海冷面的浇头在我记忆中的品种倒是不多,多是淡味的食材,冷面吃的就是酱汁拌面的口感、味道,如果浇头味道重了,反而会抢了滋味。最简单的浇头方为绝配,比如银芽鸡丝,再次一级的也是要青椒银芽来拌。现在的浇头是照单将汤面浇头一股脑儿的都加上,说实话真的不是很适合。

大抵上,我去吃的很多食物都会是和情感挂钩的食物,想吃冷面的心情和冷面店的环境都是我怀念奶奶时想到的一部分。吃了会想,想了就会去吃,与其说是吃饱,不如说纯粹就是为了怀念。我总是表面理性,骨子里感性,我觉得人的感情就是这样,不是轻易就可以放开的。从小奶奶对我的影响巨大,从穿衣、吃饭到做人、做事,我想大家也会有这样的亲人或者爱人存在吧!
时至今日,我还是会在有机会的时候骑着我的“小电驴”,在傍晚的时候穿梭于弄堂之间,仿佛回到即将工作的那一年。转眼已经30年了,真快!“女神”也已经是大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