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测60年: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hide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星,可能是日月之外人类最早注意到的天体之一,火红色的整体外观更是让这颗行星格外惹人关注。古埃及人就曾直接称火星为"红色的那颗"。在许多文化里,红色的火星都和"战争、不祥"建立了联系。中国古人称火星为"荧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有大量关于"荧惑"的记载。"荧惑守心"这一地球和火星角速率不同造成的"弯道超车"视觉现象,被中国古人视为"大凶之兆"。
其他文献
在众多惊悚恐怖题材的文艺作品中,电子设备的摄像头经常扮演着"通灵眼"的角色,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最近,在社交网络脸书上刮起一阵妖风,放在你家里吃灰的游戏体感摄像头Kinect,也许就是现实中少有的"捉鬼神器"。
期刊
舞台美术属于综合体,主要包括设计、音响、灯光、化妆、服装、装置、道具等几部分,舞台美术设计作为一项艺术创作具有严肃性特点,也能体现出创新性本质。舞台美术数字化要想体现出创意性,可以从这几方面思考:首先,对主旨思想进行系统分析;其次,将环境因素充分融入进去;最后,重视现场中气氛的营造。在设计过程,往往需结合具体内容选择比较合适的颜色,进而使舞台场景得到比较充分的烘托,同时也需注重对灯光、造型结构的把
期刊
星链计划每颗卫星的设计峰值带宽为20G(bps),即使最后全部发射1.2万颗卫星,总带宽就是24万G(bps),仅供24万用户以5G入门标准上网。从这点看难以和5G技术相比。人类的未来是星辰大海。因此,航天计划总是让人充满憧憬。当代人类最庞大的航天计划莫过于载人探月工程,然而要论发射航天器数量,美国的星链(Starlink)计划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该计划要把11927颗卫星送上茫茫太空。目前地球
期刊
2020年7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从海南省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计划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这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首次深空探测。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天问一号"的北京调度居然是位90后。众所周知,国际上已经实施了四十余次火星探测,但成功率仅为一半,任务实施风险很高。而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天问一号"仅通过一次发射,就将实现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这是世界首创,也是真正意义
期刊
他持之以恒、潜心钻研、默默耕耘,参与长征七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等数十种型号的火箭工程,还带出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队伍,助力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逐步从一名普通的火箭装配工,成长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第一人。他就是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痴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大国工匠——崔蕴。
期刊
2021年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包括两幅黑白图像和一幅彩色图像。"天问一号"是中国正在进行的一项火星探测任务,为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一部分,它于2020年7月23日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探测器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2021年2月10日完成火星捕获后进入环火轨道。
期刊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早在2300多年前,大诗人屈原用一首长诗《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从第一次仰望星空开始,人类对神秘的宇宙的探索一直没有停过。从远古的创世神话开始,一代代的探索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辛勤地观察日月星辰,
期刊
"嫦娥五号"很可能采集到形成于10亿—20亿年前的年轻样品,从而填补目前月球样本的空白时间段,帮助构建更加全面的月球演化史。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嫦娥五号"送入预定轨道。执行首次月球采样任务的"嫦娥五号",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的国家。
期刊
关注航天的小伙伴,一定会常常听到一个词叫空间站,它是一种在近地轨道运行,可以供航天员巡访、长期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器。那么大家知道中国的空间站叫什么吗?没错,就是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主要功能就是为航天员提供居住环境,那么航天员们在空间站里的生活和地球上有哪些不同呢?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空间站里的微重力环境,所以无论航天员身体朝向哪个方向,只要闭上眼睛,就可以入睡了。
期刊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