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英国音乐家约翰?艾尔兰的钢琴作品

来源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homon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20世纪初英国音乐复兴的最大贡献者之一,约翰·艾尔兰(John Ireland 1879-1962)成功地将印象派的感性色彩幻化成了英国式的田园诗意。他成名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隔年,写出了非凡的音乐作品,并曾在20世纪初的英国音乐界占据了主流地位。艾尔兰偏爱创作短小精悍的乐曲,所以常被描述成“微型画的画家”,本文将通过介绍约翰·艾尔兰与他的钢琴作品《装饰》组曲,向众多音乐爱好者介绍这位作曲家,以便更宏观、全面地了解西方钢琴音乐文化。
  关键词:约翰·艾尔兰;《装饰》组曲;作品分析
  音乐,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地区,通过不同的方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几十年,随着主调音乐与传统和声逐步地瓦解,浪漫主义学派逐渐走向末端,从而进入印象派时期,此时的作曲家们对音乐崭新的发展方向而做出努力,不断进行着新的尝试。在平时学习到这个时期的钢琴作品文献时,能接触到的大致会有:来自法国的拉威尔、德彪西;德国的理査·施特劳斯;俄国的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等作曲家的作品。但这一时期却鲜少能接触到英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在一次机缘巧合下,笔者在互联网上听到了一位英国作曲家的音乐会视频,并被那些陌生而优美的曲目吸引,于是通过搜索节目单得知,这些钢琴作品出自于一位20世纪初的英国作曲家,事实上,经过查阅更多的资料,笔者发现在英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也有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只是未能引起大家更多的关注,在西方音乐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他们虽然没有达到同时期乐坛巨匠如此高的曝光率与关注度,但仍然拥有自己独具一格的光芒,为悠长的音乐历史长河添光溢彩,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追溯性和创新性的作用。约翰·艾尔兰便是这一时期最独特和卓越的一代杰出的英国作曲家之一。
  约翰·尼德尔森·艾尔兰(John Nicholson Ireland )于1879年8月13日出生于英国柴郡鲍登(Bowdon,Cheshire),艾尔兰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性情温和、腼腆。他的父母都是文人,父亲是曼彻斯特报纸的编辑,母亲出版过自己写的书,很多著名的文学人物都是他父母的朋友,例如约翰·克莱尔(Carlyle)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他母亲的鼓励下,年幼的约翰·艾尔兰开始表现出对诗歌和音乐的热爱及天赋。7岁开始学钢琴,他对文学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诗歌。早期的文学学习对他来说是无价的,对他之后所做的许多歌曲都有极大的影响。不幸的是,约翰·艾尔兰的父母在他14岁时相续去世。这段童年悲伤的回忆,以及他天与生俱来的一种腼腆内向的性格,他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忧郁气质,经常在大自然的风光中寻找慰藉,对文学的鉴赏也拥有一种高度敏感、一丝不苟的精神,这是他作为作曲家后,影响其作品独具个人特点的一个重要的形成时期。
  艾尔兰常常游览于海峡群岛中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大自然源源不断地赐予他强大的力量。他不仅是一位演奏家与作曲家,亦是一位勤恳敬业的音乐教育家,他的学生因出众的音乐才华与贡献享誉世界,如理查德·阿诺尔(Richard Arnell)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艾伦·布什(alan bush)等人。艾尔兰于1953年退休,住在苏克赛斯的岩石村庄一个改装过的风车里,度过了他最后的时光。享年82岁,后人在他的墓志铭上写到:“再多的水也无法浇灭爱。”“这是上帝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拉尔夫·希尔(Ralph Hill)将艾尔兰的音乐总结为“以埃尔加(Elgar)和戴留斯(Delius)为开端的英国音乐复兴的最大贡献者之一”。他的音乐是有考究的精致工艺品,有一种罕见的特质,通过微妙的暗示传递给听众,有时比起磅礴壮观的、直接的音乐更能打动人心。
  约翰·艾尔兰创作的音乐作品范围广泛。早期因创作钢琴曲和室内乐成名。除了大量钢琴音乐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17首室内乐作品(含3首钢琴三重奏),15首教堂音乐,1首电影配乐,15首管弦乐队作品,1首合唱团与乐队作品,11首管风琴音乐,38首歌曲。
  约翰·艾尔兰有34首钢琴曲,其中包括由若干短小乐曲组成的套曲、特性小曲、协奏曲、叙事曲、前奏曲、奏鸣曲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其中钢琴作品《装饰》是一个由三首拥有独立标题的乐曲组成的套曲,这三首乐曲分别是《岛屿法术》《月下沼泽》《鲜红的仪式》,分别由三首英国诗歌作为引言,乐曲各自呈现出多变且无法预测的情绪和场景。成为艾尔兰最受欢迎的钢琴作品之一。“艾尔兰在1910年第一次听到德彪西前奏曲时,他是多么兴奋,他以前没有听过类似的声音。”不协和的声音及对踏板微妙的使用,一个全新的世界被充满可能性的声音打开。《装饰》组曲受到印象派音乐的启发,旋律优美,和声丰富多彩,音乐架构清晰,是一首独具个人特征的钢琴作品。
  一、《岛屿法术》(《the island spell》)
  之前论述过艾尔兰喜爱文学,他将音乐与诗歌结合得相得益彰。在每首曲子的开头,约翰·艾尔兰都附了一首意境相似的英文诗歌作为引入,这首《岛屿法术》(《The island spell》)配了诗人西蒙斯·阿瑟(Arthur Symons)作的诗,内容如下:
  诗歌大意:
  我会用柔软的绿色洪水来清洗世界的尘埃:
  在这里,海与海之间,山林之神中,
  我發现了一种微妙的,绿色的孤独......
  亚瑟·西蒙斯
  这首诗歌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抒情地描写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象,景色优美却又透露出一丝忧郁,通过环境和景物的触发,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把内心的情感注入景物,具有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让读者心中漾起涟漪。这也暗示着这首精致的作品的基调,其具有易于凋零的魅力,作者呼吁演奏者最大限度的表现出它的精致。   《岛屿法术》的基本主题旋律部分多次重复出现,以A-B-A-C-A的形式构成,因此,有回旋曲式的现象。本曲以3小节的引子作为开头(1-3)小节,用较弱(pp)的伴奏琶音塑造了微风吹拂水面的画面感,同时预示了A段材料(4-25)小节主题,需要用简洁灵动的情绪以单音呈现出来,整段风格干净剔透。B段材料为26-39小节,此时出现了一个渐强标记(cresc)和十分强调语气的(molto),预示着情绪出现高涨。40-46为间奏,音乐逐渐减弱,为下一段A主题的出现做出铺垫。接着47-64小节为主题旋律部分第二次以双音的形式出现,伴奏音组变得更丰富,像是暖阳下波光粼粼的水面随风荡漾。C主题是65-70小节,紧接着71-81是全曲的最高潮,以很强fff且锤揍的方式演奏,使乐曲与A、B主题呈现出非常大的力度变化。82-92小节回到A主题。最后乐曲在93-105的尾声中安静的结束。以音乐材料方面看,此曲以降D大调A-B-F三音组合为核心细胞,不断的发展,形成新的音乐主题。从音高材料上的组织来看,它是以半音结合的方式呈现的。
  这首乐曲的特点在于很好的利用伴奏音型制造音乐氛围,把听众带入微风吹拂水面的气氛中。传统的伴奏是为了丰富旋律的和声,这里的伴奏与旋律同样重要,在乐曲起了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伴奏用的音是比较单一的五音组,且两次伴奏的结构不一样。第一次是G-E-F-A-B,后面是升C-E-F-A-B。与此同时,这里不寻常的五音组也是艾尔兰独特的写作手法之一,艾尔兰的五声音阶是一个特别的五音符组成的音阶,是一种介于音阶和琶音之间的东西,与传统的五声音阶不一样。广泛流行于苏格兰民间音乐和亚洲、非洲等地区的传统的五声音阶,是按五度相生的顺序排列,如按音高顺序排列即为C-D-E-G-A,它的特点在于没有小二度音程。但在艾尔兰的五音组中,包含了音阶中的四级音,形成了的小二度音程。这样的五声音阶排列在爱尔兰的音乐中经常出现,这种轻微的不和谐但又十分悦耳的曲调是艾尔兰典型的声音风格,使作品多了一份神秘感,像是大自然中的景色披上了薄薄的面纱,又或像细雨朦胧的景象。这使他的作品很有辨识度。
  现代作品已经不能精确归类于某一种古典曲式,观察《鲜红的典礼》谱面上整体布局和乐段的篇幅,它含有三部性、再现性、对称性和平衡性,因此可以判断这首作品含有复三部的特征。是一个以部分为单位的复三,旋律性强,引子和间奏的材料是统一的,给了曲子热闹奔腾的氛围。a材料、b材料和c材料都是相对明显的。首部为1-46小节。开头由一个小节快速跑动的双音作为引子,奠定了作品绚烂活跃的氛围。A主题为2-9小节,左手弹奏的?A大调主题旋律由mf逐渐增强到f来体现这种热闹的色彩,右手持续双音伴奏,保持清楚快速跑动。B主题转为?D大调(10-21小节),音乐情绪持续高涨由f渐强到ff营造热情似火的效果。22小节左右手交替双音为此曲间奏部分,接着重新回到A主题(23-30小节),同时转调为?B大调,B主题(31-38小节)出现时,又由D大调转为F大调。接下来的间奏一部分(39-41小节)是一个过度的调性,从间奏二(42-46小节)开始引入新材料,从ff渐弱,使音乐暂时进入相对安静的氛围。接下来进入中部,C主题(47-54小节)由?E转到C调上,同时力度由p渐弱为pp,此处为了音效不要过于吵杂,从全踏板换成半踏板。
  中部C’主题由(55-62小节)组成,?G大调转为g小调,出现一个短暂的渐强。接着C’’主题是(63-71小节),A大调转到a小调,右手由双音增加为和弦,加厚了和声层次,随着音域增高,音乐力度增强到ff。间奏一(72-73小节)的调性模糊,是一個过渡调性。间奏二(74-76小节)由mf渐弱到p。回到再现部C大调的A主题(77-84小节),再现的B主题(85-97小节)有较频繁的转调?D-D-F-?A。这里要注意96-97小节的刮奏可以使用左手内转的三四指,右手用指腹,从右向左同时进行一个由很强ff渐弱到pp的刮奏。(98-105小节)的尾声(98-105小节)由弱p渐变到最强fff,最后这一连串的单音跑动具有炫技性,最后回到?A大调,将乐曲力度扩展到最大,乐曲在一片喧闹声中完结。这首乐曲的特点在于节奏感和旋律性、炫技性很强,让人跟随音乐兴奋不已,是一首值得挑战的钢琴作品。
  英国作曲家约翰·艾尔兰是英国音乐复兴最大贡献者之一,是最独特和卓越的一代杰出的英国作曲家之一,同时亦是一位培养出很多乐坛巨星的音乐教育家。他继承了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其他德国古典作曲家的音乐传统,又吸收了以德彪西、拉威尔以及早期的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的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的精华,走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创作之路。他独自开创了英国印象派的先河,与传统民歌风格相比,他的作品与法国和俄罗斯类型更为接近,在20世纪初,他的作品在英国音乐界占据了主流地位。
  艾尔兰的作品用笔洗练,风格含蓄,他的作品基本上属于音画式的,色彩丰富,精于雕琢而细腻敏感。其作品吸引人之处在于,极富有原创性的、简洁纯净的动人旋律。通过富含个人特性的和声与织体等写作手法,表达出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演奏和教学上,都是值得选择的现代音乐钢琴曲目。笔者认为,尽可能多的深入探索、挖掘非主流国家作曲家的音乐作品,能为教学方面,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教材和表演素材,同时,通过体会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地区钢琴音乐的呈现方式,能使我们更宏观、全面的了解钢琴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林逸聪:《音乐圣经》[M]华夏出版社,1999
  [2]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杨沛仁:《音乐史与欣赏》[M]美乐出版社,2007
  [4]张式谷潘一菲:《西方钢琴音乐概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5]田艺苗:《时间与静默的歌》[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6][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世纪19世纪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7][美]F.E.科尔比:《钢琴音乐简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8]张默:《英国的贝多芬——对艾尔家及其音乐音乐作品的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孙铿亮:《普赛尔对英国键盘艺术的贡献》[J]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报,2012
  [10]陈艳芳:《沃恩·威廉斯《田园交响曲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其他文献
摘要:合唱教学作为合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音乐基础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古诗词歌曲引入小学合唱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合唱教学效果,还能在合唱训练中开展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因此,对于古诗词合唱歌曲教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合唱团;古诗词合唱歌曲;排练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音乐
期刊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的开展数学探究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基于此,本文就从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在教师的启发下,开展探究学习的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探究学习;小学数学;探究能力;综合素养;思维能力  引言:  在传统数学课堂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方式,课堂比较枯燥,缺乏灵动性,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学习理解比较被动,思维没有完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化的表达和文化的文法,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开始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在现代文化语境下,文化的中心和边缘的划分应根据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所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动态发展,只有对文化结构进行重组,对运作功能进行革新,才能实现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表达;文化文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表
期刊
摘要:《钢的琴》整部电影的画面戏剧化、结构感明显,每一个镜头的截图画面都是一幅幅耐人寻味的摄影作品。我们通过这部电影,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所有经典的摄影构图技巧。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和发现,详细总结一下电影中可以被每一个摄影爱好者学习的摄影构图和用光色彩的技巧。  关键词:构图;透视;结构  构图在我们日常摄影拍摄中是经常使用的到的,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我们就经常能够见到不同构图结构。那么,在这部电影中,
期刊
摘要:自古书法的受众面之所以如此广,终其原因是因为书法的实用性,当时书法的实用性主要还是指日常书写,时至今日,日常书写这一功能已经严重退化,如果书法有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从不同角度挖掘书法的实用性。  关键词:书法;日常书写;实用性  自民国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处于裂变与新生的特殊时期,封建王朝的覆灭和西方势力的干预正催化着中国转型时期的到来,单一的社会结构在西方因素的渗透和冲击下已经
期刊
摘要:通过对铁凝几十年来创作的小说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语言叙事艺术既自然真实,情意浓厚,同时又达到绘声绘色的审美目的。铁凝的小说描述外在物象时呈现出一种“状可见”的形态美感,她创作的风景呈现出清水出芙蓉的静态美,人物形象非常的逼真自然。她创作的小说语言表述不仅发现了自然物象,而且根据生活实际的艺术化进行创作。外在的风物在铁凝创作过程中,表达出一种绘画的形质感,在物我溶解的前提下,铁凝可以同时进行外
期刊
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美术治疗和美术教育对儿童的美术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通过美术治疗和美术教育两个团体的实验证明美术治疗团体比美术教育团体更能提高儿童的美术能力,并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更明显的增强作用。  关键词:美术治疗;美术教育;美术能力;亲社会行为  1.目的  美术教育不仅是掌握美术技能的手段,更是通过艺术体验达到身体与精神的协调、统合、成长的手段。儿童美术教育中只有全面考虑学习者的认知
期刊
摘要: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也做出了一些改变,逐渐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尤为广泛。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只能停留在机械地背诵,而不能对其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更加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网络信息技术渗透到英语的日常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
期刊
摘要:风俗画始于汉代,在唐宋时期发展到达顶峰,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描绘社会现状、市井生活和民俗生活的绘画。它为我们研究传统艺术文化和世俗社会生活提供了广泛的可视资料。本文主要从互动、叙事的双重视角展开,探索风俗画街巷绘本数字化的创作研究。  关键词:风俗画;绘本;数字;街巷  一、风俗画在数字绘本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1.提升绘本创作的感染力  风俗画在《辞海(艺术分册)》中被定义为
期刊
摘要:东盟10国+中、日、韩、澳、新15国于2020年11月签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RCEP的签署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未来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同这些国家的互联互通、人文交流、商贸往来。本文主要阐述RCEP背景下,作为对接东盟的窗口,先后有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广西)自有贸易实验区等重磅落地项目的广西,尤其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