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面向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做到对云贵高原锋面系统变化的精准把控,深入认知其动态演变规律,基于50 a(1971—2020年)逐日台站观测资料,提出了一种利用线性拟合近似判定云贵高原地面锋线的方法,并通过综合分析锋线位置和锋线周边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以及长持续锋线事件的锋线位置、走向变化,系统揭示了云贵高原锋线的移动特征,展现了云贵高原准“静”止锋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冷性锋线集中在102.5°—105°E,最大降温区在锋线东侧,暖性锋线集中在104.5°—105.75°E,最大升温区位于
【机 构】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横断山区(低纬高原)灾害性天气研究中心,昆明,650034;中国科学院大气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做到对云贵高原锋面系统变化的精准把控,深入认知其动态演变规律,基于50 a(1971—2020年)逐日台站观测资料,提出了一种利用线性拟合近似判定云贵高原地面锋线的方法,并通过综合分析锋线位置和锋线周边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以及长持续锋线事件的锋线位置、走向变化,系统揭示了云贵高原锋线的移动特征,展现了云贵高原准“静”止锋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冷性锋线集中在102.5°—105°E,最大降温区在锋线东侧,暖性锋线集中在104.5°—105.75°E,最大升温区位于锋线西侧;锋线附近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锋线的移动紧密相关,西进的锋线一般会伴随锋线附近的降温、升压和日照减少,东退的锋线则相反;根据长持续锋线事件的连续演变过程,可将锋线事件区分为静止、西移和东移3类,静止型出现次数最多,西移型可连续快速推进并伴随锋线南部的顺时针摆动,东移型出现频次较低且移速相对较慢.上述结果通过对云贵高原锋线,特别是其动态特征的客观定量描述,为该地区在锋线影响下各气象要素的精细化预报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以全国铁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GM(1,1)模型进行预测,通过2005年~2014年的全国铁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数据对模型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然后预测了2015~2018年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并与实际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灰色GM(1,1)模型对旅客周转量的预测精度很高,可为下一年度铁路列车运行计划的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以台州市白鹤岭下村田园综合体发展为例,简述田园综合体的概况、设计原则、建设模式及理念,探索农文旅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以助力乡村振兴.最终梳理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几个要点:文化是灵魂;产业是基础;关键在“综合”;“田园”是特色.研究旨在探求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为类似地区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以促进乡村振兴.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发布以来,职业卫生管理工作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职业病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其发病周期长、较为隐蔽的特点对职业卫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职业病防治工作又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职业病防治工作往往与企业生产主要追求的方向相左,容易导致企业忽视对职业卫生的管理;政府监督是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的主要驱动力,企业通常选择被动接受监管,而较少主动开展职业卫生工作,这就会导致职业病防治工作较难推进.破解这些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即要有统一的监管尺度,要有清晰的管理逻辑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但关于数字乡村该如何建设,各地也还在探索中.该文主要阐述我们在数字乡村领域的一些实践经验,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生态服务模式路径.最主要通过提供数字产业、数字服务、数字治理相关的“软件+资源+服务”的服务模式,服务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最终实现八大治理模式的乡村振兴的产业生态,以资各地数字乡村建设参考借鉴